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智能结构的发展

2013-08-15魏晓光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32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教师身体

魏晓光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智能结构的发展

魏晓光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面向21世纪体育教师智能结构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促进智能结构的良性发展。

新时期 智能结构 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决定》对新时期体育教师的智能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改革已有20多年的历程,取得许多丰硕成果,达成许多共识,“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是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需要。体育教学改革也要紧紧围绕“健康第一、以人文本”的思想付于实践。但体育教学改革各项工作的成功与否,不光是各种教学文件的印发与宣传,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师是否有与之相适应的智能结构,去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我认为体育教师要深入研究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把握体育与健康的本质内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组、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完成新时期的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

1 把握体育与健康的本质内涵,形成新的教学观念

1.1 对体育本质的再认识

我国体育概念包括Physical Education(体育)和Spor ts(竞技运动),但体育与竞技运动存在本质的区别。Physical Educat ion实质上是身体教育,国际上许多知名学者将其阐释为“育体”或“身体养育”或“完善身体的教育”。我国学者专家对其也有明确地认识,杨文轩:“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为强健体质完善人体的教育过程”。毛泽东:“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林笑峰:“体育是体质教育或身体教育的简称,是指教育者给予受教育者教会强身健体的知识技能以及利用这些知识技能让身体得到实际的锻炼过程”。体育区别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身心为目的;是以“身体活动”、“自身活动”、“锻炼身体”为手段的。[1]因此,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应把体育置于教育之中,要有教育的整体观念,必须在对人的教育中去理解体育,去实施体育。而Sp o r t s源于游戏,体育史学研究结果表明,它早于Ph ys i ca l Educat ion,并在发展中融入了Game(竞技)的因素,逐步形成当今的竞技运动。竞技运动本体上是以高竞技水平为目的,它是通过竞技者身体的竞技运动给人们以精神上的娱乐,包括观众的观赏、竞技者的满足与超越、国家和社会团体精神上的收益。它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其本质是娱乐,这在国际上已取得广泛的认同。[2]

1.2 对健康的理解

“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大家总是这么认为,这种健康观念早已不适用现在的社会。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中说:“不是没有不虚弱或疾病就是健康,而是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状态都是完好”。1978年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又一次明确提出:“健康不是体弱与疾病的现象,更是社会幸福、身心健康的良好状态”。它将人的健康与人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三者融成在一起,组成了三维健康观。1989年WHO又依据现代人的状况,指出健康要包括道德健康、心理健康、躯体健康以及适应社会的良好能力这四个方面。健康的涵义随州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也会变得清晰、精炼以及全面。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WHO提出的“健康”的深刻含义让人们对其越来越接受和理解。健康的特征和内涵包括:社会学特征(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完好)以及生物学特征(心理健康、躯体健康)。[3]

1.3 正确把握“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树立的指导思想,是在我国在教育改革,全发展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给与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地位,并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有了更高规格的要求。开展素质就是增强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品德素质,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身体心理素质是基础地位的首位,如果身体不健康,人的情操、知识、理想、信息、道德等就没有可靠的载体。所以,我们要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增强素质必须把提升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调节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放在第一位。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应该是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与核心,即强身健体。“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不但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调整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 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重塑和构建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长期以来,我们对体育教育在理解上有较多的偏差,教学目标上忽视了以人为中心。而忽视体育育人的目的,使体育教师淡于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淡于对终身体育意识、健康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技术主义的指导思想,使教学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替代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从而使体育教师对竞技技术的教学强于对体育活动和意识培养等方面的教学。也使大多数体育教师缺乏如何指导学生健身的科学知识,已有的知识是以“竞技体育教学和训练”为主线所构建的,显然已不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新时期体育教师的知识构建,要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以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为构建依据,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全方位重塑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对体育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智能水平,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洞察事物、更新知识。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变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由单纯的实践“经验型”和“勤奋型”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型”过渡。跨世纪的人才应该是“高品位的复合型人才”。体育教师作为21世纪实施体育教育的专门人才,首先,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正确地把握时代精神,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拓宽横向知识面;其次,形成一个适应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知识体系,具有扎实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最后,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自然、艺术等广泛素养。

3 新时期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

面向21世纪,面向人的现代化,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定位,应当具有专业性、文化性(智能性)和适应性。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学校体育教育从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体育转移到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必须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根本上从“应试教育”、“竞技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的本质。因此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要顺应时代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自己的能力结构要有全新的认识。

3.1 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表现,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文件、选择教学策略、组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正确示范、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敏锐的观察和高效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及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能力;能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能力等。

3.2 科研创新能力

体育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指教师为解决体育教学课题,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些新颖、独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能力。这里的成果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个新方法、新模式等。[4]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过程,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强烈时代感,不受固有观点和模式的约束,能积极探索、敢于开拓,在创新中生存,在开拓中发展。科研创新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促使教师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新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使体育教学更具有新颖性、丰富性和新时代的气息。

3.3 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显著标志是现代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高技术媒体,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媒体的介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使教学内容、教材形态、教学方法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如计算机多媒体个别化交互式学习系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重心由“教”转向了“学”,学生则完全从教师控制的被动的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自定步子、双向交流的学习状态。因此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现代科技给体育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为教学科研服务。

3.4 指导学生健身的能力

高校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手段及自我评价的能力,是体育教学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求体育教师能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学生的健康水平,设计、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风格和已经具备的运动经验,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积极指导学生的体育健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自我的健身健康意识,使学生逐步掌握自我锻炼和评价身体机能状况能力,终生受益。

3.5 参与社区体育指导工作的能力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落实全民健身的战略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广大群众对体育的健身、康复、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目前社区体育活动开展还不够广泛,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更重要的是缺乏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活动指导力量非常薄弱,指导员的数量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而体育教师学术水平高拥有广博的体育文化知识、技术全面、经验丰富。因此,体育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到社区体育工作中去,培养自己参与社区体育指导工作的能力,主动为社区宣传咨询,举办各类体育培训班和形式多样、居民喜欢的体育活动,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热忱指导居民的健身实践。

[1]任兵,刘彤伟,王正树.对体育本质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0(3).

[2]王涛.对学校体育内涵的认识与探讨[J].体育学刊,2000(3).

[3]胡隆成.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2(3).

[4]杨建林.体育教师创新素质的内涵与培养[J].体育学刊,2000(5).

G41

A

2095-2813(2013)11(b)-0095-02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教师身体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我de身体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