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辈子,为“义工”而生

2013-07-17周丽

社会与公益 2013年12期
关键词:龙岗区义工社工

文/本刊记者 周丽

义工并非大家所想的不食人间烟火,我们也有不得不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事实上大家都深知缺少爱的关怀,世界将不再精彩,而能够参与到义工的服务活动中,只因我们都曾有过这样那样的感动——为身边的朋友、为周围的义工、为自己而感动。没有石破天惊,只有身边点滴;不为功名利禄,只求服务社会。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人,只为对社会的关注我们走到了一起,为社会注入了一丝暖流,也为自己的人生刻下了印记。不祈求社会因此鼓掌,但会因自己而感动。孩子天真开心的笑脸,恋恋不舍的眼神,失败后的成功,都是付出的回报,得以坚持的动力。

彭东强和孤儿残障儿童在一起。记者在龙岗区福利院见到彭东强时,这位大腹便便、温良敦厚的35岁大男人刚从上海参加一场社工论坛回来。只见他一手提着装满牛奶和糖果的袋子,一手拉着盲童胡鹏小朋友的手,亲切地向我示意。“这些孩子都有局部的残疾,小儿麻痹的、看不见的、自闭的、身体某器官畸形发育的等等,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协助院里帮助这些可怜又可爱的孩子。”彭东强刚进院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向记者介绍。

彭东强所说的“我们”是一个叫龙祥社工服务中心的民间组织,是龙岗区政府响应十七大以来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标签,也是龙岗区三大社工服务中心之一。

创建龙祥社工,并成为积极活动者,彭东强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义工生涯,他爱上了这座城

彭东强1999年来深圳工作,于年底加入深圳义工,并一直服务至今。在深圳的这十四年里,因为义工,收获了感恩、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战友、收获了爱情和家庭、也收获了蒸蒸日上的事业。

这些年,因为义工,创办了“模拟家庭”,成了十几名孩子的“老爸”;因为义工,亲眼目睹孤残儿童的生死离别而坚定信念;更是因为义工,创办“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把义工的信念植入专业的社会工作中。

最是那一明澈的双眸撩动他似水的温柔

彭东强回忆第一次加入义工,是在宝安义工联,那时是初春,日子过得快乐而开心。每天穿着艳红的义工马甲,看望生活在敬老院里的十几个小孩(那时的宝安区的福利中心还在待建中),看着她们那明亮的眼睛和那种纯朴的神态,彭东强慨万千:“不知道我是怎么从敬老院出来的,但我知道,那些可爱的孩子和她们生活的情形便镌刻在记忆里。”

刚认识的时候,她们都还小,小到要别人抱才能出来看太阳的,而且没有一个是健康的,都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兔唇、唇腭裂、先天性肛闭、地中海贫血、脑瘫……彭东强无法再一一细说,说了之后心里的那种疼让人窒息。从心里发出一种声音,一定要尽最大力量,去呵护她们。于是从那时起,每个周末、每个休息日,彭东强都会一人或几人去看望孩子,时间长了,彭东强发现自己的脚步声都能让她们听出来。

“当我进入到她们所住的那楼的下面时,那小小的脑袋边齐刷刷地出现在二楼的栏杆上,不会说话的她们其实只是希望能有个亲人陪着她们,希望能跟其他小孩子一样的得到亲人的关爱和呵护。”彭东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并征求院长的同意,决定带孩子出去走走。

去逛街、到游乐场,是彭东强每个双休日最重要的活动了。每次带不同的孩子,越发觉得自己就是他们的亲人,他还带孩子们回到自己住处,给他们做饭,教他们自己吃,教他们说话。这些小细节,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可能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可是对于这些孩子,却是灌注在幼小的心灵最温热的暖流。功夫不负有心人,看着他们一天天的长大,学会走路,有的还可以动手做饭,彭东强久违的欣慰油然而生。

