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厌学问题研究综述

2013-08-15

文教资料 2013年17期
关键词:研究者小学生农村

李 英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当代小学生厌学问题严重困扰着老师和家长,对我国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也逐渐被重视。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小学生厌学问题”为题目进行搜索,共搜索到了94条记录,其中包括期刊论文、报纸文章、硕士论文和会议论文。通过查看文章的题目和摘要,筛选出其中的30篇做重点阅读,就所阅读的文章进行梳理,以期通过对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做一综述,使教师和家长能从中得到启发。

一、小学生厌学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所查阅的资料来看,关于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厌学的内涵的研究

关于厌学,研究者基本达成一致,普遍认为,所谓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倦、抵触的心理状态及其在生理和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

(二)关于小学生厌学表现的研究

厌学,无论是作为一种现象、抑或是一种问题,总有一定的外显行为。因此很多研究者都比较关注小学生厌学的表现。陈洪友,武秀玲(2003)研究认为小学生的厌学表现为: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课下不完成作业,不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更有甚者,个别学生上课故意捣乱,顶撞老师,师生矛盾激化后逃学现象也时有发生。郭志芳等(2011)研究认为:厌学的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甚至于想辍学。周福英(2006)根据厌学外部表现程度的不同,厌学可分为三种:一是轻度厌学。通常表现为能坚持上学不旷课,偶尔会对某门课程或对某位教师产生厌烦,讨厌上某门课程或不愿听某位教师的讲课。二是中度厌学。通常表现为经常旷课或经常对某门课程或某位教师产生厌烦,上课经常睡觉,不做作业,某门课程或所有课程的学习成绩差,在学习某门课程或所有课程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如头痛等生理反应。三是重度厌学。通常表现为拒绝上学,因被父母通迫上学而逃学或离家出走,对所有课程均不感兴趣,对书本、教师甚至“逼”他上学的父母充满恨意,讨厌阅读、听课和做作业,一提到读书学习便会出现诸如头痛、呕吐等生理现象。

还有研究者对于如何判断小学生厌学的标准进行了研究。比如,梁爱红等在2013年对东营市东营区城乡部分中小学生厌学现状进行调查时,对厌学的判定标准进行了叙述: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学习;目前在学校完全是被动混日子;因不努力而致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厌恶学习3科及3科以上者。具备以上4条中的1条即判定为厌学。

(三)关于小学生厌学现状的研究

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者们有把农村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也有把城市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还有把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关于小学生厌学的现状,就厌学率基本形成了一致的结论。即厌学率基本在14%~30%之间,而且男生的厌学率高于女生,且厌学率随年级增高而增高。比如郭志芳,范安平在2011年对江西省5所城区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学生厌学率为16.4%,男生厌学率显著高于女生(χ2=15.232,P<0.01);男女生厌学率随年级升高而提高,并存在显著差异(χ2=15.917,P<0.01)。刘明涛等对东营市东营区城乡部分中小学生厌学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小学生1000人,厌学286人,厌学率为28.60%;城区学生厌学率高于农村学生,城区与农村男生的厌学率均高于女生。

(四)关于小学生厌学原因的研究

小学生厌学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因此,探索小学生厌学原因成为众多研究者所关心的课题。从已有研究来看,关于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小学生自身因素。比如,关欣(2011)认为小学生厌学的校园因素包括学校的不良环境、来自教师的压力、同伴关系;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家庭因素指家庭教育方式及教育观念;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自身因素包括自我归因不当、归属感缺失、替代性动机过强、自我监控能力不完善;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社会因素指不良社会环境。宣新华关于厌学产生的原因有以下观点:首先是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低俗文化的传播、读书无用论的滋生蔓延);其次是不良的家庭环境(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望、错误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不良榜样);再次是学校教育的失误(重应试轻素质的思想、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不良教学态度);最后是学生自己的不良心理因素(学习能力不足引起的学习障碍、多动症)。

(五)关于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对策的研究

关于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对策的研究有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几个因素提出解决方案,有的研究者只笼统地提出解决的措施。牛欣欣,周彬(2008)认为政府是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强力后盾(政府要对农村小学做出政策和财政上的倾斜、组织大学生进行支教活动、提高农村小学的师资水平、利用媒体的宣传力量鼓励社会助学);学校是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的主导(建立友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完善农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家庭应成为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的重要参与者;社会应为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提供环境支持。陈洪友(2003)提出了7个方面的对策: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要淡化考试意识,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发展;关爱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把握好中年级的教学,尤其是三年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探索新形势下学生乐学、善学的教学模式;加大教育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家长懂得一些教育法规、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发挥家庭教育的效能;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科技兴农,减少税收,增加收入。

二、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方法

关于小学生厌学问题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法(问卷、访谈)、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一线教师往往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厌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而一些研究者则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比如,郭志芳,范安平采用分层抽样问卷法对江西省5所城区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的厌学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运用χ2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资料处理。

总之,过去关于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内容比较集中,集中在小学生厌学的表现、原因和对策方面。而且研究也关注到了小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区别,比如城乡之间、男女之间及年龄之间的差异性。但是在研究方法方面实证研究相对不足,从所收集到的材料能看出其所占比例不高,大多数是通过思辨的方式得出结论,期望以后的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实证研究。

[1]郭志芳,范安平.城区小学生厌学现状调查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8):92-95.

[2]刘明涛,梁爱红,薄传梅,唐烟台.东营市东营区城乡部分中小学生厌学现状调查[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11):654.

[3]李才邦.对小学生厌学情绪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203.

[4]陈洪友,武秀玲.农场小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J].教育理论研究,2003(1):7-8.

[5]牛欣欣,周彬.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08年11月号上旬刊,132-133.

[6]郭志芳,盛世明,郭海涛.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及影响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11.9:58-60.

[7]周福英.农村小学生厌学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6(5):102-103.

[8]郭志芳,苏春,张德乾.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学习负担过重[J].中小学学教育,2012(9)245-246.

[9]宣新华.小学生厌学问题的思考[Z].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549-55.

[10]关欣,王宁.小学生厌学问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12):67-68.

猜你喜欢

研究者小学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