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策略探究

2013-08-15侯志红

关键词:英语专业交际语言

侯志红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 外语教育系,山西 太原 030012)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翻译方面的人才尤其匮乏。因此,研究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学习观点及其发展特点是很有必要的。当前英语教学主要使用的交际法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我国英语教学中[1](P23~24)。交际法是作为古典教学法即翻译法的对立面提出来的。不可否认,交际法作为现代教学法的主流,在语言教学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熟悉英语语言国家的语言方式,更深入地了解相应区域的文化,大大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但其使用受到教学条件的极大限制,同时也弱化了语法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这对于翻译学习的开展和翻译能力的提升是不利的,至少交际法在翻译课程的教学中不是最佳的选择。翻译学习是一种偏向技能的学习,务实乃翻译教学之本。但当前我国多数高校专业英语课程教育普遍重视英语氛围的设置和英语表达的反复操练,有些课堂规定不许使用汉语,致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演练和认识,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一、翻译学习动机及翻译学习语言内的策略

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是指引起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促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在大学本科阶段,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学习动机理论,可以使枯燥的翻译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动机的培养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翻译学习观点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语言内的学习策略是翻译学习的根基,没有语言内的学习,翻译学习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个翻译教学离开了语言内的学习就无法有效地进行。语言内的学习同翻译教学本质上是有诸多相通之处的,而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所倡导的交际法最弱化的恰恰是这一板块的教学内容,致使很多翻译课最后上成了翻译学课、翻译鉴赏课,而不是真正符合当前我国社会需要的能培养专业口笔译人才的翻译课程。翻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所以翻译教学就应该体现实践性。对每一个句型、特殊词的用法都一一细化讲解、反复训练,方能夯实基础。例如,国际著名的蒙特雷翻译学院对学生原本有写毕业论文的要求,但后来根据美国大多数同性质的学校的做法,取消了毕业论文这一项,改为毕业考试。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学士学位在很多情况下已经不是一个学术型学位,既然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那么,毕业要求就可以采用论文以外的方式。翻译学习者本身接受的就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无论是具体课程教学还是教学目标均未涉及太多系统方法论,所以我国英语翻译教学者应该借鉴这一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内容设置过易则达不到训练的效果,过难则容易上成词汇课、难句分析课、语法课,达不到翻译实践训练的效果。另外,翻译训练内容应及时更新,紧跟时代发展,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适时增加新内容。目前高校使用频率最高的几种经典翻译教材虽然版本经常更新,但其中设置的翻译训练内容往往一成不变,与时代严重脱节,教学者应在实践教学中及时地弥补这一不足。总之,翻译教学应牢牢把握实践二字,围绕实践教学,弥补当前通用的教学法的不足。

二、翻译学习语言外的策略和汉语能力的学习

语言外的学习意指对英语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经济、艺术和文学、哲学的了解和学习。在翻译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这一理念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课程都有利于学生对高层次翻译材料文本的理解和掌握,但目前我国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过于注重对翻译技巧的研究和学习,而忽略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的文化导入也远远不够,他们往往更注重理论的阐释和技巧的传授,很少把翻译问题与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起来。现有的翻译教材也缺少文化方面的导向,很少对文化现象进行剖析,或把文化现象融入翻译教学实践中[2]。翻译是一个双语思维转化的过程,这就要求翻译学习者不仅要做到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要深层次挖掘文本背后的思维方式、文化理念等方面的转变,这一点是译出高质量的译本的必要条件,对于培养良好的翻译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拓宽和延伸。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外语院系的课程设置中对大学语文等基础人文教育课程少有涉及。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双语语境的转换需要母语和目标语言同层次的理解,当前学生翻译训练的材料多是国际会议、经贸合作等层次较高、专业性很强的文本材料,而大多数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四年本科教育中,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其汉语水平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对高层次汉语材料无法准确理解,自然无法有效地开展翻译活动。对母语水平提高的忽视、母语水平的不配套直接导致很多英语专业的优秀学生在翻译学习的后期遇到无法突破的瓶颈。实践中的翻译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在专业化背景越来越凸显的今天,没有扎实的中英文基础和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是无法胜任多数场合的翻译的。中英文并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不断拓宽,这些都不是一门课程所能解决的。所以,翻译课程的教学应与别的科目紧密联系,不能孤立起来,应注重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双向互动[3]。

系统、专业的翻译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翻译领域系统理论缺乏,翻译教材更新缓慢,翻译训练材料与时代脱节,这都是现实存在,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大学英语专业教师要联系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主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当前社会语言系统词汇更新换代很快,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教学材料进行不断更新和补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双向互动,而不是翻译学的研究。学生在掌握扎实的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将语法知识与文化结合起来才会有出彩的翻译。将现阶段普遍采用的交际法和古典教学法翻译法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翻译教学的开展。同时,应与别的科目紧密联系。翻译需要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与学生的知识面、阅读能力、对英语语言国家社会背景知识的了解密不可分。学生理解难、表达难、翻译出的汉语文本令人不知所云等状况,都是由于对翻译所需的各种能力不够重视,训练不到位造成的。对此,英语专业大学生应对翻译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运用正确的方法,勤加练习,广泛阅读,打好中英双语基础,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文本材料的翻译。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2002(3).

[3]杨永欣.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最佳模式[J].教育探索,2002(3).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语言是刀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我有我语言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