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彩文化引领美丽毕节同步小康

2013-08-15张吉勇

当代贵州 2013年16期
关键词:毕节试验区旅游

文Ⅰ张吉勇

毕节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既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也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美丽山区。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实施十大文化工程,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突出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了文化在凝聚精神力量、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大作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文化经营企业发展到2143家,连续两次被中宣部、文化部等单位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四大品牌树立毕节文化形象

毕节山奇水秀,气候宜人,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流淌着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同心文化品牌,极大提升了区域形象和区域文化竞争力。

精心打造历史文化品牌。毕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成功打造了30集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并获得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和中宣部第12届“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塑造了影视文化中的“毕节符号”。

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两万六千多平方公里的毕节大地,居住着36个民族,产生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情的优秀艺术作品。我们推出了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和《大迁徙舞》,彝族《铃铛舞》和《撮泰吉》等民族文化作品。其中,《滚山珠》、《撮泰吉》等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声响彻中外。创作了彝族《阿西里西》、《索玛花开》、《乌蒙欢歌》等民族歌舞,提高了毕节文化影响力。全市逐步形成了“一县一品”、“一乡一特”的特色民族文化品牌。

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毕节是一块红色热土。近年来,我们突出抓好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集中力量打造试验区经典灿烂的红色文化,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感悟革命精神,弘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

精心打造“同心”文化品牌。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统战部的大力协调推动下,统一战线和社会各界心系毕节的情怀始终不变,奉献毕节的追求始终不渝,共助毕节的行动始终不懈。以实施助推发展、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示范带动“五大同心工程”为载体,我们精心打造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同心”文化品牌,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四大举措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来,我们采取强有力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毕节试验区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强化组织保障。把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各级明确专人抓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做到组织领导到位。设立了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三年来累计投入548万元扶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项目28个;自2011年以来每场公益性演出均给予1万元的补助,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打造剧目、开拓市场、创建品牌;从2011年起每年对毕节试验区网站补助50万元;3年来累计投资10亿元建设市级文化基础设施。

强化体制创新。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文化建设综合管理改革,将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职责整合,组建了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局,文化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合理,运行更加顺畅、高效。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重新设置岗位,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以岗定薪。

强化市场运作。坚持把转企改制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推进文化单位整合资源,实现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组建广播影视传媒、报业、演艺、网络四大文化产业集团,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面向市场,实行制播分离,创新运营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毕节日报》下属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快速推进,发行网络市场化运营,有效提高了报纸发行、投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力提升了党报的宣传效果和宣传质量。

强化政策引导。先后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金融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等规范性文件,在金融、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政策支撑。按照“先行先试、封闭运行、风险可控”原则,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增强政策适用性。

四大融合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

文化与经济、社会息息相关,推动文化与产业、旅游、民生、社会的深度融合,是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的实现路径。

加强文化与产业融合。通过发展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升行业文化品位,增强企业文化引力,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重视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了以市“一院一场四馆”、“同心大厦”为载体,集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产业于一体的毕节文化产业中心集聚区,在其他县区建设了6个产业集聚区。重视扩大产业规模,充分发挥“四大集团”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与国际国内文化产业链连接,扩大试验区文化的市场占有空间。重视文化与招商引资结合,突出对外宣传推介,推动招商引资,2012年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500万元。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75亿元以上,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创新区”目标,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用文化支撑旅游,以旅游促进文化发展。按照“拍摄一部剧、重建一座城、促进一个特色产业”的思路,重建“贵州宣慰府”,修缮了奢香夫人纪念馆,打造了彝族文化风情街,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依托百里杜鹃、织金洞、草海等旅游资源,打造一批文化特色突出、旅游功能齐备的文化旅游村寨和文化旅游城镇品牌。以承办第七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投资23.6亿元实施了七个文化旅游产业带动项目。成功举办了“草海国际观鸟节”、“织金国际溶洞文化节”、“中国贵州国际百里杜鹃花节”等一系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提高了毕节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接待游客数量从2008年的800.6万人次提高到2012年的444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从49.1亿元增加到162.96亿元。

加强文化与民生融合。坚持把公益文化事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实事来抓,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新建9个县级图书馆、9个县级文化馆、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和8个分中心,并建成158个乡镇基层网点、3694个村级网点、3666个农家书屋、52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0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强文化与社会融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精神引领作用。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扶持各县区农村演艺队伍;通过开展“满意在毕节”、“践行雷锋精神,争当时代先锋”等一系列有声有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社会文明素质有了很大提升,精神文明之花处处开放;通过不懈探索试验,凝炼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和“践行使命、勇于探索、艰苦奋斗、拼搏争先”的新阶段试验区精神。

我们将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大力实施文明素质提升、文化引领、文化惠民、文化精品、文化产业、文化保护与开发、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助推、文化人才等“文化十大工程”,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毕节试验区文化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现阶段贵州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作者系中共毕节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姚 远)

猜你喜欢

毕节试验区旅游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探索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新路径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旅游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