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诸子比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3-08-15熊浩莉

关键词:喻体墨子荀子

熊浩莉

由于现存先秦诸子著作有限,今人对其比喻的研究也大都局限在这些传世文献上,而且主要集中于儒、墨、道、法四家的代表论著:《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由于这些诸子著作思想观点各不相同,成书过程比较复杂,体裁也各有特色,因此,各书比喻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近年来,国内外比喻理论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研究视角从句法层面到篇章层面再到认知层面不断深入,先秦诸子比喻研究也随着当今比喻理论的发展不断取得进步。

一、《老子》和《论语》的比喻研究

《老子》和《论语》的比喻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层面上,其突出特点是以句子为最高语法单位,一方面仅从语言表达形式出发,不联系相关的题旨情境,分析著作中各种比喻类型,另一方面结合二者的哲学思想,分析本体与喻体的关系,研究喻体来源和类别,总结比喻的修辞功能。究其原因,与《老子》和《论语》的文体特点有密切关系,二者都是语录体散文,其中很多章节只是一句或几句话,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它们不是独立的篇章,往往从句法角度展开比喻研究。

(一)《老子》和《论语》比喻类型研究

《老子》和《论语》的比喻类型研究主要出现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正是从句法层面进行汉语比喻形式研究的顶峰时期,修辞学界发现继而揭示的比喻类型层出不穷。《老子》、《论语》的比喻类型研究出现在这种理论背景之下,也是可想而知的。

关于《老子》比喻类型研究,章沧授认为老子大量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说明事理,特别是博喻,经常用一件事物的多种特性说明一个道理,有其独特性。[1]李生龙则认为《老子》多用借喻和明喻。[2]林一顺指出《老子》中的比喻类型有明喻、隐喻、借喻、引喻和详喻,用法上有一本多喻、多本一喻和喻体引申。[3]关于《论语》比喻类型研究,丁兰发现比喻的三种基本形式明喻、隐喻和借喻在《论语》中已全部出现了,其中借喻的情况最为复杂,另外还有一类比较复杂的比喻,即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一个句子,中间没有喻词联结,而两个句子组成一个比喻。[4]毛学河分析《论语》比喻大体分为两种:一是明喻,一是隐喻,而隐喻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说明事物的性质,二是阐述道理。[5]蒋晓芹指出《论语》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6]

(二)《老子》和《论语》比喻喻体研究

从21世纪以来,从喻体的角度来分析《老子》和《论语》比喻成为其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关于《老子》比喻喻体研究,李锋、刘睿根据喻体将其比喻分为“母”、“子”喻,“婴儿”(赤子)喻和“水”、“谷”(江海)喻,还有第四类比喻即“个性化比喻”,第五类则为“其它比喻”。[7]孙浩然从科学生产知识的角度指出《老子》比喻喻体涉及到当时天文历法、农业生产、手工制造、建筑等方方面面。[8]王珂认为《老子》比喻的喻体是总体多样性与相对集中性的有机统一,其喻体丰富多样,但有半数集中在“母子喻”、“婴儿喻”和“水谷喻”三个方面,具有高度的集中性。[9]关于《论语》比喻喻体研究,吕勇兵将《论语》比喻的喻体分为四类:近取诸物的喻体、因人而异的喻体、因境而异的喻体、因理而异的喻体。[10]罗积勇和张秋娥将孔子及孔门弟子所用比喻的喻体分为五大类别,依其占全部喻体的百分比排序为:自然、日常生活、六艺及军事、手工业及经济活动和器物。[11]徐前师探讨了《论语》中以人们所熟悉的某种器或物来作喻体的比喻及其特色。[12]

在喻体研究的基础上,丁秀菊认为孔子所选用的喻体是其“能近取譬”主张的具体实践。[13]周玉秀和丁秀菊还进一步总结了孔子所用比喻的功能如说理、劝谏、表情等。[14][13]但对老子的取喻原则和所用比喻功能的研究,笔者管见,尚未见到。

