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术编年》简介

2013-08-15

关键词:编年学术史著录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中心梅新林、俞樟华教授主编的大型学术著作《中国学术编年》一书,于2013年7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9卷,一千余万字。各卷的编撰者是:第一卷先秦卷,陈年福、叶志衡撰;第二卷汉代卷,宋清秀、曾礼军、包礼祥撰;第三卷三国两晋卷,王德华撰;第四卷南北朝卷,林家骊撰;第五卷隋唐五代卷,陈国灿撰;第六卷宋代卷,俞樟华撰;第七卷 元代卷,邱江宁撰;第八卷 明代卷,陈玉兰、胡吉省撰;第九卷清代卷,俞樟华、毛策、姚成荣撰。

《中国学术编年》综合吸取历代史书与各种学术编年之长而加以融通之,率先创制一种新的编纂体例,即主要由学术背景、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学者生卒四大栏目所构成,同时在各栏目适当处加按语,另外每年还重点记载了外国重大学术事件,以裨中外相互参照,合之为六大版块。

1.《编年》中的“学术背景”栏目,着重反映深刻影响中国学术史发展进程的重大文化政策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的重大事件。著录以时间为序,重在考察学术演变的特定时代背景及其对学术思潮、治学风尚的影响。

2.《编年》中的“学术活动”栏目,着重记述学者治学经历、师承关系和学术交流活动,以明学术渊源之所自、学术创见之所成、学术流派之脉络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争鸣、兴替轨迹,包括从师问学、科举仕进、讲学授业、交游访问、会盟结社、创办书院、学校、报刊等学术机构,等等。著录以人物的重要性为序,在对各卷学术人物整体把握中,重点突出重要学术人物的中心地位,以见学术主潮的兴替轨迹与趋势。

3.《编年》中的“学术成果”栏目,着重记述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以著作为主,兼收重要的单篇文献,如论文序跋、书信、奏疏以及纂辑、校勘、评点、注释、考证、译著等等。著录以论著类别为序,大致按经史子集顺序排列,以见各代学术研究之盛况。

4.《编年》中的“学者生卒”栏目,分卒年、生年两小栏。以卒年、生年为序。其中卒年栏著录学者姓名、生年、字号、籍贯以及难以系年的重要著述,凡特别重要人物,可再略述其一生主要成就、贡献与地位、传记资料及后人的简单评价。

5.《编年》在以上四大栏目下都加有编者“按语”。内容包括:价值评判、原委概述、补充说明、史料存真、考辨断论等。重在揭示学术发展之盛衰规律、学术流派之兴替规律、学术区域之迁徙规律、中外交流之传通规律以及个人学术特色和影响。“按语”犹如揭示各代学术发展的“纲目”,若将各卷“按语”组合起来,即相当于一部简明学术史。

6.《编年》在注录中国学术之外,又撷取同时期外国重要学术人物、活动、事件、成果等加以简要著录,以此凸显《编年》的全球意识与比较视野,并藉以在中外参照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编年》的努力,中国学术史的叙述,第一次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论、不再局限主流阶层的官方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来几成范型的哲学史的学术史模式。开辟了从“文化—学术”、“传统—现代”、“本土—世界”这样三个维度,重新审视中国学术史的历史进程与演变规律,将其大致重新划分为华夏之融合、东方之融合与世界之融合三个历史时段,并在这个背景下,梳理了中国学术史在这三个历史时段中的主导形态及其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依次变化,即分别从华夏之中国到东方之中国,再到世界之中国。这完全不同于其他学术史的写作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叙述语言。以如此之眼界,《编年》终得以开拓出中国学术通史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编年学术史著录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索尼微单TM相机编年册
影像编年:色彩美学、造型风格与跨界追求——论导演张艺谋
临洮考古之余的“学术史”寻访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