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

2013-08-06康明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高校

康明

【摘要】 高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符合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趋势和方向,对促进高校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缺乏选人用人导向性、岗位要求差异性、考察方法科学性、选拔制度规范性等一些突出问题,本文从良性环境营造、考评技术升级、考察方法创新、常态机制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思路。

【关键词】 高校;领导干部;公开选拔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29-01

高校领导干部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高校教育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完善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机制,选优配强领导干部队伍,是一项事关高校发展大局的系统工程。2002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直属高等学校试行公开选拔副校(院)长的通知》,在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在内的1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开展公开选拔副校长工作,拉开了在高校进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探索的序幕。之后,公开选拔领导职位范围也逐渐由校级领导扩大到学校中层干部。这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选人方式,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趋势和方向,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规范和完善民主管理、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高校的科学发展。但是尚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亟需改进和完善。

一、高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在选人用人机制上缺乏导向性

高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目的是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让政治可靠、作风朴实、技术过硬、能力突出、公信度高的人得到重用,使其获得充分展示才华、发挥特长和优势的舞台。选什么样的人、如何选人,用什么样的人,如何用人,不仅影响学校民心向背的问题,更是事关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大局。目前,一些高校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上,只是简单地改变传统的领导干部任用方式,扩大了领导干部选拔范围,没有促进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机制的形成,缺乏科学选人用人的人才观导向,不利于发掘人才,选人用人公信度没有得到提高。

(二)在岗位具体要求上缺乏差异性

高校区别于政府部门、企业等这一特殊性决定了高校领导干部队伍的特殊性。教学科研的主体地位也为高校领导干部的主要工作指明了方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当然也就需要不同类型的干部与之相匹配,比如行政部门和教学科研部门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就有一定区别,党群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岗位要去也不一样,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的岗位要求差别就更大。目前,一些高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根本不从岗位性质、岗位特点和岗位层级等实际情况出发,不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用什么、选什么”的原则,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同岗位同样的资格条件,不同层级职位同样的要求,达不到人岗匹配的效果,难以激发领导干部队伍活力。

(三)在考察方式方法上缺乏科学性

考察的目的主要是为准确评价和正确使用领导干部提供参考依据,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关键性工作。考察工作的方式方法科学不科学,实施效果好不好,直接影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质量。目前,一些高校往往轻视考察环节,可有可无,使得考察环节变得形式化,缺乏实际价值;有的是考察程度不够深,局限于表面,不能为干部选拔提供足够的参考依据;有的是考察内容设计不合理,轻重不当甚至偏离岗位要求,达不到考察效果;有的是局限于谈话机制层面,达不到全面考察、系统剖析的目的;有的是无法抵制考察过程中的不正之风,使得考察结果失真失实。

(四)在选拔制度建设上缺乏规范性

高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效果很难体现于一个短期时间内。要强化效果就必须坚持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定期开展、规范性开展才能形成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常态机制。目前,一些高校推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方式忽冷忽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今年开展了,明年又不开展了。在选拔制度上也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一时一个花样,尤其是在选拔的标准、方式、规则方面缺乏统一性,难以保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权威性。此外,一些相应的衔接配套制度尚不完善,比如缺乏跟踪管理、试用考察、反馈评估、监督纠错等机制,公开选拔工作实施后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副作用较大。

二、完善高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思路

(一)营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良性环境

拓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视野和范围,广开进贤之路,打破“论资排辈”,提倡“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努力打造让竞选者充分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华的良好平台,促使广大人才脱颖而出。坚持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实现干部选拔工作民主化,增强选拔工作透明度,实行岗位公开、考评公开、结果公开。同时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支持度,增强公开选拔工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开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升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评技术

坚持因岗设考,按照“岗位需要干什么,题目就考什么”的原则,针对岗位性质和特点,科学设置领导干部岗位资格条件,改进笔试、面试的内容和方法,突出能力实绩,切实提高笔试、面试命题工作质量。加强考官队伍建设,增强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考官在道德品质上应该是公道正派,在理论功底上应该是比较扎实,熟悉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还要具有相当丰富的工作经历,职称、学历也应该有一定的要求,具有专家身份的最好有高级职称。

(三)创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察方法

善于打破常规思路,全面考察竞选者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要把考察范围从“工作圈”扩展到“生活圈”和“社交圈”,不仅要考察其在“工作圈”的表现情况,更要了解其“生活圈”和“社交圈”的情况,杜绝领导干部考察失实失真现象,特别是要防止出现“高分低能”、“能强德劣”、“绩优廉差”的情况。坚持静态考察与动态相结合,扩大谈话层面和数量,广泛听取民意。加强考察情况公示,坚持好中择优、优中选强,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作风良好、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同志选拔到合适的领导干部岗位上来,使选出来的领导干部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

(四)建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常态机制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不仅是一项改革探索,更是一门新型科学。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充分考虑高校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注重研究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进行总体设计,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把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性、周期性、规范性工作来抓,避免公开选拔工作的随意性、临时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要加强衔接配套制度体系建设,强化监督纠错机制,加强成本风险控制,提高实施效率,积极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推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朝着效能化、制度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泽洵. 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难点问题研究[J]. 党建研究. 2011.

[2] 陈传伟 石树林.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体系分析[J]. 学术论坛. 2011.

[3] 王路江. 高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17)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高校
加强干部考德 注重领导干部德行建设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领导干部“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