二、《墨子》、《孟子》和《荀子》的比喻研究

《墨子》一书成书过程较长,文体较为复杂,其中既有语录体又有对话体,还有专题议论文,稍微晚出的《孟子》一书同《墨子》一样,既有语录体又有对话体,其对话体明显带有专题议论文的性质。由于文体的影响,二者的比喻研究在句法和篇章层面上都有所侧重。而《荀子》一书已经是成熟的议论文,其比喻研究主要集中在篇章层面上,句法层面上的比喻研究也有所涉及。

(一)句法层面上的《墨子》、《孟子》和《荀子》比喻研究

1.《墨子》、《孟子》和《荀子》比喻类型研究

关于《墨子》比喻类型研究,孔漫春根据本体与喻体的异同关系将《墨子》比喻划分为同喻和异喻。其中,前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单喻、复喻和博喻,后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本体全异于喻体、本体弱于喻体和本体强于喻体。[15]关于《孟子》比喻类型研究,成果较多。徐立认为宋人陈睽在《文则》中归纳出的十种比喻方法在《孟子》中都可以找到例证。[16]王志民、王则远认为《孟子》譬喻可简单归结为直喻、暗喻和博喻。[17]毕春英指出孟子在论辨中广泛而巧妙的运用明、暗、借三种类型的比喻,除了这三种基本类型外,众体咸备,有多样化用法。[18]熊浩莉认为《孟子》词句类比喻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色,不仅包括比喻的明喻、暗喻、借喻等基本类型,还包括大量的比喻变式,如博喻、引喻、交喻、较喻、对喻、假设用喻等。[19]关于《荀子》比喻类型研究,章沧授认为荀子广用博喻,[20]杨新生将《荀子》比喻类别归纳为明喻、暗喻、博喻、较喻等。[21]

总体来看,三者在句法层面上的比喻类型研究非常不平衡,关于《墨子》和《荀子》比喻的研究相比《孟子》来说,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总结归纳的类型也不全面。

2.《墨子》、《孟子》和《荀子》比喻喻体研究

秦彦士认为墨子善于从生活实际中提炼比喻素材。[22]王志民、王则远指出孟子在喻体的选择上,多以自然现象为喻、以工农业生产为喻、以生活常理为喻、以历史事实为喻等等。[17]张玉棉分析认为,孟子比喻的喻体主要有以下四种:(1)赋诗喻志;(2)信手拈来选取日常生活中具体小事作比;(3)引用历史传说作比;(4)引用民间故事或创造一些完整的故事情节作比喻。[23]董庆保认为,孟子经常用身边常见的事物作比,或用一个类似寓言的故事进行有力的讽刺。[24]章沧授认为荀子所用的比喻源于实际生活,很少运用生动的寓言故事。[20]

根据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墨子》、《孟子》和《荀子》比喻喻体涉及一些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我们将之称为寓言,因此,《墨子》、《孟子》和《荀子》比喻经常以寓言作为喻体,这是它们的一大特点。

(二)篇章层面上的《墨子》、《孟子》和《荀子》比喻研究

寓言具有人物、情节等要素,含有一定的寓意,是比喻的高级形式,上文提到有研究认为 《墨子》、《孟子》和《荀子》比喻喻体之一即为寓言,那是在句法层面上的研究,而寓言通常以篇章形式表现,因此,三者在篇章层面上的比喻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中的寓言上。赵军指出《墨子》中引入了一些寓言故事,主要是为论辩服务的,而且大半是现身说法或亲口问答,是比喻的一种扩大形式,也是早期寓言的一个共同特征。[25]陈建国认为《孟子》寓言故事主要来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或出于孟子的即兴创造。陈文还根据《孟子》寓言的思想内容,将其寓言分为哲理说理型寓言、社会政治型寓言、为人处世型寓言。[26]姜守阳指出《孟子》寓言的特点是取材多源于生活实践,表达方式以对话体为主,寓言情节的推进是在对话中展开的,其寓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27]郭志坤分析认为《荀子》寓言没有完整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非常简洁,具有格言的性质,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具有讽谕性。[28]郭迎春认为《荀子》中的寓言仅有数则并且极为简短。[29]

