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验教学的“教辅”地位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2013-08-15穆松梅

科技视界 2013年12期
关键词:教辅实验课理论课

穆松梅 刘 扬

(东北大学 秦皇岛分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仍有许多高校将实验教学列入“教学辅助”之列,与图书馆、卫生所、后勤等等同对待,在重视程度上没有把实验教学纳入学校教学体系的主流,在待遇上,实验教学人员不能与教师等同对待。高校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整体培养真的只起到辅助作用吗?这种“辅助”地位对教育教学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1 高校实验教学重要性分析

1.1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展和佐证,是必不可缺的教学环节

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理论来源于实验或者是理论由实验来验证,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关系,没有实验证明的理论是缺乏依据而不可信的,而缺乏理论归纳的实验也是不完整的。古往今来,有多少科学家和有志之士,不辞辛苦,孜孜不倦地去研究探索,去实践、去证明,无数个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得到实验上的验证。理论的建立,又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由此科学才得以发展,社会能得以进步。试想,如果没有伽利略自由落体和加速度实验,人们对力学和运动学的认识就会长时间的停留在亚里士多德理论的谬误时代,会有现在的航天时代吗?如果没有牛顿的棱镜分解太阳光实验,我们就不知道光谱的存在,会进入这色彩纷呈的影像时代吗?如果没有密立根的油滴实验,我们就不能真正地认识电荷,信息时代会迟到多少年呢?学生经历了课上理论的学习,对于科学知识有了抽象的认识,但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不应只是局限于让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让他们通过实验去学习和摸索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融会贯通,这比单纯学习理论知识更加重要。只有把理论和实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来实施教学过程,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才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1.2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环节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科学品质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创造性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等等。特别是工科院校,对学生这些科学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而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项实验的完成,包含了诸多的环节,不同类型的实验,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即使是验证性的实验,学生也会从中学习到前人的思维方法和设计方法,通过自己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加深学生对科学的认识。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更是让学生受益匪浅,从实验的设计、实施、完成各个环节,无不贯穿着严谨的分析、缜密的思考、潜心的创造行为,这无形中就影响了学生科学观、创造性、操作能力等。如果我们的实验教师能够认真地设计每个实验项目,认真地对待每个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显著提高。高校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更主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会运用知识,用知识去造福社会,这就是要培养学生有一定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只是依靠书本上的理论可以得到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引导,而实验教学,正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环节。

2 实验教学的“教辅”地位对高校整体教学的影响

2.1 导致在教学管理上对实验教学缺乏重视,影响学生能力的形成重理论、轻实验,重知识、轻能力,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这是多年来我国培养人才过程中的致命缺陷。这些偏颇的认识,导致从实验教学的管理环节到实验教学的执行环节都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没有把实验教学看做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不作为掌握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来看待,认为实验教学可有可无。因此很多实验课程不占独立学分,实验课的考试考查环节不规范,有些本该与理论课联合统计学分的实验课,理论课教师对实验教师提供的实验成绩不予参考;在实验课的安排上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列入学校的统一管理,教务系统甚至没有下发规范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课与理论课学时比例安排不科学,没有按照国家对高校实验教学的统一要求来执行;实验内容不合理,没有针对专业合理规划;实验课和实验项目更新慢,理论和实验严重脱节等等。由于实验教学体系长期缺乏整体优化和相对独立,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应有的功能和效果。管理上的忽视,就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没有创意的教学,当然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能在实验教学中获益,不能通过实验教学掌握他们应该掌握的技能,也无法培养相应的能力。一个理论课卷面可以得高分的学生,在实验课上往往连简单的电路都联不好,这是教学中的常见现象。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不能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是教育教学方向上的偏颇,是教育的失败。

2.2 导致实验教学队伍人才流失

追求自我发展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精神需求,如果学校能支持他们的进取,可以促使他们更加信心百倍地投入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但实验教学的“教辅”地位,使得实验教师不能成为“教师”,不能入学校的主流。很多高校在对待实验教师的晋职、申报科研项目、申报教改成果、申报教材立项等等问题上,不能给以实验教师公平的支持,不能做到把他们和理论教师一视同仁,不能像对待教师一样给予实验人员以更多的进修与深造机会。相对理论课教师来说,实验教师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实验的准备、上课、实验报告的批改、仪器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科研等等,众多繁杂的工作,有时并不能被管理者认同,目前很多高校的实验学时计算方法都是实际学时乘以0.3-0.7左右的系数。严重挫伤了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队伍建设上,缺乏长远的规划、有力的措施和经费保证,由此造成实验人员思想消极,不思进取,人心思迁。部分年轻的具有较高学历的人员不安心实验室工作,优秀毕业生及具有博士学历的研究生更是不愿意从事实验室工作,不愿意被列入实验系列编制。优秀人才的流失,人员的不稳定,造成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学历偏低、职称偏低、业务水平偏低的现象,实验体系难以形成实验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应有格局,是高校整体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短板”。

3 结束语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能力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应该成为整个教学主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只起到教学辅助作用。应该从大处着眼,消除偏见,给实验教学应有的地位,给实验教师以公平的待遇,使得实验教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李佳玮.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7(2).

[2]周春云,周林.大学需要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师资队伍[J].高等理科教育,2006(4).

[3]张忠.对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6).

猜你喜欢

教辅实验课理论课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
强化读者意识 提高教辅竞争力
试谈教辅出版的转型升级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一堂实验课引发的思考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