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视阈下的阳高“二人台”

2013-08-15张英民

关键词:剧团艺术文化

张英民

(太原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030024)

1 研究背景

山西省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省综合实力的提高不仅要依靠经济的发展,而且其生态的建设水平和文化的发展程度同样不可或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山西的文化产业显得极为迫切。[1]因此,山西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深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山西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文化发展势头虽好,但总体上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山西省要实现由人文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必须全面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的文化产业。[2]23-26山西省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地方小戏,以其鲜明的特色、鲜活的生命力和较为固定的受众群体,逐渐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阳高“二人台”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丁月华的文章《山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3]在分析山西省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最具代表性。而阳高县对于本地特色小戏“二人台”的产业化潜力也加大了挖掘力度,大同日报分别在2010年4月3日发表了阳高县委副书记李晓红的文章《唱响大同的吉祥三宝》[4]、2008年11月3日刊登通讯类新闻《阳高: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硬支撑’》[5]、2010年3月12日发表通讯类新闻《阳高县用文化名片创效益》[6]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阳高“二人台”的特点、现状,特别是未来的产业化发展。音乐研究工作者张晋俐的《二人台〈走西口〉》的艺术特色分析[7],曲润海、曲志燕的《从山西41个戏曲剧团生存状况看地方戏的保护继承创新发展》[8]等学术论文,探讨了阳高“二人台”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对其产业化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这些宣传类文章和研究论文的探讨范围没有涵盖阳高“二人台”产业化发展的四个重要的制约要素,更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因此,笔者拟用SWOT 分析法,为阳高“二人台”的产业化发展壮大提供理论的支持。

2 阳高民间艺术“二人台”的产生和发展

二人台是一种用笛子、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一事一曲,以一丑一旦二人对唱对舞为最显著特点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的北部地区,和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相匹配,二人台的唱腔比较高亢,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根据资料记载,二人台的发展经历了“打坐腔”、“打玩艺儿”、“风搅雪”、“打软包”、“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等六个阶段。大约在明末清初,有许多闹红火的人,每逢农闲时期和春节就会经常聚集在一起,在屋内、院落、村头、广场等地进行地摊演唱。[9]31-33这种演出没有形成一种职业行为,多是有此项爱好的农民或手艺人在农闲时进行的娱乐性演出,演出的收入具有象征性,对演出人员的收入改善没有实质性影响。到清朝咸丰年间,阳高的这种娱乐性演出吸收了秧歌、高跷等的一些艺术形式,“打坐腔”逐渐出现了一些舞蹈动作,由旦角和丑角一进一退走场表演,也开始一些简单的化妆。[10]13-16这一阶段中的二人台演员开始对演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曲调、唱腔、形体表演等角度,做出了一定的改进,演出的程式化更为明显,演员由演出爱好者向半专业化靠拢和转变。大约就在这一时期,“二人台”传入了阳高县,并得到初步发展。

在地理位置上,山西北部与内蒙接壤,当时山西的大部分青壮年奔赴内蒙古草原谋生。他们把自己生活的辛酸苦辣,编织成悠扬的曲调,以此来倾诉心中对不幸遭遇的控诉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由此,“二人台”在传入内蒙的同时,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影响,有的“二人台”在演唱过程中,出现了蒙语汉语兼用,有时蒙歌中加入汉唱,有时又在汉歌中加入蒙唱,被称为“风搅雪”。“风搅雪”还指“二人台”与“道情”等戏曲艺术形式同台演出。①参见《山西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纲要》(太原: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2011-01-24)。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出现了角色行当为一丑一旦,交替唱和,有完整故事情节和鲜明人物形象的剧作《走西口》,标志着“二人台”艺术的成熟。此时的“二人台”演出已经出现了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虽然在普通劳动者当中的地摊演出还在继续,但已经有演员以此为职业,并可以以此养家糊口,“二人台”的产业化脚步初次迈出。[11]56-60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大力提倡,所以每逢过年过节,80%以上的村庄都会成立自己的业余“二人台”剧团,这些剧团在以前“二人台”歌舞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了当时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内容,使得“新二人台”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些剧目如《婚姻自由》、《送子参军》等直到现在都为一些“二人台”演员津津乐道。[12]36-38随着经济大潮的逐渐汹涌,阳高“二人台”紧跟时代的发展特点,出现了众多的新剧目、新名角,但是由于自身地域特点的局限,众多其他艺术形式的入侵,出现了受众流失、市场拓展困难、传承难以保障的发展危机。

3 阳高县民间艺术二人台发展的SWOT 分析

SWOT 分析方法原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S,W”主要是内部因素,“O,T”主要突出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随着社会的发展,SWOT 分析法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企业中。

