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

2013-07-15潘绍雄凯里学院艺术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大众文艺 2013年22期
关键词:碑帖书家书法艺术

潘绍雄(凯里学院艺术学院 贵州凯里 556000)

中国书法可谓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表征。它呈现出华夏审美人格及心灵世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法艺术的流程反映出的不只是感官上的美感,更多的还有书艺思维中所产生的艺术哲学,也就是人们常言的书法美学,中国有句古话“字里有乾坤”,可谓是精辟的总结。再现与表现的关系在书法艺术中可以和观物以类情与观我以通德相联系起来。它们在书法艺术中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方面再现解决了书法艺术中基础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对书法艺术的创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并赋予书法艺术无限的生命力和动力。

一、再现与表现在书法艺术中的重新界定

(一)再现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再现的解释是:再现一般是艺术家对他所认识的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感性的因素比较显著,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和逼真即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实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认识客体再现现实。从汉字的本源来看山川之行、鸟兽之文等等都是来源于自然再现自然之原貌。凡六书之义起于象形正说明了这一观点,也符合了蔡邕在《九势》中提出的书肇于自然。文字的产生肇于自然,书法的生成亦肇于自然,这是古代书论家确信不疑的观点,因为书法从来没有脱离文字也从来不能够脱离文字这个赖以存在的载体。如果说文字是再现自然,书法艺术中的再现是以经典原碑帖为基础表现自然的无穷力量和生机。

在书法艺术中再现不仅包括上面提到的写实和逼真,再现原碑帖笔画结体和章法等因素,还包含对碑帖中气韵的再现。朱自清在《论逼真与如画》中说逼真的真固然指实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里说的那个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惟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由此可以看来书法中的再现不仅是写实的再现还包含对原碑帖气韵情感的把握与再现。在书法艺术的学习中再现同于临摹。临和摹是书家学习古人碑帖的方法。临是把字帖放在前面对着字帖观而习之,临帖亦有多种方法如实临、背临、意临等。摹是用透明的薄纸蒙于碑帖之上随字形的大小点画的粗细长短描下来。摹帖的方法有多种如仿影、双钩、单钩等。其中临帖方法中的实临就是对原帖的再现。明初解缙曾在《春雨杂述》中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捏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可见他提倡勤学苦练认为书法之功来源于传授和临摹只有千百遍的练习方能掌握其中的规律。

再现在书法艺术中是学习的基础,是书家学好书法这门艺术必须走的路只有再现古代碑帖才能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建立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

(二)表现

在《牛津美术词典》对表现一词的解释是:绘画中人物的感情表达与作者的感情表达。而在中国的汉语中表现的基本意义是表现出来,对行为主体没有做任何的规定;作为名词使用的意思是表现出来的东西,对表现出来的东西的性质同样没有做任何规定。如果表现一词用于艺术理论中,对表现的主体被表现的内容都呈开放状态。通过中西方对表现这一术语的解释对比我们感到汉语的表现所指的范围比西方的表现所指的范围大。

在书法艺术中表现性表现书家的内心情感体现人的重要性。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在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内之美。没有人就感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不出这美,所以钟繇说流美者人也。 书法艺术是人通过书写汉字表现书法的美。北宋大书法家苏东坡曾在他的书论中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东坡提倡创作的自由精神不愿受成法所拘,要求书写胸臆听笔所致以尽意适兴为快。还说书初无意于嘉乃嘉尔在此论中更明确地把书法创作直指性灵的阐发。虽然他不主张死守古人笔法要求有自己的神采但是他还是认为要在古人笔法精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故他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晚清时期的刘熙载声称书也者心学也。故他的书论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将书法作品与书家的内心世界品行志趣联系起来。他解释书之定义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即强调了书法作品的高下与书家的学识才能志趣密切相关。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表现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之高低也和创作艺术作品的人有很大关系。

在书法艺术中表现是表现书家的内心情感体现人的重要性。书法艺术是人通过书写汉字表现书法的美表现取决于人的思维兴趣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在书法作品中《祭侄稿》是最能体现表现的重要性。颜真卿在起草《祭侄稿》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其他一切均置之度外运动节奏随着感情的节奏展开。表现决定着书家书法风格的形成,一味的恪守古代法帖碑刻在书写中没有自己的神采表现是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因为书法只是如此简单的一些线,也可以说只有一条线能表现如此复杂的人性的哲理的,甚至还有物质世界的内容,这不能不使所有使用汉字的人感到骄傲,所以任何有知识的人都想介入到这一艺术活动中。书法艺术中的表现也不是所有欣赏者都能体会的。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从来没有写过书法的人可能能判断出作品的好坏美丑,但绝不会体会书家的情感。所以中国书法艺术将作品的形式和作者的内心世界技巧融为一体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二、在书法艺术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孙过庭在学书三步走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复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正体现了在学习书法艺术中再现与表现两者的相辅相成并以表现为主的观点。书法艺术的独特地方是利用纯粹的线条及其结构通过再现客体形象特质来表现主体的兴趣情致心理感受和审美意识。再现是基础表现在此基础上起决定作用。而在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不同时期两者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一)书法艺术风格形成初期

学习书法艺术的初期是再现阶段,临摹古代的名碑名帖要达到逼真活像的地步。我们对笔法的要求是精对字形的要求是妙因此要勤于练习功夫到位。如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写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在这个初期阶段再现这一因素的作用和地位要比表现这一因素重要。

(二)书法艺术风格形成中期

第二个阶段就是书法的临创转换阶段。通过再现古代碑帖中的笔法结体章法等因素表现书家自己的艺术思想。王澍在《论书剩语》中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则相契在牝牡骊黄之外,斯为神似。在临古人要遗貌取神,在相似基础上求变化取古人的精神又不失自己的面目。这个阶段是尝试创作阶段试着用学到的技法形势来表现己法,在临创之间体会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

(三)书法艺术风格形成成熟期

书法风格的成熟期,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曾云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他所说的忘是指融合无间浑然一体的境界而不是刻意造作的弊病。作者感情意志的流露是心手笔的协调是自然的。通过娴熟的技法成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艺术的成熟期表现这一因素起着决定着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机制。

[1]《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1990年7月第一版 .

[2]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碑帖书家书法艺术
碑帖之美
别去碰它
李金亮 身处闹市,竟收藏了600多件古籍碑帖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碑帖 亿元时代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