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基于存在主义哲学观

2013-08-15程腊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责任意识责任

程腊梅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大学生历来被社会视为“天之骄子”,视为精英群体,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社会中的比重也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关注也愈多。人们看到身边大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看到这一群体中令人疑惑甚至担忧的现象:自私,与人相处不顺利、面对挫折时的逃避、负性情绪蔓延、不珍惜生命等。其实这些现象都可归结为大学生责任意识薄弱。责任指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包括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集体和人与社会这几层相互支持的关系。而责任意识则是指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基于责任意识具体内容,本文从存在主义哲学观所强调的自由选择与责任展开论述,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提出相关建议。

一、存在主义哲学观

存在主义哲学(Existentialism)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之一,是非理性哲学的重要派别之一。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战后在法国继续传播并扩大影响,同时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广泛传播,尤其为一些青年人所仰慕。在20世纪70年代后影响逐渐减弱。

存在主义哲学的前提是孤独的、疏离的、异化的个体偶然降临到这个荒谬的世界。其先驱有丹麦的神秘主义者克尔恺郭尔,基于宗教主义,他关注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他研究的是孤独的个体对客观与科学主导的世界的反叛,反对黑格尔哲学及黑格尔抽象的、失去个性的哲学思想,以及德国的唯意志论者尼采,尼采的悲观哲学影响着存在主义的始终,尼采的超人引起存在主义者对个体主体存在和选择的思考。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马丁·布伯、马丁·海德格尔、让·保罗·萨特等。布伯是一位以色列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出生在欧洲并在那里接受了教育,后来移民,参加了犹太人的建国运动,也许由于这场运动让他明白了人类的困境,其代表作是《我与你》(Iand You),本书试图进入人与人关系的中心。他反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我——他”关系,认为人被异化为工具,提倡用“我——你”的关系看待周围的人,并扩展到教育领域,详细论述了师生关系,尤其强调平等尊重。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代表作是《存在与世界》(Being and Time)。他研究的重点是“此在”或个体对意义世界的阐述和建构。萨特是法国哲学家,是海德格尔的学生,代表作是《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

其中萨特是存在主义者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品涉及小说、戏剧、评论等。他的思想可以反映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具体为以下几方面:(1)存在先于本质。这是存在主义者的著名观点。他们认为,先出现个体,然后才是个体创造的观念。比如:天堂、地狱和上帝这些观念全是人类的虚构,因为不能够被证明。此外,创造和平、真理和正义观念的人会得到荣誉,而制造顽固、战争和贪婪的人会受到谴责。因为,人类是所有观念的创造者,而观念本身所获得的关注可以同人类获得的关注相提并论,如果人类创造的观念与实际生活不符,他们会创造新的观念来取代它们。(2)选择与责任。既然存在先于本质,所以人类自己创造了自己。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因此人能够自由地选择。而且,选择是不可避免的。同时,选择也意味着一种责任。人们必须清楚,所有的选择都包含着风险,也就是说所有的选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当一旦选择后,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因为你是在足够自由的前提下,自己作出的决定。很多时候,放弃也是你的一种选择,你选择的是不选择。(3)恐惧和焦虑。存在主义者认为异化的个体偶然降临到这个荒谬的世界。我们从中能够看出,存在主义是悲观和消极的,他们关注的是生命中的一些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认为也只有在这些情绪中,我们才能认识生命的含义,才能够更深刻地了解生命。

尽管存在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后影响减弱,甚至有人因为它是非理性的而反对它,但非理性不是反理性,而是在提倡一种非理性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理性。也有人认为存在主义是悲观主义的哲学,认为它只是揭示生命和生活中的阴暗、丑陋的一面,但它只是想通过对另一面的阐释来让我们了解更真实的世界。

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缺失表现

有人提到过,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较为严重,这与我们教育中的集体主义背道而驰。他们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对个人责任总是尽量去回避,很多时候对集体主义是没有感觉的,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一)自私自利,逃避个人责任

每年9月,都能从媒体上看到类似的报道,某校有父母陪读大一新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家长不放心大学生,担心没有父母的照顾,他们的孩子不能正常生活;另一方面,确实有学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比如寝室是一个公共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义务维护共同的卫生,都有义务不影响别人的正常作息,但有个别大学生不能遵守,就会影响到其他的人,然后就是冲突。在做事情的时候,由于原来的习惯不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能去理解别人,总感觉自己就是中心,所有的人都应以他为中心,为他服务。凡事都想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看重个人得失,甚至以不正当手段猎获一些个人利益等。

