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劳动异化与马尔库塞科技异化之比较研究

2013-08-15程永杰张万军

关键词:异化理论马尔库塞异化

程永杰, 张万军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劳动异化和科技异化存在于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存在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包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二者的研究多以单独研究为主,少有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因此,对马克思劳动异化与马尔库塞科技异化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分别研究两种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二者的异同,为我国在应用科技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最终克服劳动异化和科技异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

(一)异化词源及内涵

从词源上看,异化源于拉丁文alienation,有冷淡、疏远、精神错乱等意思。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第一个从哲学本体论层面论述异化的概念。在他看来,“非我”是“自我”的异化,因为“自我”创造出“非我”之后,其自身的规定性是从“非我”这个对立面的限制中获得的,即“非我”使“自我”丧失了独立性而变成了有所限制的东西。其后黑格尔使异化理论获得成熟的哲学上的意义。他认为异化即外化、对象化;在异化过程中,客体不会压制主体,主体不会丧失其能动性;异化是一种发展性的否定;异化是主体确证自身、实现自身现实性的途径;扬弃异化并在人的意识中回复到自身,这是异化的应有之义。

异化作为一个发展的概念,其核心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成为了一种独立于人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压制、奴役、统治人的现象。

(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将异化与劳动结合起来,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合理成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中,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系统、全面的异化劳动理论。在他看来,异化的实质表明了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变成了与人对立的、异己的东西。在《手稿》中,他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个经济事实出发,把人的本质抽象为理想状态的自由自觉活动,认为异化劳动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规定。

第一,工人的劳动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作为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因为工人生产的产品不归自己所有,“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它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产品及资本的统治”,“工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劳动对象的关系”[2]。

第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的结果。马克思认为,劳动本应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创造性的生命活动,人在劳动中自由发挥自身的体力和智力。异化劳动则将工人的劳动变成了强制性的活动,不是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工人和自己的劳动不是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他人。

第三,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标志,是人的类生活,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是在改造对象世界(即无机自然界)的过程中实现的,异化劳动则使得这种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它把人的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第四,人同人的关系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实现。异化劳动状态下,工人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下的从事具体劳动的人。“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3]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下,工人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工人同资本家相异化;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妇女、儿童也能够参与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中,加上“机器排挤工人”的效应,工人与工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人与工人的关系相异化。

总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和资本家都未能摆脱被异化的命运。工人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而被异化,资本家则由于成为了资本的人格化而被异化。劳动异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二、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

(一)科技异化的含义

“科技异化”是由一般“异化”概念引申和扩展而来。目前学界关于科技异化的概念并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有的学者称之为“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的将科技异化暗含在科技价值的两重性或科技是“双刃剑”等含义当中,也有的使用“技术异化”一词。

尽管学者们关于科技异化的概念在表述上不尽一致,但对其基本含义的理解大致相同。概括起来,科技异化指科技作为人的创造物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本来应该用以满足人的需要和目的,造福于人、服务于人,然而它却以同样的力量控制、危害、威胁和奴役着人,成为与其创造者(人)对立的异己力量。

正如哈瑞·雷德纳所说:“人类已经设计出一种系统地统治、控制和处理所有事情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刚开始时是指向自然的,但是他们发现现在这种方法也转向自身……”[4]科技异化挑战着人的主体地位,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已成为当今社会最突出的现象之一。

(二)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

1964年德裔美籍人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深刻揭示了科技异化状态下现代人异化的生存状况和生存境遇。由于他生活在与马克思截然不同的时代——20世纪,目睹了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创造出的空前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福利制度后工人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同时,发达的工业社会利用其在科技方面的优势,用科技的合理性巩固统治的合理性。人们满足于物质层面的享受,逐渐沦落为丧失批判性的人——单向度的人,从而造就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马尔库塞以科技异化为出发点,分析了其在人自身、意识形态、政治领域等方面的表现。

第一,人的超越性和批判性被技术理性消解,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认为,人作为一种自由创造性的实践存在,本应具有一种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的统治形式——技术理性统治。人的这种批判性、超越性逐渐被技术理性所消解,成为了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中机器化大生产与自动化大大减少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工人的生存环境和福利待遇的改善使得他们对自己生存的社会的否定不再明显。随着生产过程中机械的地位越发突出,工人逐渐失去了职业自主权而被“一体化”到非生产性的岗位,从而失去了对既定社会的否定力量,其思想中就缺少了否定性的维度,变成“单向度的思想”。

第二,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技维护、捍卫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发挥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功能。与传统理性相比,“它消除了人身依赖,依靠对事物客观秩序以及规律的把握,越来越高效地开发自然和精神资源,极大地改善了人的物质生存条件”[5]。同时,它建立起对人的外在统治,技术理性的局限性表现在人被生产手段的渐进奴役中。技术合理性维护着统治的合法性,而对这种统治的质疑成为非理性和反科学。科技的运用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得人们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而丧失了对社会制度的替代性选择的思考和实践。

