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卫生情况的主要因素

2013-08-15曲东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3年6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身心儿童

曲东杰

山东省莱西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小学生的关注越来越多。并且由于当前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手段的更新,一些来不及改变的传统教育方法对当前的小学生心理卫生状况造成一些消极影响。因此,目前社会对小学生的关注转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方面。心理疾病在社会中长期存在,并且多数出现在青年当中,但是由于心理疾病的蔓延,这一状况开始在小学生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被心理问题所困扰,这一问题亟待我们解决。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将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纳入校园管理日程之中,并开展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工作。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关于小学生心理卫生的管理应是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方面的通力配合,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对改善小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效果仍需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1 研究当前小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重要性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发展受到各个阶层的重视。儿童身心健康问题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全球关注的大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强调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对于当前的校园管理而言,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因。很多研究表明,心理卫生的不健康而最终导致的心理障碍几乎成为威胁少儿健康成长的最大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小学内各年级的学生中大致有20%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其中小学低年级的占8%,高年级的占12%[1]。并且这一数据还在上升中,这些数据无一不提示我们,当前的少儿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严重。

很多研究儿童心理问题的专家都表示,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同他们所处的年龄段以及生长环境密切相关。著名儿童行为问题专家Lemer认为他们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一方面对他们的身心发育造成恶劣影响,另一方面还给社会的前进带来巨大阻碍。一代儿童的发展状况必然会影响后来的社会进程。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们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被社会学家称为“垮掉的一代”,但是这一问题必然要和二战后的“婴儿潮”有联系—婴儿的大规模出生却伴随着少儿教育的滞后。因此,我们应当端正态度,正确认识少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 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其问题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大致处于进入到青春期的前页,其生理心理开始发生变化,而部分高年级的学生身心变化速度明显加快,这一部分发育较早的高年级学生生理心理会出现急剧的变化。从他们的行为控制能力来看,自我控制基本很少,其情绪变化波动呈现出相当大的不稳定性,一些异常行为会屡次出现[2]。

2.1 学习困难

对于学生而言,任何问题都会反映到他们日常的学习状况中。学习问题和成绩的波动最易被察觉,也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最大关注。通常,考试成绩滑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较差通常会被认为学习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同孩子先天遗传情况有关,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养成教育。对于先天问题,我们很难进行改变,但是后天问题则能够被矫正。许多专家对影响学生的后天学习状况的原因都进行过分析,并且总结出一套合乎智商情商发展规律的训练办法。

但是这一问题显然被教师或者家长所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困难等问题,很多不良教师经常指责孩子智商有问题、贪玩等毛病。这类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在后天的养成教育中被完善和矫正。这些教师以这样的形式对学生数落,更加加重了他们的厌学心理,而且一旦学生真的开始怀疑自身的智商问题,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后果不堪设想。

2.2 性格特质

在小学阶段,很多儿童的性格才开始形成,并未出现稳定的性格特征。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容易养成不良的性格倾向。这一性格问题在小学阶段通常表现为胆小怕事、行为暴躁等极端现象出现[3]。这些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遗传问题,但是后天的性格培养仍是其主要原因。

后天原因在于家长以及教师同他们的沟通出现问题。看到孩子学习或者活动不到位则会拿别人的情况进行比较,往往得出“隔壁家的小明就比你聪明”之类的结论,这对于儿童的心理成长会带来负面影响。

2.3 情绪问题

据统计,对于不满十岁的儿童而言,他们的情绪经常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出现极端不稳定的状况的儿童达到4%左右,其中男生稍微多一点。这说明,在任一人数为20人的班级中,总会有个别孩子很难管教,甚至还可能会出现一些焦虑症的儿童,这些情况通常不会被教师所注意。这在国内外的心理问题研究中均有提及。

除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还有一些特殊儿童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弱势群体儿童、行为障碍等患者。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学校进行养成教育。

3 影响小学生心理卫生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前面对一些常见影响儿童心理卫生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生物学等先天因素具有不可避免性,但是社会心理因素对于学生心理卫生的自我调节而言却起到激发和诱导的作用。因此,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各方面伴随儿童具体成长环境的因素对于他们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成长。

3.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由社会制度、工作机会以及传统道德等社会关系构成,所形成社会氛围对社会全体成员都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同地域的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美国儿童相对于中国儿童来说,其动手能力较强。不仅如此,我国各地区或者各民族的儿童发展都具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地区民族在风俗习惯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一些民族宗教的特点会将他们引入不同的极端。城乡社会环境也会出现不同的特征,城市小学生相比于乡村地区学生则比较外向和稳定,这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

3.2 家庭因素

对于孩子来讲,首先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是整个家庭的状况,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身心成长,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对不良的社会因素进行适当的过滤和调节。家长的一系列失误的教育方式会对儿童产生较为恶劣的影响,很多犯罪的青少年都同他们儿时的遭遇有关,一些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会给儿童终身带来阴影。

教育方法的失误往往是因为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低,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问题可能还与经济能力有关。研究发现,儿童问题多发的家庭通常伴随着家庭暴力或者父母学历较低等特征。

在单亲家庭,儿童教育问题也有可能出现巨大偏差,这是由于父亲或者母亲在教育方面会比较片面化,使得儿童的身心发展呈现畸形。

3.3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同社会因素相一致,因为学校内部的设施、教师招聘以及文化传承都同当地社会经济密切相关,但是其内部仍有细微差别。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心理负担会比较重,课业负担相对较大。这样会使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态势下,助长他们的忧郁心理或者偏激行为[4]。稳定的心理是少儿身心发育的良好条件,然而很多学校为管理的方便,对大部分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而不顾他们本身具有的差异性,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教学事故。

4 结语

要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最根本的在于积极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个人情况。虽然我们不能较大程度的使他们成长环境发生改变,但是我们能够根据这些环境的要求来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儿童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广大家长和教师需要密切联系和配合,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及时发现并纠正小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1]张勇,栗克清,谢淑芬,郭淑坤,张香云.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家庭环境状况调查[J].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3:41-42.

[2]Lemer TA. Preschool behavior can predict future psychiatric disorder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psychiatry,1985;24:42~43.

[3]Knorring AV. Psychiatric care and cours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J]. Child Psychol [J]. Psychia,1987;28(2):329.

[4]李雪荣,万国斌,苏林雁等. 湖南省7~12岁儿童少年精神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查[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3,18(1):43.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身心儿童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常见精神心理卫生问题漫谈
高校女大学生的围经期卫生保健
角色认知与心理卫生对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研究
留守儿童
给身心降个温
六一儿童
身心八要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