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认知失调与高职校德育的实效性探究

2013-08-15

文教资料 2013年17期
关键词:德育课职校实效性

刘 琳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高职校德育是高职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方式方法等原因,我国高职校德育实效性不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进程的加剧,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冲突,又面临着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固有的、复杂的矛盾,学生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逐渐增加,而德育活动却不能起到指导、解惑、规约社会现实的作用,特别在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规范其行为上不能表现出相当的正向结果。如何解决高职校学生产生的认知失调和思想困惑,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规范道德行为,形成稳固的政治社会认同,是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成为德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外界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国际大环境下,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加强,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对当前我国高职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高职校学生缺乏阅历,容易盲目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忽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中难免涉及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面对社会贫富分化、机会不公、政治腐败、道德滑坡等现象的滋生蔓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校学生的思想认识,成为学生认知体系的一部分,使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迷茫、困惑,甚至动摇、抵触,从而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如果脱离这些现实的影响要素,忽略这些因素对于学生认知体系的影响,就会造成德育与学生已有认知的不一致,直接或间接地削弱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易导致学生产生认知失调。

大部分德育工作者停留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上,片面强调灌输,忽视认知者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发认知过程。由于不够注重当前高职校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不注重分析德育与学生已有认知体系之间的衔接问题,仅靠外部的道德灌输试图强制学生接受某种观点,遵守某些纪律和道德规范,因而容易引发认知失调,往往使学生产生虚假认可、冷漠认可、被动认可,甚至产生逆反抵触心理,使德育教条化、形式化,缺乏实际效果。

(三)缺乏德育实践活动,使得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出现失调。

部分高职校不重视德育工作,一些德育教师依然比较依赖传统课堂教学,很少把德育课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表面上学生普遍呈现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但是在行为上却表现出与认知不一致的行为。譬如崇尚诚信,但是难以做到事事诚信,在一定的情况下会选择作弊、欺骗等行为。期待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但是自身却不愿接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如插队、闯红灯等。高职校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失调现象比较普遍,已成为突出的问题。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高职校德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增强德育的开放性与民主性。

在多元文化下,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初步形成了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若还坚持灌输式的道德教育观念就不合适了。当下传媒信息如此发达,现在的学生每天通过多种渠道(网络、家庭成员等)接收信息,随时都会形成自己新的理念与价值观,被老师“洗脑”之事较少可能发生。

对此,首先应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一是树立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开放与民主的德育理念。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就需要着力培养高职校学生辨别是非、自主选择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坚定思想政治方向。因此,高职校德育应当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对各种道德取向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与鉴别,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提高学生思考、对话、协商和寻求利益均衡点的能力,使之能在多元价值面前进行理性的选择,结合个人道德状况,自主、理性地选择所应确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二是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突出针对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实效性。首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使得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具有时代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的精髓深入浅出地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等各个层面,引导学生体验、思考、自省和进步。直面现实,不遗漏关键问题,不回避热点问题,不逃避难点问题,让学生不单看到“光明面”,也会触及“阴暗面”。譬如,政治腐败问题是当前影响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原因。对于这类问题,不应当回避。而且需结合真实准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在美国、菲律宾、印度等国家同样存在腐败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制度建设的落后容易滋生腐败,从而能客观地审视中国的政治腐败并加以思考。只有采用高可信度的信息源,客观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真正信服,增强德育效果。

其次,创新教育方法,构建立体多维的德育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取民主对话、质疑答疑、师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产生观点的碰撞、融合和改变,把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传递给学生,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构建良好的德育平台,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

搭建良好的德育平台,寻找新的有效载体并积极探索新载体的德育功能。

重视网上文化教育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拓展德育的空间和领域。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广泛开展网上交流和讨论,加强学校BBS论坛的正确引导,加强信息沟通,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疑惑,从而在现实中及时解决。

积极探索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注重研究高职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培育学校的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结合学科特色逐步拓展校园文化的专业科技含量,注意实现由浅层次文体娱乐型活动为主向专业技能及思想艺术型为主转化,提升文化品位,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国家重要节庆日、重大时事动态、重大典型学习活动等时机,多途径、多形式开展系列活动。

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掘活动的教育价值。国外很多学者在研究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时都强调了以回归学生为基点,以服务日常生活为突破口的重要性。教育部教职成[2008]6号文件也强调了德育工作需要遵循“三贴近”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学校应广泛借助社会资源,使德育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建立体验式德育新模式,如劳动实践、开展社会调查、到社区开展公益服务活动等,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感,通过实践活动,他们也可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强化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从而有效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三)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德育课教师队伍。

党和国家、社会对高职校学生德育空前的重视和对德育课寄予的厚望,为德育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本身就是道德行为的示范者,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度。德育课教师队伍应是高素质、高水平的,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作为高职校的德育课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不断学习,以优化知识结构,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洞察能力;需要勇于创新,以探究德育的新领域,创造德育的新境界。

[1]任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分析[N].光明日报,2010-02-17(3).

[2]胡锦涛.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人民日报,2005-01-19(1).

[3]张红霞,刘元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原则[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

[4]马德锋.态度改变: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述评[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5]陶蕴芳.认知失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1).

猜你喜欢

德育课职校实效性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我的职校我的梦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