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效应探析

2013-08-15雪1廖启云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社团载体政治

苗 雪1,廖启云2

(1.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2.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高校社团文化属于亚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文化的共性特点,同时由于处于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当中,使其具有独特性。高校社团文化是高校社团组织在长期的运作运行过程中所建构的物质样态、集体观念和核心力量,包括社团的第一性文化(即物质文化)、第二性文化(即精神文化)和由此凝练而成的制度文化。团体形象、集体活动、群体精神、规章制度、品牌意识、价值理念和精神产品等是它的具象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社团文化之间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从高校社团文化的角度看,高校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和保障;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角度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教育人、锻炼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最佳形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途径和必要载体。在进行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过程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其育人效果将更加显现。

一、高校社团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载体性

大学中开设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形势与政策》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教师通过课堂这一有形载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所谓隐性教育则是通过非课堂、非课本的教育形式对学生实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隐性教育方法育人于无形之中,能够较好地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将直观的教育主体隐藏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当中,比如在高校中开展的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活动,以宿舍、班级、社团为文化活动的载体,将大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提高了高校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自主性。

1.高校社团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潜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即高校教师在社团文化活动中不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命令学生该如何做,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要和喜好为出发点,以服务者的身份帮助学生管理社团、开展社团文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是直观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潜隐的方式渗透到文化活动、制度条例、目标理念当中,高校社团文化的教育主体潜隐性特点有助于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抵御社会中种种不良风气和思想的影响,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个人的道德水平。

2.高校社团文化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主性

教育对象能否主动认同、接受教育内容,并自主地内化为个人的精神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高校社团文化具有隐性效应,通过社团文化活动、社团文化制度理念等多种形式施教于社团成员。社团成员即高校学生在长期的社团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观念和奋斗目标,社团成员主动认可、接收社团文化制度和活动准则对他们的规范和影响,借助社团文化活动这一有形载体,让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观念改进、价值培养和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磨练意志、开拓眼界和扩展胸怀的目的。

3.高校社团文化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内敛性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施教者将所倡导的政治观点和理念施于受教育者,从而使受教育者达到提前预定的教育目的。高校社团文化教育目的的内敛性在于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隐藏在高校社团文化活动当中,使社团成员在无形中、以愉悦的心情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淡化了教育目的的植入式、外侵性所产生的副作用,使社团成员在无压力感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将高校社团文化的宗旨理念渗透到高校社团的制度和管理当中,渗透到高校社团各项文化活动当中,让社团成员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为其带来的影响,进而对社团成员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为社团成员的精神品格起到塑造作用。

4.高校社团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非传统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覆盖面是非常有限的,比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说教的方式,传统模式很难让人们对其产生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非传统性在高校社团文化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是通过课堂或教师说教的方式进行,而是隐藏在高校社团文化当中,使学生在高校社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高校社团成员在社团中自觉践行社团的理念文化,不断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社团的标语、口号、服饰、制度和活动都是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这些教育手段比单纯的填鸭式的思想灌输更有益于学生的认可和接受,也更易于学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高校社团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模式

高校社团文化以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为承载,以此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达到社团成员与施教者之间的互动效应。高校社团文化打破了传统的以理论教育、谈话教育和开会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模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载体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1.高校社团文化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产品的融合,二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互动效应作用于受教者,从而达到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目的。高校教育者借助各类高校社团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团的三个层次文化相互作用,利用社团文化渗透性强、影响力广、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并自觉接受、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同时,高校社团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领域范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的范围之内,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走出课堂,步入更为广阔的学校平台当中,从教室到校园,从校园到社会,逐步实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全方面人才的目的和需要。

2.高校社团文化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载体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社团组织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窗口,为学生与学校搭建了一座桥梁和纽带,能够让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有利于高校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所需要的空间。学校通过社团专门的部门,如团委或者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等组织来管理社团组织,并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社团章程来规范社团成员的言行举止,利用高校社团文化的管理体制,将管理手段寓于管理活动当中,以组织纪律的条例形式规范社团成员,从而保证社团文化的繁荣发展。

3.高校社团文化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载体的渠道

大众传媒载体包括报刊、书籍、新闻、广播和网络等多种形式。高校社团成员印发的社团宣传手册、期刊杂志,绘制的社团板报,设立的社团宣传栏都属于大众传媒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式,这些带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活动形式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局面,通过大众传媒这些新兴的、便捷的载体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形象生动并带有趣味性的形式展现在大学生的面前,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自觉性。随着网络在高校校园内的普及,高校的社团网站也应运而生,利用网络传媒载体向社团成员传播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设立红色网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站、军事教育网站等一系列政治理论知识丰富的网站,帮助社团成员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4.高校社团文化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效用

为了丰富高校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校园中举办的大学生辩论赛、大学生校园文化节、政治理论学习研讨会等各类社团文化活动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能够起到引导、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效用。高校社团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让大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内、在轻松的社团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蕴含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社团文化活动,特别是理论性强的社团文化组织,有效地培养了在校大学生关心校园、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思想信念,提高了政治素养、陶冶了爱国情操、培养了政治敏感度、激发了理论研究的热情。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社团文化保驾护航

1.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团物质文化的法制化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社团文化的互动效应在物质文化方面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文化活动的相互交融渗透当中,这能够很好地保障社团组织不偏离学校、国家、社会的大政方针、不偏离正常的育人轨道。随着高校与社会关系的日益紧密,社会中很多不良思想如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涌入校园,许多大学生在物质与金钱面前迷失自我,某些社团组织为了得到一些物质利益而日趋功利化和社会化,偏离了创社之初的宗旨思想,甚至严重偏离了学校育人的目标轨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团,有利地确保了社团物质文化的质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及时纠正社团物质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偏差,为社团物质文化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保障社团精神文化的长久不衰

社团的精神文化是一个社团的灵魂和旗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组织的有机结合能够保障社团创立目标的合理性、社团理念的科学性、社团价值观念的与时俱进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精神文化相结合也是高校社团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成熟的表现。近年来高校中涌现出的理论型社团为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提高政治敏感度、提升政治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日益被广大高校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3.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社团制度文化的严格明确

规章制度是一个社团长期正常平稳运行的依据和保障,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有思想政治教育做保障的高校社团制度文化能够更加完善严明。有组织、有秩序的社团制度文化能够提升社团组织活动的质量,更好地调动社团成员参与活动、服务社团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社团的制度文化建设当中,确保社团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猜你喜欢

社团载体政治
缤纷社团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