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生活社会化现状及对策——来自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

2013-08-15戴春平

关键词:课题组社会化大学生

戴春平

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涂尔干曾说: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为了切实提高大学教育服务社会的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独立生活者的能力,课题组制定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社会化研究调查问卷》。本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和探讨当代大学生生活社会化的状况及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课题组希望通过问卷调查掌握这些情况以便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实现当代大学生生活社会化。

一、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生活社会化的基本情况,课题组制订了一份由20个问题组成的调查问卷,面向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共发出1000分调查问卷,收回935份,收回率93.5%。调查对象中男性占32%,女性占68%;80后占2%,90后占 98%;大一学生占73%;大二学生占25%;大三学生占2%;理工类专业学生占16%,文史类学生占70%,艺体类学生占8%,其它专业学生占6%;来自珠三角地区的占10%,来自粤东地区的占51%,来自粤西地区 的占27%,来自粤北地区的占11%,来自外省地区的占1%;城市户口的占28%吗,农村户口的占72%。下面就此次问卷调查的问题归为三大类统计并分析如下:

(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问题

我们设计了9个相关问题,其中问题9、10、11、12、18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基本情况和对生活的基本认识,问题14、15、19及20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生活价值观念取向。

1.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基本情况和对生活的基本认识

我们设计的问题9是:“你觉得目前自己的生活能力如何?”设计的选项是:a差、b一般、c高。

问题9课题组设想的理想状态 (为了比较研究的需要,我们需要确定一个参照物,经课题组认真研究和讨论,我们预先给定了一组理想数据,下同):选a的约占10%,选b的约占80%,选c的约占10%。

问题9实际统计的结果是:选a的占6%,选b的占74%,选c的占20%。

原因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自身生活能力及目前所处的环境中人们的整体生活状况的估值高于我们的预期,这与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度不无关系,也与学生未真正独立接触社会有直接影响。

问题10和问题12的调查数据如下:27%的学生觉得目前的生活主要受家庭影响,39%的学生觉得主要受学校影响,13%的学生觉得主要受社会影响,21%的学生觉得主要受朋友(包括恋人)影响;在问及“你觉得最好的生活教育来自于哪里?”时,27%的学生认为来自家庭,30%的学生认为来自学校,而40%的学生认为来自社会。

问题10和问题12的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生活受社会的影响程度不够高,这也说明学生还没有很好地融入社会。

大学生融入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学校一方面的责任,单靠学校的安排是无法实现大学生生活社会化的,要转变大学生成为一名社会人,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都需要改变,同时社会观念也需要改变,要敢于让大学生多接触和深入接触社会,同时又要建立一个健康的接触环境,让其在接触社会中健康成长和成熟。

2.当代大学生生活价值观念及取向

我们设计的问题14是:“你是否清楚自己生活的目的?”设计的选项是:a不清楚、b清楚

问题14课题组设想的理想状态:选a的约占20%,选b的约占80%。

问题14实际统计的结果是:选a的占35%,选b的占65%。

原因分析:由于从小家庭教育等的影响,还是有较多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导致出现生活目的的盲目性,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责任也不尽在家庭,社会、学校也都有责任。

生活目的的盲目性是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的,但从高职院校而言,加大对学生生活方面的教育和生活体验课程设置是必要的,同时还要靠建立更多的课外社会实践平台来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设计的问题15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两种利益在价值上相当)发生冲突时,你认为?”设计的选项是:a个人利益优先、b社会利益优先、c不好说。

问题15课题组设想的理想状态:选a的约占5%,选b的约占80%,选c的约占15%。

问题15实际统计的结果是:选a的约占25%,选b的约占56%,选c的约占19%。

原因分析:调查的数据与理想状态偏差较大,这是由于学生社会意识薄弱所导致,很多学生没能准确地认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责任心不够强,这是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缺乏社会责任和社会意识教育所导致的。

加强大学生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心教育,并将此纳入大学生综合考核评价的体系中来,尤其是评优评先的指标中,必须加大该指标考核的比重。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情况

我们也设计了9个相关问题,其中问题1、2、13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动态的情况,问题3、4、5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问题6、7、8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交际的情况。

1.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动态的情况

我们设计的问题1是:“你喜欢了解社会动态吗?”设计的选项是:a喜欢、b不喜欢、c一般;我们设计的问题2是:“在了解社会动态方面,你主要依靠的渠道是?”设计的选项是:a上网(包括手机上网)、b电视、c报纸期刊、d其他。

问题1课题组设想的理想状态:选a的约占70%,选b的约占5%,选c的约占25%。问题2课题组设想的理想状态:选a的约占30%,选b的约占30%,选c的约占30%,选d的约占10%。

