APP下载

网络民主视野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迫切性浅析

2013-08-15王成名

关键词:政府政治改革

王成名

当前,我国面临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与攻坚期,政治体制问题严重阻碍了结构性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导致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加上领土争端带来的空前压力,不仅民意舆情告急,党内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鉴于我国独特的政治生态以及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考虑,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除了党内民主力量的推动,互联网滋生的网络社会力量也逐渐登上了现代历史舞台,公民通过网络议政、问政、参政所产生的网络舆情对于反腐、政府决策等实效性的影响正发挥着重要的力量。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严峻性分析

(一)国内方面

从经济社会层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基本停留在行政机构调整层面,未能深入体制整体设计层面,这种体制在经济发展上升期阶段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不太明显,但是到了经济社会转型期阶段则阻碍凸显,容易陷入“中年危机”。其主要表现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机制盛极而衰,正面效应正陆续转为负面效应,思想多元,矛盾多发。从政府层面来看,行政审批繁琐,官员腐化呈扩散之势,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管理失衡、对人民资产和资源的专制垄断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我国政治体制密切相关。

2012年11月8日温家宝同志在参加党的十八大天津代表团讨论会中所指出,今后五年有三件事情重大而迫切:一是努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二是把反腐败放在重要位置。三是我们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特别是要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三件大事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我国未能完全处理好“两对关系”,即党和政府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的政治体制问题,造成举世瞩目的巨大经济蛋糕未能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加剧,民生问题突出,表现为改革开放财富的天平向以 “官二代”、“富二代”等为显著特征的权贵阶层严重倾斜,产生了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的扩张与广大人民不断为自身利益的伸张之间的社会矛盾。这就令掌握公权力的政府不得不面临巨大的民意舆论压力尽快出台新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很显然,这些既得利益者很多都是当权者,所以,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难就难在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平衡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使改革的阻力和风险降到最小。

2.关于腐败问题。除了传统贪腐受贿等个人政治腐败问题之外,出现了集团性的腐败问题。究其根源,其主要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这个“老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中不断扩大化的产物。所以党中央一再强调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的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现实中主要表现为权力过于集中于“一把手”的职务腐败问题。由于“一把手”权力过大,缺少实际中的监督和制约,导致家长制的官僚主义作风与务虚不务实的形式主义作风盛行,在市场经济持续释放出巨大的财富面前,部分当权者破坏民主,以权压法,以权牟私,参与作案,侵蚀公共资源,损害群众利益,并向民生领域渗透,导致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大量滋生。这些通过权钱交易的官与商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既得利益集团和垄断集团,不顾国家发展战略格局,相互紧密抱成团,为维护既得利益而抵制改革,成为目前经济结构性改革攻坚的主要障碍之一。

3.关于经济持续增长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趋于下行的经济增长速度表明我国大量的廉价人口红利正趋衰减,全球化带来的外需投资优势渐趋消失,加之国内老龄化等问题加剧,致使内需动力不足,所以,“我国主要依靠低成本刺激的出口超高速增长逐渐回归常态,以大量增加资源资金投入维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1]当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完成经济持续增长的成功转型,才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出路。而现实也一再表明,当前结构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进行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不然,轻则我国经济可能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重则“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障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2]

新形势下,面临潜在的诸多社会矛盾,要想解决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攻坚政治体制改革是必经之路,但政治体制改革的风险难以估量,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要想维持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把改革风险降至最低,笔者以为,我国独特的政治生态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只能走中央自上而下强力推行与人民群众自下而上外力的监督相结合之路。

(二)国际方面

在经济领域,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经济变局影响,全球经济步入全面深刻调整的新时期。面对全球化巨大红利的逐渐消失,如何审时度势地进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调整,如何制造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将成为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首要问题。

在政治军事领域,相对于西方普遍低迷的经济环境,虽然我国经济增长呈高速向中速方向下滑,但是国家的整体实力还是不断上升的,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就不惜一切手段来遏制中国的崛起,突出表现为,利用传统边界领土问题,拉帮结派,制造矛盾争端,以图狼烟四起,阻止我强国之路,坐收渔翁之利。南海黄岩岛,东海钓鱼岛等问题的不断尖锐化足以表明东亚日益复杂、严峻的地缘政治生态不断释放出大国间趋于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的国际关系的压力。

综上分析,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来看,一般处于高速上升期的国家,越是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越有利于其国家的发展。新形势下,放眼国际关系的博弈氛围,审视国内严峻的问题,我国各领域改革的步伐都需要加快,但是政治体制改革则要首当其冲,重大而迫切。