3.1 “S”(Strength)分析

阳高的“二人台”具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县28万人,会唱“二人台”的就有5 万余人,“二人台”成为了当地人民茶余饭后或是闲暇时间哼唱的主要剧目。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了“二人台”的发展,而专业的剧团则使这个普及于乡野的草根艺术的专业价值得到提高。阳高“二人台”剧团是山西省唯一一个“二人台”专业剧团,建立于1960年,在20 世纪60年代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是在“文革”时期被迫解散,继而于20世纪80年代重新组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现代戏,此后“二人台”剧团走遍山西省各个县、镇、乡,广受群众好评。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逐渐确立,为了使“二人台”顺应时代的潮流,扶持地方文化的发展,阳高县政府于2003年将剧团从原来的国营改为民营,并以股份制形式进行市场运作。随着阳高“二人台”的广泛流传,2006年,阳高“二人台”表演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使全国人民认识到其独特的魅力。[13]同时,为了保证“二人台”演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阳高县成立了二人台表演艺校,为“二人台”的表演队伍输入了年轻的血液。2007年9月,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阳高县“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称号,阳高“二人台”入选“省级非物文化遗产名录”。阳高县作为“二人台”艺术的领头羊,能繁荣发展了这么久自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二人台”孕育在具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底蕴的河套地区,文化底子厚,而且阳高“二人台”的艺术风格,既有山西的特色,又有内蒙古的情韵,比山西河曲的文雅婉转,而较之内蒙古的却更粗犷高亢,娓娓动听,综合了山西、内蒙古“二人台”的优点,同时也吸取了我国其他剧种的表演特长,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许多人虽对戏曲并不在行,但每次听阳高“二人台”,都会感觉非常享受,它有一种非常“热耳抓心”的魅力,轻易地就能把人的耳、眼、心调动起来,投入到生动活泼的表演当中,不由得与众人一道抚掌而笑。[14]

另外,“二人台”扎根于民间,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这种植根于“草根文化”的民间艺术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二人台”表演形式活泼多样,载歌载舞,内容来自百姓生活,通俗易懂,表演时不讲究演出场地,几个爱红火的人聚在一处,打打坐腔,即兴表演,自娱自乐,自我欣赏,很受群众喜爱。也就是因为群众的支持,“二人台”随着人们的口耳相传而声名鹊起,不仅走进综艺节目《星光大道》,而且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从而闻名全国。

3.2 “W”(Weakness)分析

虽然我国将“二人台”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阳高县评为“中国二人台之乡”,但是近年来“二人台”的发展速度渐渐放缓,而且经常性演出仅限于本县和周边地区。与红遍全国的广西彩调《刘三姐》的发展势头相比,虽然都属于地方色彩强烈的民间小戏,但相形之下显得冷落。其内部原因有这样几点:第一,由于“二人台”属于“草根艺术”,所以其表演多用方言土语,而不是全国观众都能理解的普通话。“二人台”中对衬字、叠词,以及当地俗言俚语的使用使得“二人台”乡土气息浓厚,一方面使其充满了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却更加阻隔了外地人的理解与接受;[15]其次,“二人台”表演节奏过快,容易在熟悉它的群体中引起共鸣和关注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二人台”过快的节奏不利于观摩学习和广泛流传,并且其高分贝的音调也不被白领及商务人士的喜欢,所以难以在城市中流传;第三,由于“二人台”最早是用于发泄劳苦人们心中的愤怒,述说社会中不公平事件的。这一类题材的剧目,在当前社会压力普遍较强的情况下,是无法使人在娱乐的同时获得身心放松的。即使轻松愉快的剧情一旦通过“二人台”高亢急促,甚至带有原始粗野气息的唱腔来表达,也减弱了剧情本身的韵味和情致。

3.3 “O”(Opportunity)分析

山西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建设先进特色文化产业提上议事日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民间草根艺术的代表,阳高“二人台”自然也是重点发展的对象之一。政策的倾斜对于阳高民间艺术“二人台”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发展机会,所以,“二人台”应该抓住每一个发展机会。除此之外,在东北“二人转”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随着人们对“二人转”的普遍认识和接受,这对于作为与其表演形式相似的阳高“二人台”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不可错失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现代人的精神呈现多元化需求,电影、电视、卡拉ok,vcd,dvd、网吧、迪厅酒吧的演艺等群众性娱乐将许多古老的艺术重新整合、包装,以更为直观、立体和无孔不入的方式带到了人民群众中间,“二人台”艺术也完全可以利用现代传媒来进一步得到传播与发展。[16]256-260比如说“二人台”艺术与电视艺术结合,加入情境舞美,丰富了“二人台”的内涵,增强了表现力,同时也突破了现场表演受众数量的限制。“二人台”近年来也走进了城市的娱乐场所,在茶楼、演艺城、旅游度假村等场所里经常可以看到这类表演节目。以适应城市大众化的消费和审美需求,“二人台”演出的方式也为“二人台”走出晋、蒙、冀,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内蒙、河北等地的音乐研究者与当地演员经过多年的对“二人台”的学习、整理、研讨,逐步总结、提炼出了一整套对于发掘艺术魅力、提升艺术水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训练方法。在全国同类学术会议上,“二人台”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再加上当地政府和旅游单位的挖掘,“二人台”作为当地民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增加了演出机会、拓宽了受众领域,增强了影响辐射能力。