另外,熊浩莉从喻体的角度归纳了《孟子》的篇章类比喻主要有以经典诗句喻志、选取生活小事作喻体、讽喻、故事喻这四个方面的形式。[30]杜鹃从比喻在篇章中的论证法角度讨论了《墨子》中的三种“譬”式证明法。[31]

(三)《墨子》、《孟子》和《荀子》比喻的逻辑思维研究

很多学者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展开了关于《墨子》比喻性质的讨论,葛润林分析了《墨子》中譬式推论是借助喻体的映照以喻点的同值把本体隐含的属性展示出来,不同于类比推理。[32]陈克守则认为《墨子》中的譬是一种类比推理。[33]易闻晓认为《墨子》中以“辟”为类推法之一。[34]郭桥指出墨子运用的比喻既具有西方逻辑中类比推理的性质和归纳、演绎、综合的性质,又具有类似于印度因明论式的性质。[35]黄朝阳认为墨子的譬是一种类似传统逻辑类比的思维方法。[36]张晴认为墨子在论辩中选择具有鲜明形象性的类推方式,这种方法即为“譬”。[37]刘永振、俞胜认为《墨子》论辩中运用了比喻、想象、灵感等非逻辑方法。[38]他们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围绕《墨子》比喻是否为类比推理的说理方式,大多数学者肯定了其类比推理的逻辑性。

有一些学者指出《孟子》和《荀子》中也运用了比喻和寓言这种类比推理方法,姜守阳认为孟子编造出大量的寓言故事,对一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加以移植或改造,是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39]訾其伦讨论了《荀子》中“譬称以喻之”的推类方式,即在劝说时运用通俗易懂的譬喻式推类方法来通晓他人。[40]张晓光也分析了荀子提出的“譬称以喻之”的类比推论方式,认为荀子从“物各从其类”的角度制定了一些相关规则。[41]

三、《庄子》和《韩非子》的比喻研究

《庄子》以对话体为主,具有独立的论说文体裁的特点。庄子及其后学喜以寓言作为文章的论证方式。《韩非子》为独立的论说文文体,也喜欢运用寓言来阐述观点,组篇成章,有其自身的特点。严格说来,二者的比喻研究是其文学研究的附属品,这与它们的文体特点紧密相关,尤其是他们的寓言研究,偶尔附带讨论一下二者的比喻手法,真正从比喻的视角展开对二者的研究是非常少的。

(一)《庄子》寓言及比喻研究

《庄子》既是文学著作又是哲学论著,从文学艺术视角研究其寓言是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探讨其寓言的成果也相当丰硕,可以为其比喻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真正从修辞学角度研究 《庄子》比喻的成果较少。周玉秀指出《庄子》文章经常是比喻和寓言的连缀体,寓中有喻,以喻见寓,还常常把比喻和排比、夸张、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段结合运用,其喻体往往是独立活动的主体,囊括天地万物,古今人物、神仙鬼怪、草木虫兽、应有尽有,其中的动植物大多有思想,有感情,能言善辩,具有人的意志。[42]马汉钦、马春玲分析了《庄子》寓言的本体,即人性之道、养生之道和治国之道,还分析了寓言的喻体即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分为三种类型:神话题材寓言、社会题材寓言和自然界题材寓言,最后指出《庄子》寓言的本、喻体之间的逻辑联系方式多为“一本多寓式”。[43]华丽萍分析了《庄子》中流传下来的成语,认为这些成语具有浓厚的比喻性,有明喻、隐喻、借喻形式,还有通过寓言故事凝缩而成的成语。[44]许芃分析了《庄子》中以比喻方式构词的词汇,分为全喻型、半喻型两大类型,认为与先秦其他典籍相比,《庄子》比喻词数量多,构词方式丰富,多数为表达心理状态的词。[45]

(二)《韩非子》寓言及比喻研究

《韩非子》寓言研究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展开,成果也非常多,也可以为其比喻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如关于其寓言取材来源的探讨就可以成为分析其比喻喻体的重要依据,谭家健就指出《韩非子》约有二百六十则寓言故事属于历史题材,分别来自《左传》《国语》《晏子春秋》《战国策》《庄子》《墨子》《吕氏春秋》等书,这些不同渠道的素材,经过作者不同方式的加工,形成共同的风格,服务于共同的目的,[46]张觉认为《韩非子》故事的取材十分广泛,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伦理、民俗、技艺、医术,甚至儿童嬉游都在搜罗之列,还运用史料创作寓言。[47]