最是那一真情的呼喊揪住他分野的心

彭东强告诉记者,孩子们那种“懂事”让人心酸,每回送回福利院,都是一次短暂的痛心:“跟往常一样,我要离去的时候,他们哭闹了起来,当我走出房门时,身后嘶出一个声音,那声音是如此的动听和突然,夹在哭声里的那声‘爸’让我泪流满面,同时也流走了近两年的艰辛啊!”连彭东强自己也没想到,对义工会如此着迷,义工也成了彭东强事业选择的分水岭,这是来深圳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2004年,因工作的调动,彭东强调到了龙岗区公司总部上班,担任部门经理一职,同时将义工档案也调了过来,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这话在任何时候都是强有力的,很快,在龙岗区义工联,彭东强又担任了关爱蓓蕾组的大组长,同时负责义工活动策划、组织新义工入会培训等工作。因为过往的义工史,在新义工入会培训课上,总能让所有人动容,在2004年,共上培训课14 节,课时近100小时,参于人数近2000人次。同年,在短短三个月内,从无到有,彭东强带着几个义工策划并制作了龙岗区义工联网站,在2004年12月正式在网络上运行。

“模拟家庭”收获了提前当爹的幸福

记者听到模拟家庭,有点疑惑:他自己小孩09年出生,在这之前,一个大男孩带那么多有智障的孩子?彭东强问:“你为什么总是给这些小孩贴上‘智障’或‘残疾’的标签呢?”这些孩子,你把他当成正常人,他就是正常人;你如果把他定为残疾人,那他就真的成残疾人了。一句话也许正常的小孩讲一遍就够,但对他们,听不懂可以让他尝试呀。比如说“烫”,假如字面意思不能理解,可以拿着他的肢体接触下,他就能体会到了。刚开始带一二个小孩,后来孩子多了,干脆把自己的父母也接过来帮忙一起带。他们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最多时家里有25个孩子,相处像兄弟姐妹一般,大的带小的,都会照顾得很好。创建模拟家庭的意义是让福利中心的孩子适应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生活方式,让他们了解家庭角色的分工,也学会照顾其他小朋友。问及老人会不会反对时,彭东强还有点纳闷,你为什么认为他们会反对呢?就像带自己的孙儿孙女一样啊!记者又问了一句多余的话:“那你爱人反对吗?”彭东强笑笑说:“我们就是做义工时认识的。”已无须问及更多,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志同道合,一切便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2006年,在彭东强家照顾的小孩陆续被美国一些家庭领养,很多美国的父母都与他保持联系。有一位美国妈妈问能否找到孩子的亲生父母,传达孩子在美国生活幸福的喜讯。现仅有一名小孩在他身边读初中,也有美国家庭希望能领养。但孩子自己不想过去,舍不得离开。“孩子在你身边都这么大了,你舍得吗?”彭东强反问道:“当他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时,为什么舍不得呢?”是啊,所有的付出不就是希望这些孩子有更好的未来吗?

义工情满江淮惠及桑梓

彭东强在家乡父老乡亲面前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号——村长。已在深圳生活多年的彭东强怎么就成了情系桐城的发起人呢?原来,虽工作在深圳,但家乡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难的现状无不牵动着他的心,当深圳有资源可以提供且能帮到这些孩子时,村长十分兴奋。由于自己远在千里之外,便在网上发贴——寻找家乡的志愿者。2005年,他们有了第一位跟随者——桐城人胡孝武同志积极参加并付之行动,随后有了第二位,第三位……爱心网站也应运而生——情系大别山。

义工升华可持续的专业公益

英国作家道格拉斯曾经说过:“某些事情是无法从别人身上学到的,你必须亲自赴汤蹈火。”是的,正如作为志愿者的苦与乐是别人无法传递给你的,只有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才真正体验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彭东强也不例外,自加入深圳义工以来,个人成长很多,也因为义工生活而提升了素养和公益信念,进而将深圳义工的精髓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公益——社会工作。同时,带动了很多的青年及义工转向专业的社会服务公益领域。这种源自义工的公益信仰,至今未曾改变。2007,近而立之年的彭东强创办了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

龙祥规模不断扩大,家庭成员从2007年22名社工发展至今天的246名员工。服务内容更加多元化,服务版块发展至民政、残障、青少年、工会、信访、教育、妇联、社区等八大领域。服务对象更加全面,从基层的老弱伤残幼扩大至整个社区和社会有需要的全体社会大众,覆盖了深圳市七个行政区。

龙祥坚定地朝着“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稳步前进,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和突破。龙祥已连续3年在深圳市社工机构评估中排名第二,更在2012年全市评估中取得第一的骄人成绩,连续4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社工服务机构”。

龙祥“社工周”展风采

猜你喜欢

龙岗区义工社工
深圳是龙岗区外国学校(集团)和美小学
龙岗区曾齐高名师工作室
龙岗区曾齐高名师工作室
青春社工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我要当义工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