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阳公交绿色变革

2013-08-15

当代贵州 2013年24期
关键词:公交公司液化尾气

文Ⅰ本刊记者 李 坤

贵阳公交通过新能源改革,在新型工业化和生态建设之间实现双赢,成为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全国样本”。

8月初,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网站主办的“2013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生态城市”网络互动活动的投票结果揭晓,贵阳名列榜首。这是继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气象学会命名“中国避暑之都”、首个“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之后的又一项殊荣,展现出近年来贵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和力度。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贵阳城市公交通过新能源改革,在新型工业化和生态建设之间实现了双赢,成为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全国样本”。

数据显示,自2005年开始尝试“油改气”项目以来,截至今年7月底,贵阳公交已有2227辆公交车用上了液化天然气(LNG)清洁燃料,为大公交车辆总数的92.2%,其余7.8%的大公交车辆和841辆出租车,也使用了M100高比例甲醇燃料,此外还有220台比液化天然气更环保、更节能的全新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也已上路运行,成为贵阳路面上的一道绿色风景。

从“喝油”到“吸气”

多年前,贵阳公交车大部分采用的是柴油发动机,虽然动力好,但尾气排放会产生大量颗粒物,被市民们戏称为“冒烟车”,不仅影响后续车辆行驶视线,还会排放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物。

在此背景下,如何减少尾气排放、净化城市空气成为贵阳公交的“心头事”。经过比较,贵阳公交选择了当今世界普遍公认的车用清洁燃料液化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是一种多成分的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燃烧过程中,与汽油、柴油相比,天然气产生的能影响人类健康的物质(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大幅降低,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的40%左右,基本不产生苯硫类物质和颗粒物,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点。

“车辆‘燃油改液化天然气’是一项新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就提出大力推广车辆燃料清洁化的意见,但由于缺乏相关标准和改装技术,在全国均没有可借鉴的成功范例。”贵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涌泉说,没有“国标”,贵阳公交决定自己创立企业标准。

“当我们提出拟将柴油发动机改造成液化天然气发动机时,一些专家表示质疑,认为这与发动机工作原理背离,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李涌泉说。

然而,贵阳市公交公司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集中力量,对车辆改装技术进行30多次实验、分析,最终改装成功,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技术。

同时,对于将液化天然气气瓶安装在车尾还是车顶,市公交公司结合贵阳道路和车辆状况多次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顶置技术。目前,该技术的安全性已在全国城市公交系统得到广泛认可,贵阳公交的“油改气”被全国不少客车生产企业所采用。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党组成员石定寰认为,“油改气”的成功体现了“敢为人先的贵阳精神,讲求实效的贵阳作风,有所创新的贵阳技术”;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技术验收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对此评价:“贵阳公交液化天然气车辆应用数量如此之大,不仅在贵阳,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油改气”工程的完成,让贵阳公交创造了5个“领先”——建成利用工业废气回收生产液化天然气领先的工厂,建成国内领先的液化天然气的地面标准式、地埋式、半地埋式加气站,成为将柴油发动机改造成液化天然气发动机领先技术的单位,领先成功开发M100甲醇燃料在化油器式发动机的运用,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使用液化天然气公交车数量领先的城市。

“过去公交车烧汽油、柴油,车里常常能闻到油味儿,一天跑下来,鼻子里都是黑乎乎的。”贵阳市311路公交车驾驶员刘师傅说,改用液化天然气后,“车里再也闻不到油味儿,车外头也看不到‘黑尾巴’了。”

贵阳公交的新能源改革,既带来环保效益,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制 图/张 耀)

回收工业废气实现“双向减排”

“油改气”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对于“缺气少油”的贵州来说,首先必须解决燃料问题。

2009年9月,贵阳市公交公司与开磷集团合作,将开磷集团合成氨过程中的尾气(驰放气、放空气)回收、分离、液化成液化天然气供给车用,实现了合成氨尾气和车辆尾气“双向减排”。

项目成功后,很多省外企业前来参观取经。他们认为,此项目是工业化进程中“节能减排”技术运用的典范。

贵阳公交公司副总经理胡翔成介绍:“开磷集团每年产生的合成氨尾气高达1800万立方米,是当地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我们回收之后,每年可以生产出约1万吨液化天然气,而贵阳公交天然气年使用量在3.5万吨左右。”

“无论是算环境账,还是算经济账,‘油改气’的全面实施,都让贵阳成为实践的受益者。”胡翔成说。

过去,贵阳公交车的主要燃料是汽油和柴油,每年向空中排放废气达5万多吨,污染物净排放量达到4000多吨。有关研究显示,与同功率的传统燃油汽车相比,天然气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可下降90%,一氧化碳可下降约80%,氮氧化物下降约40%,并且没有苯、硫和铅污染,每年度减排的总量可达1.22万吨。

随着“油改气”技术的日趋成熟,市公交公司全面推广这一技术后也迅速发挥了经济效益。

“天然气单价比汽油、柴油低,如果按一辆公交车每天运行200公里,每天消耗约70升油或80立方米气来计算,到去年年底,随着液化天然气公交车增加到1850辆,节约燃料费每年可达3746.3万元。目前运营的公交车有2227辆,今年算下来节省的钱会更多。”胡翔成在给记者细算这笔“经济账”时,言语中流露出欣喜。

探索无止境

在完成“油改气”工程之后,贵阳公交公司又联合国内知名的汽车生产企业,针对贵阳市的地理条件和道路状况,开发出了气、电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客车,成为又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探索尝试。

就在各地纷纷大规模采购液化天然气公交车时,3月4日,贵阳传来消息,新增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200辆,目前已陆续投放运营。已开通的有8路、9路、11路、16路、19路,观山湖区1路、2路等10余条线路。

据中标的郑州宇通客车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批车气耗已从原来的每百公里54~58立方米,下降到41~44立方米。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比原使用液化天然气更为明显。

气、电混合动力公交的特点在于其在短暂停靠时多处于怠速和低速运行状态,这时由电动机直接驱动,发动机不工作,不消耗燃料,因此不产生排放污染物,属于“零排放”阶段,而且还能大幅降低行驶噪音。

胡翔成告诉记者,到2012年底,贵阳公交车全面完成“油改气”工程。按一辆公交车每天行驶200公里、平均载客800人计算,消耗燃油约为75升,而使用新能源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后,每天节气率按20%计算,每天可节气15立方米,全年每辆气、电混合动力车可节气约4吨。

与此同时,贵阳公交启动了纯电动小区公交的研发工作,力争年底前推出并投用。这种公交车长约5.8米,能容纳10~15名乘客,由于行驶里程不长,又要快速充电,所以研发的技术难点在电池选型和电池整车匹配性上。如果成功,这种公交车将在选定小区进行为期一年的运营试验。

探索新能源改革的路上,贵阳市制定的《贵阳市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区域性试点实施方案(2013-2015)》于今年4月已获交通运输部审批。按照规划,到2015年,贵阳市将初步形成具有贵阳特色的以低碳为特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猜你喜欢

公交公司液化尾气
活性炭生产尾气处理技术
为一人设一站
液化天然气槽车装卸一体化系统
复杂液化地基处理的工程应用分析
精液不液化,就一定怀不上孩子吗?
浅谈加强企业基层政工工作的新思路
考虑满意度的公交财政补贴绩效评价
针对公交公司的钱币分类整理装置
我国首制超大型全冷式液化石油气运输船交付
建立“尾气治理”项目对汽车维修企业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