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学位论文研究综述*

2013-08-04倪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馆际互借资源共享论文

倪佳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图书馆,湖南长沙410205)

一、引言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依赖自身收藏或拥有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的所有信息需求,尤其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呈几何级数海量增长,每一个具体图书馆都不可能也不必要“收藏”所有文献,而是转为通过“获取”方式提高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图书馆之间、各类情报机构之间、科研院所之间需要一定形式的合作,这样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无疑成为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之一,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成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课题。

二、我国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专题学位论文的计量分析

1.论文年代分布

发表论文的年度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状况、研究水平及发展速度。1994-2011年间有关我国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研究领域的论文,按年代分布如表1。

表1论文的年度分布

由表1可以看出,1994-2000年,关于我国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深入研究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2001-2009年,此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与参与,但研究力量还很薄弱,从2010年开始出现井喷式发展。

2.论文获基金资助情况

大约在1994-2000年期间,我国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研究领域没有受到关注,在此之后,此领域研究逐渐成为图书馆学的重要的研究领域。

3.授予学位的机构分析

学位论文发文数量在2篇以上的学校机构有11所,占总学位论文数的63%,发文量为1篇的学校有16所,占总学位论文数的37%。

表22篇以上的学校机构统计

总的说来,高校及科研院所关于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专题研究的学位论文发文量相对集中,而且CALIS、CASHL和NSTL等各种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中心馆或成员馆,由于广泛开展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联合参考咨询等各类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在资源共享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4.被引频次分析

我国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经常把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引用次数作为评价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论文的被引频次高代表着论文受到的关注度高,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将43篇学位论文按被引频次排列,选取前5名,如表3。

表3被引频次前5名的论文

从表3可以看出,被引频次前5名的论文,不仅被引频次高,下载频次也很高,说明论文受到其他研究者的关注度高,被其他研究者借鉴的频次也高。例如: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资源共享模型及技术研究”,被引频次达27次,下载频次达486次。

5.主题分析

从学位论文关于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研究的主题主要是关于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基础理论、现状、规则、系统、技术、策略这六个方面。

关于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其产生、发展、服务机构、组织模式、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手段等方面。如:范丽莉的《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提出文献传递服务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共享手段,必须采取优化措施改善服务基础设施,解决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4]。周磊的《网络环境下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研究》得出结论: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是对阮冈纳赞先生“图书馆学五法则”一次很好的实现,而“合作与共享”的理念将促进和指导网络环境下虚拟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5]。

现状主要研究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服务效果、资源配置、馆藏目录、人员素质、共享渠道等方面。如:左亮亮的《安徽省“211工程”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建设与利用研究》指出图书馆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的现状存在着数据库资源出现重复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资源各自为政、资源得不到有效共享、文献传递服务工作开展的规模不大、外文数据库利用率普遍偏低等问题[6]。

关于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规则研究,主要研究国内外现有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规则、协议以及在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过程中与这些规则、协议产生的冲突及处理、规避等方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郝淑东的《我国图书馆馆际互借规则研究》对我国未来馆际互借规则在结构和内容上提出了自己的设想[7]。唐章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以列举的方式概括了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同著作权保护之间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从信息网络传播权、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以及合理使用制度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8]。

关于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系统设计研究,主要研究基于各种技术条件、协议等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流程、系统、模型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如:盛志冰的《Web2.0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系统模型的研究与设计》结合Web 2.0的环境,给出一系列的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9]。胡凌男的《基于J2EE的高校图书文献传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用UML对系统进行建模,运用DFD对系统进行数据流程分析,构建了图书文献传递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模型[10]。

关于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技术研究。如:王宁的《基于知识链的数字资源整合研究》提出整合数字资源,消除“数字资源孤岛”与“数字资源超载”两大现象,达到数字信息资源的“大共享”[11]。还有陈利东的《宁波市数字图书馆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2]、王瑜涛的《基于Web的零件库资源共享技术的研究》[13]都对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共享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于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策略研究。如:杨丽娟的《医学高等院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对我国医学文献传递的资源优化配置,发展个性化文献传递服务,加强文献传递协作化和建立文献传递协作联盟,构建文献传递服务评价模型以及规范服务[14]。潘淑春的《国家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分析与设计》提出了以《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和政府重点支持的国家农业图书馆以及部分大型院校信息资源为依托,建立传统的和网络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混合型文献信息系统的新型发展模式[15]。

三、结论

1.研究的起步滞后

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有博士论文讨论网络环境下的馆际互借这一专题。而我国直到90年代才有期刊论文、2000年以后才有学术论文涉及这一观点。我们关于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等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和技术大多是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已经被研究过的内容,这就造成了我国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研究的滞后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开放获取带来挑战与机会

根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所使用的概念,开放获取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免费、不受任何限制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文献,用于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动的一种模式。由于在出版成本的经济性、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获取使用的便捷性、成果扩展的广泛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近几年开放获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6],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3.未来的研究将进入繁荣阶段

随着读者信息需求量大增,而且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特点,文献的保障单靠某个单位是不可能满足读者需求的,走合作和共享的道路是图书馆事业长期的方针政策。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是未来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将从快速发展阶段逐步进入到繁荣阶段、最后达到成熟时期,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研究主题也将随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推进向纵深发展,并涌现新的研究领域。

[1]陈益君,赵妙佳.期刊文献传递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l,(10):34 ~37.

[2]孙仙阁.我国“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1994-2009年) [J].图书馆,2010,(4):66~68.

[3]高凡,王惠翔.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基金论文产出率调查研究与定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10):12~16.

[4]范丽莉.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5]周磊.网络环境下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

[6]左亮亮.安徽省“211工程”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建设与利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7]郝淑东.我国图书馆馆际互借规则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8]唐章林.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9]盛志冰.Web2.0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系统模型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10]胡凌男.基于J2EE的高校图书文献传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7.

[11]王宁.基于知识链的数字资源整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12]陈利东.宁波市数字图书馆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0.

[13]王瑜涛.基于web的零件库资源共享技术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

[14]杨丽娟.医学高等院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15]潘淑春.国家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分析与设计[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16]任真.开放获取环境下的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5):44 ~47.

猜你喜欢

馆际互借资源共享论文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美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及其启示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影响我国馆际互借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