第三,技术理性造就了现代工业社会极权主义的统治力量。正如马尔库塞所说:“技术进步持续不断的动态,变得为政治内容所充满,技术逻各斯被转变为持续下来的奴役的逻各斯。技术的解放力量——事物的工具化——成为解放的桎梏;这就是人的工具化。”[6]科技的发展本应使人有更多的自主权获得自由和解放,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技术理性原则组织起来的现代工业社会成为了极权主义者。它的统治方式不再是采用旧的暴力镇压的方式,而是靠着超强的社会吸纳力使人心甘情愿地被纳入现存社会体系之中。

三、劳动异化与科技异化比较研究

两种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解决的是各自面临的社会问题。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社会当中人的片面发展和被奴役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所以两种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两种异化理论的区别

1.劳动异化与科技异化的领域不同

异化形态表现为劳动异化时,其异化领域主要限于经济领域,而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当中,其异化领域不仅在于经济领域,更是扩展到了政治、哲学、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中的异化对象涵盖了工人、资本家,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不归自己所有,反而成为与工人对立的异己力量,劳动仅仅是其维持生存的手段,资本家也变为了人格化的资本。在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中,科技异化的形式更隐蔽,手段更合理。科技不仅用于控制人,而且成为团结人们更有效的手段,政治上对立派别趋于一致,哲学上的批判限于社会制度允许的范围之内,否定性的思维被肯定性的思维取代,整个社会趋于单向度。

2.劳动异化与科技异化的方式不同

劳动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工人只能服从固定的社会分工,片面地发展某一项特殊的技能,工人不能作为生产劳动的主体,而是机器的附属品。这种劳动是一种非自愿的、被迫的、强制的劳动。异化劳动的主要方式是经济手段,即资本家对工人在经济上的赤裸裸的剥削。在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当中,“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然维持着剥削,但日臻完善的劳动机械化改变了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境况”[7]。过去对工人肉体上的奴役演变为心灵和灵魂上的奴役,这对工人是一个很大的麻醉。科技在生产中的运用,使得劳动异化延伸到了人的神经系统。机器支配着人,“不仅支配他的身体,而且支配他的大脑甚至灵魂”[8]。工人被奴役的地位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异化的方式——从经济上的剥削变为技术上的控制。

3.劳动异化与科技异化的结果不同

马克思通过分析劳动异化的四种表现得出劳动异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要消除劳动异化,就要消灭私有制。马克思从对社会生产过程的分析到对私有制的批判,从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到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否定,再到消除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劳动异化理论是革命的。马尔库塞虽然对发达工业社会中科技异化的种种现象作了精彩、深刻的描述和分析,也承认科技中立是站不住脚的,但科技之所以不中立在于科技在发达工业社会中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科技的合理性变成了统治的合理性,而马尔库塞的最终批判矛头却偏离了主题——资本主义制度,指向了科技。因此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是无法替代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

(二)两种异化理论的联系

1.科技异化衍生于劳动异化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中包含着科技异化的萌芽。“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了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9]作为劳动产品的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科技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异化和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方式。劳动力变成商品,劳动本身异化成了劳动者的异己力量,作为劳动产物的“科学技术”也便与劳动者异化。随着人的体力智力被迫依赖于越来越复杂的技术系统,大多数的人失去了其应有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成为技术系统的奴隶。只要劳动异化继续存在,科技就必然会发生异化。

2.科技异化一定程度上是对劳动异化的发展

在科技异化中,劳动异化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着,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发展。首先,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加深了劳动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成了资本家加深对工人剥削的帮凶。工人被当做商品后又被贬低为机器,在被当做商品时,工人以劳动力作为交换价值,是以人的特性在参与商品交换。当被贬低为机器时,工人应当具有的人的价值、尊严等被严重忽视,工人作为人的主体地位丧失殆尽。其次,科技异化加重了人“物化”。在发达的工业社会,工人作为死机构的附属物并入生产过程的实质依旧,技术系统剥夺工人的职业自主权,以整体性和系统性发挥作用,使得不同职业的工作对象、工作方式趋向一致。而人的需要的物化不仅满足着人的消费需要,而且起着宣传、麻痹的作用,使人认为现存的社会制度是合理的。最后,科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异化。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使得体力劳动在整个劳动中所占比例大大减少,劳动方式和特点的变化使得工人对机器、企业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工人开始乐于参与企业管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空前的缓和。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

[2]庄友刚.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

[4]Redner H.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Deed:Refletions on the Passage of Faust[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5.

[5]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1.

[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M].左晓斯,张宜生,尚滨,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36.

[7](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3.

[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3.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83.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马尔库塞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探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