(二)负性情绪蔓延,漠视生命

大学生自杀,这已经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每年都会有大学生结束年轻的生命。一项数据曾显示出,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有过轻生的念头,自杀是最严重的状态。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总会遇上各种各样的不顺利,当出现困扰时,有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看待问题,也不去寻求帮助,只是自己在承受,这就导致一些负性情绪,比如担心、焦虑、不安,甚至伤害自己和别人等等。我们知道偶尔的负性情绪也许会是生活的一种调节和激励,但如果持续的话,对身心都是一种伤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话,那他会在意什么,怎样去指望他能够去承担重任呢?

(三)公众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薄弱

从入学开始起,老师就教育我们要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场所秩序。但在大学校园中,“课桌文化”屡禁不止,甚至图书馆入口贴着“请勿穿着拖鞋入内”,每次开会时,组织者总会在会前强调,“请关上手机”等。但在公众场所常有不文明现象发生,会议中总有不和谐的乐声。许多大学生意识不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认识不清,从个人需要考虑得多,从社会角度考虑得少。

当代的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物质繁荣而生长起来的,他们享受着充分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当中许多是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在家中更是有要求即可满足。尽管他们接受的是正统社会主义的教育,但在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他们面对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生长于衣食无忧的年代,生活在信息纷繁的世界中,置身于变幻的空间,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从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讲,他们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对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危机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他们已经过生理上的变化,变得成熟,同时在心理上开始趋于成熟,一方面,他们想要证明自己已经成熟,可以像成年人那样行事,另一方面,现实中,他们也面临着诸多困惑,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怎样与同学相处以及适应集体生活,面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该怎样判断是非。因此,对他们进行适当的价值引导,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对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建议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后备和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而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其重要的方面。对责任意识的培养,在高校课程中,多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由于其内容的时代性不鲜明,因此可在其内容中添加以下内容:

(一)认识自己,我不是宇宙的中心

“我是谁?”“我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刚入学的大学生处于同一性的危机中,将要成熟,在这个时候,他们会建立社会和自我形象。同时也要对自己进行全盘检验,可能这个时候,他们会对自己重新认识即将成熟的我。同时,他们也能去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在班级中的位置,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这不同于在家庭中,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以“我”为中心。在中小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应对考试,同时有家长和教师的看管,升入大学后,当考试不再是最重要的事,当父母不再身边,我应当做什么,我将成为什么,我能去做什么,如何去做,这些将引发学生对个人责任的思考。

(二)认识生命,生命是一个过程

通常的教育中,我们传授给学生的都是美和善的事物。其实对中小学生来讲,这样是想让他们喜欢这个世界,开心生活。现实生活中并不总是晴天,没有人的生活一帆风顺。生命亦然。大学生作为即将成熟的人,他们要有能力去接受生命中不如意的那一面,他们应该知道,也必须知道。当遇到问题,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视为生命中正常的事情,就像生老病死一样正常,没有什么困难是上天的不公平。担心、焦虑、不安,这些都是暂时的情绪,不是永远的不幸,否则快乐和幸福会同样没有意义。同时学会珍惜生命,来之不易,惜之尤欠。特别是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相互尊重,知道每个人都是相互平等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白相互的责任。

(三)认识社会,做负责的公民

在上大学之前,学生接触社会的时间和程度都是有限的,当进入大学后,有更多的空余去自由活动,去思考自己的价值。可以通过对社会的调查,了解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等现象,也就是怎样认识社会中阴暗和丑陋的方面。大学生应该正确看待事情,不能因为不公平的存在就放弃公平的概念。学会做自己的选择,并勇于承担相应责任。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作为大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自己作为社会一员该有的责任和义务,尽自己的责任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帮助别人,去感恩社会,做一名合格的和负责的公民。加强全球意识,对周围的人和事多多关注,做负责任的地球公民。

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不是课程内容的增减可以解决的。像教育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可能从单一的维度去解决,还需要整个系统教育,包括社会大环境的配合。但我们不能因为事情太难而放弃,教育,始终是以育人为目的的。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Howard AOzmon等.教育的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龙景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5).

[4]杨琼.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论坛,2008,(4).

[5]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责任意识责任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与发展:存在主义给予的启示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制度建设:培养媒体责任意识的重要基石——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例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期望嘱托责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