从修辞学角度研究《韩非子》比喻的论文,笔者管见,仅见以下两篇,如邹文贵、李英霞在讨论先秦诸子选取喻体特征时,附带提及了《韩非子》中的比喻多为连类设比,常以故事或寓言设喻,[48]马世年、李城瑶认为韩非子擅长使用博喻。[49]

四、《老子》、《论语》和《孟子》比喻在认知层面上的研究尝试

认知语言学是近二、三十年来兴起的语言学流派,研究范围涉及很多领域。在认知语言学看来,比喻语言形式的区别已不再重要,而是被作为一种认知模式,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出现了一些关于先秦诸子比喻在认知层面上的研究尝试。

梅德明、高文成以莱考夫和约翰逊概念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主要探讨了《老子》中“道”、“无为”、“德”、和“辩证法”四个核心概念的四个隐喻,即“道是水”、“强势是牡,弱势是牝”、“常德是赤子/婴儿”、“重是轻的根,静是动的君”。[50]王银娜同样根据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论语》中概念隐喻的分析,指出《论语》中主要有四大概念隐喻,其中“一个理想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家庭”和“学道是行路”属于结构隐喻,“上/下隐喻”属于方位隐喻,“抽象概念是具体事物”则属于实体隐喻。[51]熊浩莉分析研究了《孟子》散文中以水作为喻体的“水喻”,认为有三类概念隐喻,即以“水”喻品德修、以“水”喻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以“水”喻仁政,然后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孟子使用多类“水喻”的原因。[52]

五、先秦诸子比喻研究的前瞻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比喻研究取得巨大成就,但体现出两个不平衡,一是针对某一诸子著作各个层面上的比喻研究不平衡,如《老子》、《论语》多从句法角度分析比喻类型,《墨子》、《孟子》和《荀子》虽然能从句法和篇章两个层面研究比喻,但都不全面,《庄子》和《韩非子》的比喻研究只是其文学研究的附庸;二是各诸子著作之间在某一层面上的比喻研究不平衡,如《论语》比喻类型研究明显多于《老子》,《孟子》在句法和篇章层面上的比喻研究明显多于《墨子》和《荀子》,而《墨子》比喻的逻辑思维研究却是最多的。

先秦诸子比喻研究,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老子》、《论语》比喻类型研究主要以句法单位为研究对象,其比喻类型的归纳还不够全面,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虽然有学者从篇章角度进行了一些零散的研究,但显然不成系统,从篇章角度研究二者的比喻有待加强。对《老子》和《论语》比喻喻体的专门研究,应将眼光放在了喻体来源和取喻原则上,而不再局限于其比喻结构的划分,此可为研究老子和孔子的比喻思维准备条件,也为进一步研究他们的哲学思想提供佐证。

要加强《墨子》、《孟子》和《荀子》在篇章层面上的比喻研究,仅从寓言角度分析他们的比喻研究是不全面的。寓言在《墨子》、《孟子》和《荀子》中只是起到提供论据的作用,还不是独立的文体,而且在其中所占的数量也不算多。实际上,在《墨子》、《孟子》和《荀子》中还有其它的篇章比喻形式,如《墨子》和《孟子》的对话比喻篇章及《荀子》的博喻篇章。

要加强先秦诸子用喻特点及对中国比喻理论的贡献等方面的研究。先秦诸子比喻研究在各种比喻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研究局面,但由于汉语比喻理论的不成体系,同时又呈现出缺乏系统的缺陷。为了解决当前先秦诸子比喻研究的现状,我们首先应梳理古今汉语比喻理论,建立汉语比喻理论体系。先秦诸子比喻可从词句类比喻、篇章类比喻和认知类比喻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另外,还可将先秦诸子比喻与其同时代的古希腊比喻学说进行比较,凸显中西比喻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上的异同。

最后,关于先秦诸子的认知比喻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深入研究的空间还非常大。

[1]章沧授.论老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先秦诸子散文艺术漫谈之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5(1).

