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生成性”教学策略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目标的作用

2013-08-15蒋晓来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36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动态心理健康

蒋晓来

(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无锡 214000)

“动态生成性”教学策略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目标的作用

蒋晓来

(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无锡 214000)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实现“健康第一”不可或缺的拼图。本文表述了“动态生成性”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传统教学与“动态生成性”教学对该目标作用方面的区别,用教学实例描述了一些典型的“动态生成性”教学策略在促成该课程目标达成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为完善体育学科教学理论以及丰富各课程目标达成的方法、策略提供了一种实践经验。

动态生成 教学策略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目标

1 问题的提出

“新基础教育”教学共通价值的核心理念指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纯的传递教科书上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目标也响应了这一点。在以上观点的指导下,我们如何来达成这一价值观。

2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2.1 研究的意义

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目标作参照,我们探讨“动态生成性”教学策略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目标的作用,将可能会有如下意义。

(1)将丰富和完善体育学科各个课程目标达成的教学方法、策略,为体育学科教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一种实践经验。

(2)让达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目标的过程生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这一目标在课程资源生成的过程将逐渐实质化,使之成为体育学科教学内容及价值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3)可以尝试把体育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传统体育课堂学练内容与养成、励志、合作交往等新型课程内涵有机结合,真正能诠释课程价值。

2.2 研究的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生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2.2.2 行动研究法

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

2.2.3 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3 作用与分析

3.1 明确“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内涵

在课堂中,“生成”具有丰富的内涵: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与增长是发展的内涵;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增长是思维发展的内涵;由“不会”向“学会”是能力发展的内涵;由体验到信念是情感发展的内涵。“动态生成性教学”是根据学生状态和课堂情境的变化机智的对预定的课堂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以使教学更加适应和关照学生,更具有灵性。

3.2 传统教学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目标的关系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主要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突出对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即使强调情感,也只是将它作为服务于学习技术技能的手段,让学生得到鼓励或保持学习兴趣,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诸多内容得不到有效达成。

3.3 “动态生成”教学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教学过程除了向学生传递知识之处,更要求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这样的教学知识传授是服从于人本素质提高的,“动态生成”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成长,他们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体验、探索,“身体—心理—精神”高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参与、探究、创新的过程中体验着一种生命的意义。此景也正好对应着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目标的要求。

3.4 达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目标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的是完成某个学习任务的方式方法。教学策略与课堂生成的关系是,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后者,教学策略的价值就在于为课堂生成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生成的过程最优化和生成的空间最大化。

3.4.1 弹性预设教学策略

预设策略指的是教师在精心研究学生、教材、方法,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思路所采取的方法。弹性预设就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它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了高度的灵活性。在这一策略指导下,通过技术、技能的学练、身体锻炼等体育活动,能更好地达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预设,可以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可以在生成中调整;可以在实施中变化。

如有一节健美操为教学内容的课。老师对课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预设为:个人敢于展示学习效果,小组成员能交流协作,共创展示队形,分享学练成果。实际课中,学生个人展示达到了预设的要求,但小组展示因为借班上课学情不熟、配合不默契的原因,和原计划发生了偏差。此时教师根据这个实际情况进行了干预,主动教了几个表演队形编排方法,然后让各组相互借鉴,并评价哪些小组学习的最快、最全。最后虽然预设目标没有达成,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了学习方式上的不足,同时又依据现场生成情况调整了目标设置,使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堂目标变相的完成了。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3.4.2 应对生成的教学策略

应对策略指的是当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生成,教师及时捕捉并有效运用的应对方法。

在动态生成性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对生成性资源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如:课堂中出现的“精彩”、“失误”、“意外”等,这些生成性资源是完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良药。

如:有一节借班体操课:远撑前滚翻。在执行教学计划时,学生复习前滚翻这一环节碰到了障碍——这个班级很多学生做不好动作。这个教学情境是“意外”,针对这个意外,教师及时调整了上课进度,帮助学生们复习巩固动作,恢复了学生们深入学习的自信心,并克服学生害怕、出丑等心理情绪。又如:还是这节课,当本课主教材施教接近尾声时,有个别勇敢且身体素质出众的男孩已经能做出鱼跃前滚翻了,这是“精彩”,教师抓住这一瞬间的生成资源,顺势为下次课做了引导,并对这种勇于尝试的学习态度给予了肯定。自信心、控制情绪、体育精神等具体子目标在一个个应对策略面前分步实现。

3.4.3 交流互动的教学策略

交流互动是指“双方或者多方的相互交流”,通过交往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提高彼此的智慧和修养;达到彼此共识、共享、共进。这是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目标的重要体现。

如:有一节体操课:肩肘倒立。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两脚夹纸翻臀后举传接”的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充分运用了这一教学策略,组织生生间,师生间对游戏的体验、动作的成败、胜负的感受等多项内容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在辅助完成技术、技能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同步实施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达成。

4 结论

(1)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上,采用“动态生成性”教学策略来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有效达成,将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真正实施。

(2)“动态生成生”教学策略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对较隐性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有着明确的指向性,能把隐性的目标实质化,通过不断实践和整理可使之成为教学资源的一种,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提升。

(3)“动态生成”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使用,将让学生的心理、社交、思想品质等方面的动态及时反馈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朝最有益的方向来学习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2011.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

[4]王桃香.小学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R].百度文库,2013.

G807

A

2095-2813(2013)12(c)-0169-02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动态心理健康
国内动态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国内动态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国内动态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