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文化体系下艺术通识教育的发展状态研究

2013-08-15李菲菲

中国科技信息 2013年3期
关键词:通识人才工程

刘 辉 李菲菲

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系,哈尔滨 150050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以及应试型教育体制的限定,工程人才在综合素质养成方面一直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工程技术人员大都具有求真务实的专业态度、科学严谨的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却忽视了对于自身人文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样的状况不但制约了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还可能在其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埋下隐患。

针对这样的教育现状,许多高等院校开始积极实施工程文化教育,以克服工程专业教育的功利性,在强化专业教育深化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性的养成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 工程文化与艺术通识教育

工程文化是指由工程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学术规范、建造标准等构成的一系列知识和技术体系,是一种全新的工程教育模式。它将工程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人文文化教育有机融合,是一种学科交叉渗透整合性的教育。在高等工程文化教育中应包含以下三大要素:一是科学要素,即物质世界、物质产品及其蕴含的知识、规律等;二是实践要素,即人作用于物质世界创造物质产品的活动过程;三是人文要素,即人的道德、艺术审美价值等。

工程文化教育思想的提出,要求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不仅要有工程学科需要的自然科学课程、专业课程,还要开设文化素质课程、工程哲学、工程伦理、工程生态、工程美学等急需的工程文化教育课程。不仅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已有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受到包括工程知识在内的工程文化的全面熏陶,能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

工程文化的多维度特性,要求工程文化教育的实施推行必须走通识教育的道路,以此来培养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创新思维等方面系统协调发展的工程专业人才。

在通识教育中,艺术课程是关于人性“修养”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性格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对人生、社会的反思,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因此,在高等工程文化教育中全面开展艺术通识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如此重要的艺术通识课程,大学生对它的态度又如何呢?2011年,笔者在黑龙江工程学院东区的艺术欣赏课上进行了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在“选择艺术公选课程的原因”一项中,87%的学生选择“为了获取学分”。由此可见,高校中的艺术通识教育依然还处于一种功利性尴尬的位置,其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2 工程文化体系下艺术通识教育的作用

中国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认为:艺术是使一个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和振兴的关键。艺术通识教育是提高工程人才素质的一种有效载体,所以在工程文化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1 对工程人才创造能力的培养作用。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工科院校里,富于逻辑性、抽象化的科学思维培养出了大量专业化、应用型的工程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智力基础。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是培养“螺丝钉”似的高级技术人员,更是培养有创新意识的高级知识分子,而艺术思维在创造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也强调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如果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一事无成。”他认为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能够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更活一点。

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由此可见,艺术通识教育对培养创新型理工科人才的巨大作用。

2.2 对工程人才健全人格的培养作用。

德国美学家席勒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德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艺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审美型、感受型教育,与智育所不同的是,它可使工程设计人才在一种或激越、或优美的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涵养性情,体验美好、快乐和崇高,从而培养自身的感性能力,塑造自我完美理想的人性,进而达到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发展。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开展艺术通识教育,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专业技能和自身人格的共同发展。

2.3 对工程人才知识模块构建的兼容作用。

工程文化教育是一个兼容性工程教育,从单纯注重知识教育到注重文化、个性、审美、专业的相互整合,有助于工程人才素养的锻造与提高。

在当今社会,人的职业结构和技能结构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应通过工程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知识训练的同时,又使他们具有智力技巧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必须构建文化、个性、审美、专业课兼容的课程体系。

哈佛大学陆登庭教授在强调良好的环境对一流大学的重要性时说:“大学的使命一是发现和生产新的知识,传播知识并对之进行阐释、更新和较准。二是培养人才是一个人文的过程,大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探究精神,更要培养他们理解复杂世界和他人不同想法的能力。”MIT的艺术教学丰富多彩,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本科生选修艺术课,三分之一的学生选修音乐课。MIT博物馆展示了在建筑、物理、数学等方面的骄人成就,充分体现了学校将艺术、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的执著追求。可见,在工程文化教育中,适当增加艺术课程,可以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空间和创造力。

3 工程文化体系下艺术通识教育的发展前景

随着工程文化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普遍开展,艺术通识教育的作用也逐渐引起被人们的重视。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开展艺术通识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觉地完善道德、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并能最大程度地发展创造力,进而孕育出“通识”的视野,打造“全人教育”。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2]李先富.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8):96-99

[3]朱传义.从工程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的跨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32-33

[4]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面向工程·打好基础·全面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6(7):4-9

猜你喜欢

通识人才工程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