问题1实际统计的结果是:选a的约占58%,选b的约占3%,选c的约占38%。问题2实际统计的结果是:选a的约占64%,选b的约占25%,选c的约占7%,选d的约占4%。

原因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动态还是比较了解和关心的,部分学生部关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时间、学习压力较大及对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了解社会动态的渠道出现较严重的偏向性,这是网络时代下对青少年的影响所致,同时也与我们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传统媒体了解时事有莫大关系。

要引导学生去了解社会动态,要明确了解社会动态也是一种学习,并要将这种学习列入考核;要加强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管理与引导,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扩大传统媒体在社会动态宣传方面的影响力,建立多种渠道让学生去了解社会动态。

2.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

在对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目的调研中,调查结果与我们的预期基本一致,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以锻炼自己为目的而参与社会活动,其中69%的学生希望通过参与社会活动锻炼自己(能力),28%的学生则是出于个人兴趣,只有3%的学生是完成任务式被动地参与社会活动的。

在对参与社会活动程度进行调研时,8%的学生自认为参与程度很高,69%的学生自认为参与程度一般,22%的学生自认为参与程度比较低,还有1%的学生从不参与社会活动,这与我们预期的的20%以上的学生会认为参与程度很高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参与程度比较低的比例也超出我们预期10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对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学生要进行再鼓励,而对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学生则要进行有效的引导。

调查显示,21%的学生觉得参与社会活动的多少是一个人的能力大小的体现,33%的学生觉得参与社会活动的多少不是一个人的能力大小的体现,46%的学生认为不能以参与社会活动的多少来判断一个学生的能力大小。这表明,一方面大学生对参与社会活动也是能力的表现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对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考核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甚至不重视。

3.当代大学生社会交际的情况

问题6和问题7分别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交际面和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统计的数据是:

社会交际面方面,4%的学生认为非常广泛,30%的学生认为比较广泛,52%的学生觉得一般,12%的学生认为比较狭窄,还有2%的学生觉得非常狭窄。

交际能力方面,13%的学生认为自身交际能力强,74%的学生认为一般,13的学生觉得比较弱。

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社会交际面和交际能力一般,这是目前我们的教育重视考试成绩、重视理论、重视技能,忽视综合素质考核,忽视社交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所致。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改变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改革和考核机制的改革着手,要把社交能力等的培养纳入到培养方案中来并加以考核。

(三)当代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社会教育的评价

我们设计问题16和17,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社会教育的评价。

调查表明,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社会教育效果评价中等,6%的学生评价差,53%的学生评价一般,32%的学生评价好,9%的学生评价很好;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社会教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27%的学生认为完全不能满足需要,49%的学生认为勉强能满足需要,只有24%的学生认为能满足需要。

分析个中原因,一是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的社会教育,二是学校对开展学生社会教育的研究不足、形式单一、方法单一,当然,这其中也有学生自身重知识和技能学习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因。

二、问题、对策及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的问题

根据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生活社会化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必经之路,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独立生活者的必然阶段,学校不能过分干涉,也不能放任,必须要实施有理有据的引导,从而将大学生生活社会化引入正轨,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的主流。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教育由学校到社会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即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和趋势当前并没有朝着我们所想象的方向和步伐前进,总体的情况是存在大学生生活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水平不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有些情形偏差等问题。

基于调查分析,课题组提出如下对策:

一是要高度重视,继续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生活社会化工作。当代大学生生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对大学生生活社会化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还没有充分将教育、引导、规范大学生生活社会化问题纳入大学生的培养体系,在引导大学生生活社会化方面也显得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缺乏实践探究,以至于学生毕业后较难快速融入社会,不能适应社会进而影响到生活和工作,所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生活社会化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是要明确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措施推进大学生生活社会化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活社会化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性的社会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战略意义。

三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生活社会化工作,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地方政府是地方高校的办学主体,地方高校办学所需的财力与人力资源必须依托地方政府的支持,只有地方政府加大对地方高校办学的投入,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生活社会化工作。

四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起做好大学生生活社会化工作责任。大学生的生活社会化工作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家庭、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有让家庭、社会参与到大学生生活社会化工作中来,建立起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的生活社会化工作。

从大学生生活主动适应社会以及社会积极影响大学生生活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生活社会化调查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哪些社会组织或群体、哪些社会成员对大学生生活品质的形成以及生活习惯的养成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使前述组织或群体及成员对大学生生活品质的形成以及习惯素养的养成产生正面影响多一点、大一点,而负面的影响少一些,小一些。

[1]迟明珠.高校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因素与对策[J].大庆科学社会,2010(6).

[2]巩刚军.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因素分析[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报,2002(1).

[3]杜英.浅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黑河学院学报,2010(9).

[4]张帆.影响大学生生活社会化的隐性因素[J].人民论坛,2010(5).

猜你喜欢

课题组社会化大学生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课题组成员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