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剧20世纪初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条件

2013-08-15任宗仪

关键词:莎剧人文主义莎士比亚

任宗仪

自从莎士比亚被中国学者所提及之后,他与他的作品就慢慢开始的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到了20世纪初期,莎剧已经在中国积累了足够的人气。而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改的时代,当时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各种外来思想都在社会上传播,其中也包括了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剧就具有深厚人文主义思想,而且它可以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来传播。这也是莎剧当时被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到20世纪初,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在这段时间里有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也有众多的留学生出国学习;而这种人口流动不仅扩大了莎剧在中国的影响力还为中国翻译莎剧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一、中国传统戏曲是莎剧在中国传播的前提条件

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无论是在产生的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看似天各一方、相去甚远;但是仔细一研究,它们之间偏偏又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原因就在于它们具有很多非常相似乃至完全相同的地方,尤其是它们在产生原因、剧本创造、表演形式、受众人群等方面都具有许多相同的艺术特征。

莎剧和中国传统戏曲都是为了适应以市民为主体的观众而产生的。莎剧是产生在英国的伊丽莎白时代,那个时代的英国正处于文艺复兴最高峰的时期,当时的社会特征是:封建制度江河日下,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的规模与数量都在逐渐增加;而传统的英国戏剧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也在逐步改变其原有的形成,莎剧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传统戏曲形最早成于宋元时代,那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工商业正处在一个繁荣时期,无论是手工业还是商业都空前得发达,而且在城市里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聚居的市民阶层。这个市民阶层就是中国传统戏曲最早的观众主体,也是养育中国传统戏曲之花茁壮成长的最重要的养分。正是因为莎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这种关系,二者之间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都不约而同的表现出了:昂扬战斗的时代精神以及对封建社会强烈批判的现实意义。这些二者之间的共通之处是当时国人接受莎剧的基础,也是莎剧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初期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条件。

二、莎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即从一个封建、保守、自闭的社会转变为民主、开放、融合的社会。而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时期,最需要也是最先要转变的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当时的中国社会在思想观念方面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都仍然是封建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都急需进行一场思想上的解放运动,以便把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所以,在那段时间里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大量的学习和引进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的思想界相继进行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些思想解放运动当中,我们获得了西方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资源,东西文化精神在共同的“人文”追求中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在启示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融通中自我反思。

同时,随着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它的影响也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在文化方面,在对待西方文学的态度上也是从以前的被动接收到当时的主动学习。特别是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当时被大量翻译成中文出版,因为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含有大量的人文主义思想。而莎剧不仅含有大量的人文主义思想,它的文学价值也非常高,所以被当时的中国学界所选择。另外,莎剧还可以通过舞台表演得形式来传播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也是被很多人用来进行思想宣传。

塞谬尔·约翰逊曾对莎翁作过这样的评价:“除了荷马,也许不容易找到一个作家能像莎士比亚那样创作丰富,像他那样把自己研究的科目大步推进,或者把那么多的新鲜东西注输给他自己的时代或自己的国家。”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他在书中体现了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的本质和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就是落后腐朽的封建礼教的代表,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一方面是落后腐朽的封建礼教对他们的束缚,另外一方面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他们的指引;在剧中他们凭借着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引同封建礼教作着勇敢、机智的斗争,尽管斗争的结局是一场悲剧,但换来的却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胜利和弘扬。而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胜利正是当时中国思想界所急需也是所欠缺的。所以,莎剧在当时国内的文学界所选择,进而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三、当时中国学术界具备众多的翻译人才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是战败国一方,由此开始和外国列强签定大量不平等条约,中国国门也随之被迫打开,时隔几百年之后中国重新与世界展开了交流。这种状况持续到20世纪初期时,已经有六十年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有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同时也有许多的中国人出国留学,致使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了。尤其是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开办了一系列的教会学校,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具备翻译能力的外语人才。同时,由于中国人逐步认识到了自己文化的不足之处,也开始有人尝试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知识。这些都使得我国掌握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也为我国将来的翻译事业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清朝后期,来华的传教士利用传教之余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开办了许多新式教会学堂,招收当地一些贫苦学生就读,在这些传教士回国之时,经常也会會顺便带学生出国,后来著名的容闳就是这样到美国留学的。清朝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也使得中央和地方的一部分统治阶级终于认识到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所存在的差距。他们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在这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当中,运动的领导者都非常重视教育方面,他们先后多次向当时的世界强国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出国学习。在洋务运动中,就派了留学生出国学习。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深,受此影响当时中国掀起了出国留学的浪潮,许多有志青年纷纷出国留学,希望学成归来强大祖国。在清朝末期的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推动下,这种出国留学的浪潮达到了最高潮。在辛亥革命把清朝推翻以后,出国留学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

这些留学生经历过海外学习之后,他们基本上都至少掌握了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由于当时世界的通用语言是英语,所以他们中大多数掌握的外语是英语。他们在回国以后也基本上成为了当时中国学术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中坚力量,是后来翻译莎剧作品最多的一个群体。仅仅就以当时及稍晚所翻译莎剧作品情况来看的话,就有田汉、梁实秋、诚冠怡、曾广勋、张文亮、顾仲彝、彭兆良、袁国维、邵挺、张采真、邓以蛰、缪览辉、戴望舒及曹未风等一大批人。正是由于这些翻译人才的出现才为20世纪初期莎剧在我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小结

综观上述三个方面,可以得出莎剧当时能够在中国传播开来,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文学现象,它是具有深层次原因的。它的传播是在当时具备了充分条件的情况下所出现的一个必然的文学现象。它是中国对外交流由量变向质变转变过程的重要体现,是由表象向深层次进发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现象。

[1]林则徐.四洲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7.

[2]卞之琳.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发展[J].文学评论,1964(4).

[3]张晓玲.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比较教学研究[J].天中学刊,2010(4).

[4]张安国.试论莎士比亚和关汉卿的戏剧创作[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5]安鲜红.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观之比较:解读莎士比亚喜剧和汤显祖戏曲[J].名作欣赏,2010(5).

[6]李怡,颜同林.人文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福建论坛,2006(1).

[7]邓宏艺,白青.欧洲文艺复兴文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2009(3).

[8]周波澜,米仓.人文主义与英国文学: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J].中北大学学报,2005(6).

[9]莎士比亚.罗米欧与朱丽叶[M].曹未风,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10]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1]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五十年[J].中国翻译,2004(4).

[12]潘薇.20世纪上半叶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传播[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莎剧人文主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浅谈莎剧形式化与思想性的关联
论莎剧复译对本土自然语言资源的吸收——以王宏印汉译《哈姆雷特》为例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