二、网络政治参与为政治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性思考

早在1998年10月,朱镕基同志曾为 《焦点访谈》栏目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审视现时代中国,舆论监督的力量与社会民主力量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的民主进程将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稳定性、国际环境、哲学观、中国领导人的道德素质、技术的变化、政治制度和政府体制的精心设计、富有创造精神的改革者从中国传统中汲取支持性力量的能力等。”其中“充满活力的群众基层活动是必要的一环”[3]。当前中国充满活力的群众基层活动主要不在现实而在网络。面对现实社会严峻的挑战,网络政治参与为政治体制改革带来了机遇。

(一)网络政治参与概述

网络政治参与,简言之,即是指公民或公民团体通过互联网渠道影响政府活动的行为。

网络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便捷性,广泛性,平等性,自由性,让公众多了一个拥有话语权的空间。同时,跟其他表达意见的方式和途径相比,网络监督所受限制最少,门槛最低,最接近公民的日常生活,且很容易产生舆论力量。加之网络使用成本愈来愈小,网络的使用数量也以倍增的速度在增长。据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0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成为全球网民第一大国。而且手机网民还正以每月800至9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这也是网络社会力量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自发式网络参政活跃于政治舞台。如国家领导层通过网络与公民互动来体察民意、民情逐渐习惯化;网络曝光一个负面新闻就很快会有相应腐败官员的倒台;以及因钓鱼岛事件抵制日货活动等,数不胜数。事实一再表明,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新形式,更是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网络化时代实效性较强的一种特殊形式。

受网络政治参与实效性结果的影响,网络政治与现实政治相结合的意义与作用凸显,党中央也已审时度势地高度认可和重视网络民主的特殊功能和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要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这就使新的决策和执政理念开始渗透到公共生活领域。网络政治参与已不仅仅是公民政治权利得以维护的重要方式,还是改革攻坚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推动力,这也正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重要原因所在。网络政治参与将塑造出全新的政治文化,将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一大契机。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作用

在当今信息网络化,网络社会化的时代,公民社会实际上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参与者,而由年轻人为主体生力军的网络公民整体文化素质和民主觉悟相对较高,权利与责任意识较强,是政治参与的主要力量。作为社会外力,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具有以下几点积极作用。

1.监督政府行为。现实中国,随着网络传媒的普及,大大扩展了监督的对象和范围,以及监督的广度和深度,网络政治参与为进行有效的民主监督提供了重要手段和路径,使得草根阶层的民众也有机会利用网络反映真实意见或举报投诉。网络反腐正成为推动舆论监督的一股新兴力量。强大的舆论压力,影响着政府的一言一行。由此可见,网络政治参与正成为一种时尚性、实效性的民主监督形式,充分体现出监督的大众化、日常化和多元化特征,其政治意义非同一般。

2.影响政府决策。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克服了许多基于身份与地位的不平等;网络的广泛性、便捷性可以快速容纳、汇合成巨大的社会力量,从根本上来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公开透明。近几年,中国电子政务的兴起和发展促使政府决策更趋透明化。一方面,政务公示使公民较为清楚地了解政府工作动态和工作内容,关注政府权力的运作,促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更加透明化;另一方面,政府在决策和咨询过程中,涉及重大的决策或处理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时,可以在网络上与公民进行积极互动,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民意调查,广泛的征集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听取各种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以达集民智、汇民意,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保证科学、民主决策的良好效果。

3.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信息时代,电子政务平台已逐渐成为政府办公管理最基本手段。微博时代,网络已逐渐成为群众与政府直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推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政务互动平台,便捷沟通、清新表达、贴近群众,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和回馈,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对于政治体制改革而言,其措施推行过程中必将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碍,网络政治参与可以了解和反映当地政府改革措施推进的速度和力度,以及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举报,实现改革相关信息“上通下达”,从而提高改革措施落实的效率。

4.促进政治民主化。网络公民大都关注一些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一方面,舆论监督把那些丑恶的现象进行揭露与曝光,提高了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相关部门的及时法治阳光行为就会使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威力,从而受到鼓舞,坚定信心,树立正气;另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可以形成政府和公民的良性互动。如此,受网络舆论、网络反腐等实效性结果的影响,将产生巨大洪流性社会效应,直接推动了一些单位职能的转变、机关作风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由此良性循环,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大大增强,网络民主的社会力量将不断壮大。对政治体制改革而言,民主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政治民主化,从而也就越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1]张荣楠.十八大后中国增长路径面临三大转变.经济参考报[N].2012-11-1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

[3]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政府政治改革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改革之路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