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陶艺设计中审美趣味的表达探析

2013-07-15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宜兴214206

大众文艺 2013年22期
关键词:陶艺趣味创作

赵 良(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宜兴 214206)

陶艺创作是一个所思、所想到所做的实践过程,所谓思即为创作作品时的构思,所谓想即对作品的设想方案,有思考才能作深入的研究探讨。思与想都是基于对自然物象的认识过程,人们在感知认识中了解事物的表象与结构特征,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总结提炼,获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形体,从而为创作积累素材。艺术创作需要想象和感悟能力,由感而发才能产生激情和活力,才能直接反映艺术率真、质朴、美好一面,艺术创作活动中艺术家对物质世界、社会生活的感悟不同,形成的认识和创作观念就不一样,因而赋予作品的情感内涵丰富多彩,呈现的造型形式千差万别,构成陶艺作品中审美思想、审美意境、审美趣味各不相同的风格特征。当然,创作风格是艺术家长期实践中逐步得来的,它不仅受到社会大众审美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材质、工艺条件、制作手段的左右。在实际的创作中审美观念、思想情感是形成作品审美趣味的基础,有审美趣味的作品能带给人们更多精神上的享受和视觉上的愉悦,所以我们可以把陶艺作品中的审美趣味提升到有一定高度的创作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层面加以认识和研究。在陶艺创作中,审美趣味表达也是反映作者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基本标准的重要方面。

一、审美趣味的认识

现代陶艺如果在内容题材和形式美感上不作太多探求,那么,单从形体设计到完成制作整个工序其实并不复杂,可以想象,缺少审美意趣的作品犹如工厂流水线生产的陶瓷产品一样,出来的是一个模样的造型样式,不带有任何个体特征的信息符号,产品完全以实用功能为主要目的。而现代陶艺创作忽略了使用功能的要求,把视觉鉴赏作为追求的方向,这样创作空间的拓宽可以带来更多的随意性,创作出的作品具有不可复制唯一性。在创作中赋予陶艺的设计内涵、思想情感,让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充满着意味和情趣,个人的素养与喜好,社会文化艺术的兼蓄,创作手段运用等这些都可以理解为现代陶艺审美趣味的构成要素。

审美趣味和意境是陶艺创作探索中永恒的目标,艺术创作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审美趣味获得是观众对陶艺作品视觉观察中产生共鸣的心灵交流体验。通过人与物视觉碰撞后能够在人们心灵深处留下或宁静、或奔放、或晦涩、或直白、或诙谐、或含蓄、或痛苦、或茫然、或惆怅、或幽默的思想情绪变化,以此达到释放和形成审美情感的最大化表现。现代陶艺设计审美愉悦性和趣味性使其由物质上升为文化精神象征,同时也实现了陶艺作品精神的物质化转换过程。不同的趣味和意境形成了陶艺的个体符号特征,个体符号特征组成陶艺的整体风格,审美趣味始终贯穿陶艺设计创作风格之中。

艺术设计规律从小视野的角度分析,要创作有意味的形式作品,个人阅历、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审美观念等的不同,在创作时体现出审美意趣就不同。从大视角的范围看,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受教育文化思想不同,创作中体现出的审美趣味也不同。另外陶与瓷材料的不同,陶的粗旷和瓷的细腻,创作表现产生的视觉效果又不一样。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现代陶艺教学与创作,现代陶艺在创作手法和设计观念上有悖于传统陶瓷艺术,形成两者截然不同的功能效用。尽管如此,七千多年制陶历史积聚的传统陶瓷文化精神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代陶艺创作轨迹的发展,使现代陶艺带有明显的中国式传统文化气息。现代陶艺在设计观念上更接近于纯美术的创作理念,注重创作过程的随意性,创新思维的自由发挥,创作手法的开拓性,创作形式的多元化。现代陶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造型设计观念到表现形式手法上都获得较大的创新与突破,与世界陶艺大国的差距在缩小。在材料、工艺、装饰的运用处理上,中国元素符号特征不断加强,脱颖而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陶艺家。我们在姚永康的《世纪娃》、陆斌的《化石系列》《砖木结构》,白明的《器—形式与过程》等当代陶艺家作品中,能寻找到明确的中国信息符号。“世纪娃”形象脱胎于民间艺术杨柳青木版年画中惹人喜爱、雅俗共享的童子样式,载体形象化处理的高度写意运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段,瓷质材料与釉色的恰到好处把握又增添了传统陶文化气息。“化石系列”以中国古塔造型进行模塑相结合刻画,那些活着的“化石”向人们诉说着在繁华的现代生活中承载着不能割裂的曾经拥有灿烂文化历史过去与未来,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沧桑的怀旧与记忆印痕的呵护。“器—形式与过程”采用瓷泥材质,用中国传统青花描绘装饰器形,表达出的是对一种设计观念、创作过程的演绎和理解。创新没有起点,更没有终点,享受的是创作过程中的那份快乐,引发了人们对现代陶艺创作方式的某些思考。