3.4 “T”(Threat)分析

从政策上来看,“二人台”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可是,“二人台”本身也有许多因素制约其发展,面临着剧本老化、新人匮乏、低龄观众流失的困境。没有内涵的艺术表演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高质量的剧本,“二人台”的表演就失去了灵魂,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其次,虽然在“二人台”领域有像王凤云、阿宝这样的优秀演员,但从总体来说“二人台”还是缺少名角,特别是缺少具有绝对影响力的大名角。第三,“二人台”要向全国发展,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同和接受,就必须有大作品、完美的市场包装和专业团队的运作,这些都是目前为止阳高乃至整个山西“二人台”所缺乏的。[17]360-365最后,“二人台”领域的专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面对当前荤段子“二人台”红红火火的发展势头,专业人员素养也产生了逆淘汰效应。这些问题都对“二人台”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威胁。

4 建 议

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是地域发展的内动力。只有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才能把文化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让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二人台”这门艺术,今后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守文明规范,拒绝低俗,防止庸俗。通俗的本质就是大众化,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通俗化。以“新娱乐经济时代”的重要文化产业形态,去贴近大众,娱乐大众。

本文通过对普遍流行于河套地区,发源于阳高的民间草根艺术“二人台”的发展进行了SWOT 分析,明确除继承传统、政府支持外,我们应该主要从“二人台”剧团自身进行建设,具体包括:第一,要加大资金引入力度。从剧本创作到演员排练,从剧目宣传到市场推广,都需要资金的强力支撑。资金投入不足,就会影响“二人台”精品的产生,更会阻碍“二人台”在阳高县的发展和在山西省,甚至全中国的宣传力度和市场拓展。所以,各级政府应当增加资金对于文化产业的投入,在“二人台”之一民间艺术上加大投入力度,各剧团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辟资金来源,争取向现代演艺公司的经营运作模式靠拢,最终实现市场化的良性轨道。第二,改革体制机制,充分引入科学高效的运行方式,积极开拓演出市场,向市场要效益,在市场上树品牌,用品牌带动剧作家、演职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逐渐壮大的滚雪球效应。第三,提高剧团内部人员的专业素质,努力培养专业的“二人台”演员,用专业学校大面积培养、老艺术家个别指导、政府配合推出的方式,力争在培养大批高素质“二人台”演员的同时,推出几名具有全国演艺号召力的大名角。第四,创作出几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制作剧本,如广西彩调名作《印象刘三姐》请名角演出,政府与演艺公司联合进行完美的市场推广,力争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几波“二人台”的热潮。通过政府及“二人台”剧团、演艺公司的共同努力,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一定会绽放耀眼的光芒,取得艺术追求、文化效应、市场效益的三丰收。

[1]周丽宁.浅谈山西河曲二人台的源与流[J].黄河之声,2006(8):34-36.

[2]马春生,李红梅.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丁月华.山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2(1):91-94.

[4]李晓红.唱响大同的吉祥三宝[N].大同日报,2010-04-03(002).

[5]吴廷录,叶建军.阳高: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硬支撑”[N].大同时报,2008-11-03(002).

[6]一凡,廷录,利斌.阳高县用文化名片创效益[N].大同时报,2010-03-12(011).

[7]张晋俐.二人台《走西口》的艺术特色分析[J].中国音乐,2006(2):173-174.

[8]曲润海,曲志燕.从山西41个戏曲剧团生存状况看地方戏的保护继承创新发展[J].中国戏剧,2009(12):8-11.

[9]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0]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1]申维辰.评估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12]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13]郭水平.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及文化产业发展状况[N].山西经济日报,2007-11-09(005).

[14]栗美霞.山西文化艺术事业繁花似锦[N].山西经济日报,2009-09-03(008).

[15]李晓芳.创新推动山西文化产业升级加第五届深圳文博会的启示[N].山西日报,2009-05-20(A01).

[16]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8.

[17]邢野.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剧团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谁远谁近?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