[2]李生龙.《老子》的修辞特点[J].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3]林一顺.《老子》辞格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4]丁兰.《论语》比喻的几种手法[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8(3).

[5]毛学河.《论语》修辞手法初探[J].海南师院学报,1994(1).

[6]蒋晓芹.试析《论语》的修辞手法[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7]李锋,刘睿.论老子比喻方法及其哲学意义[J].中国道教,2004(1).

[8]孙浩然.试论《老子》的科学精神———《老子》中蕴含的科学生产知识及其比喻[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1).

[9]王珂.《老子》的比喻艺术浅论[J].语文学刊,2006(4).

[10]吕勇兵.浅议《论语》中比喻的特色[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1]罗积勇,张秋娥.《论语》中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取向探析[J].殷都学刊,2008(1).

[12]徐前师.孔子话语中以器物为喻的修辞特色[J].修辞学习,2002(2).

[13]丁秀菊.孔子比喻言说方式的现代审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14]周玉秀.从《论语》看孔子的比喻观及其运用特点[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4).

[15]孔漫春.试析墨子比喻的类型及作用[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6).

[16]徐立.孟子论说文的特色[J].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17]王志民,王则远.《孟子》中的譬喻概说[J].内蒙古师大学报,1984(4).

[18]毕春英.孟子辩论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J].青海师专学报,2001(2).

[19]熊浩莉.《孟子》词句类比喻论析 [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4).

[20]章沧授.荀子散文的文学成就一先秦诸子散文漫谈之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6(4).

[21]杨新生.略论《荀子》修辞艺术的突出特色[J].凯里学院学报,2008(2).

[22]秦彦士.《墨子》的修辞艺术和人物描写[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1).

[23]张玉棉.比喻在孟子散文中的运用[J].邢台师专学报,1994(1).

[24]董庆保.孟子“好辩”散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6).

[25]赵军.略论《墨子》的文学价值[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6).

[26]陈建国.先秦寓言的奇葩———孟子寓言再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7]姜守阳.《孟子》寓言研究概述[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8]郭志坤.荀子的语言艺术[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

[29]郭迎春.浅析《荀子》中的寓言[J].安徽文学,2008(2).

[30]熊浩莉.《孟子》篇章类比喻研究 [J].鄂州大学学报,2006(1).

[31]杜鹃.谈墨子的辩论艺术[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2]葛润林.论墨辨中辟式推论的逻辑本质[J].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4).

[33]陈克守.论墨家的类比[J].齐鲁学刊,1994(6).

[34]易闻晓.墨子散文之论辩[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35]郭桥.墨子比喻论式的逻辑性质[J].中州学刊,2000(6).

[36]黄朝阳.墨子的譬———逻辑学意义的类比[J].学术研究,2004(7).

[37]张晴.墨子的推类思想[J].殷都学刊,2005(3).

[38]刘永振,俞胜.浅析《墨子》论辩中的非逻辑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9]姜守阳.孟子借用寓言论事说理原因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0]訾其.论荀子的推类思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1).

[41]张晓光.荀子推类思想探析[J].逻辑学研究,2009(3).

[42]周玉秀.庄子比喻的特色及其修辞效果[J].语文学刊,1999(1).

[43]马汉钦,马春玲.从修辞学看《庄子》寓言文学创作[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44]华丽萍.《庄子》成语的修辞特点[J].社会科学家(增刊),2006(3).

[45]许芃.试析《庄子》比喻词的类型与特征[J].社会科学家,2008(8).

[46]谭家健.《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特色[J].河北学刊,1986(1).

[47]张觉.《韩非子》使用历史故事和寓言的独特风格浅说[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2).

[48]邹文贵,李英霞.先秦诸子用比的共性特征及其发展[J].修辞学习,1997(2).

[49]马世年,李城瑶.韩非子散文中所见之文学思想脞说[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50]梅德明,高文成.以《老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6(3).

[51]王银娜.从认知角度看《论语》中的隐喻——考察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5).

[52]熊浩莉.从认知角度看《孟子》中的“水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猜你喜欢

喻体墨子荀子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墨子号”与墨子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