艺术家在进行各种形式的作品创作中,在表现作品个性特点的同时,更多地渗透融入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现代陶艺中流淌着传统陶艺的血脉,在众多有意味的陶艺作品中反映出中国文人艺术情怀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

二、审美趣味的表现

陶艺创作跟绘画艺术有众多相似之处,只是使用的媒介材料的不同,绘画使用纸张,陶艺使用泥巴。创作手段类似,表现形式不同,一个是平面的,一个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绘画讲究构图布局,结构透视,氛围渲染,由虚实层次构成意境高远。陶艺由材料、设计观念、制作手段、装饰手法体现情感思想,产生立体的视觉美感,两者追求和表现美的目标互为一致,都以遵循形式美的法则规律来表现作品的审美意向、情感。

现代陶艺审美情趣的表现不单单是形式上的突破,更多的是内容上深入延续作者设计意念的勃发和思想情绪的宣泄。冲动与理性对峙、压郁与挣扎并置,在灵与肉的思维煎熬中心灵智慧豁然开朗,赋予作品生命气韵特征。创作手法的抽象与具象、写实与写意,超越了审美趣味的表现创作风格的差异性。以此产生视觉的心灵点化,实践了由心传意、由意成趣,由趣化境的创新能力的飞跃,外观美和内涵美相互作用形成陶艺意境之美。有趣味的作品百看不厌,能够让泥巴说话的艺术家才是高明的。

现代陶艺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来自于艺术思想文化的开放性,各种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借鉴、融合,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现代陶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脱离传统日用陶瓷器皿功能意义上的现代陶艺,借鉴着纯美术创作观念进行制作,创作思想得到自由充分地发挥,只要工艺材质允许范围内,造型风格表达可谓千变万化、层出不穷。陶艺家无需承担过多的社会历史文化责任,陶艺是在玩的随意心态中逐步完成的。受现代美术思潮影响,我们在当代陶艺家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造型和装饰夸张、荒诞、怪异、残缺的主题表现。

上世纪初,西方新的文化艺术运动在欧洲兴起,产生了众多形式的绘画流派,他们在创作手段和构思立意上完全与古典主义对立,形成了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野兽派、普普美术等艺术流派,他们标榜反对一切传统艺术,进行改革与创新,与传统割裂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以丑为美,颠覆着人们长期的审美趣味习俗,创作形式以简约化和单纯化的表达方式出现,与社会工业革命步伐节奏同步发展需要相适应。在不同观念的指导下,各国艺术家根据各自的社会背景创作出个性特征鲜明的艺术作品。美国现代陶艺先躯彼得·范克思的《陶盘》《实况转播》《冰淇淋筒》等作品都是以盘、罐类器皿为造型,用泥块堆叠成似雕塑的粗旷形体,作品表面裂痕累累,斑孔布满,而且歪歪斜斜,形成了一种残缺的肌理美感。由于受到画家杰克森·帕洛克行为画派的影响,范克思采用在泥巴上任意刮、戳、挖、砍等装饰手段,他反对传统陶瓷中工艺性及匠气,蔑视陶艺的实用功能。极力主张抽象表现主义的创作方法,主张创作过程中的内心冲击和即兴、自由的发挥,主张不规则、不对称,甚至瑕疵、开裂都能接受的美学观念。泥土是一种柔软可塑、使人亲切的材料,陶艺创作的过程中隐喻着人和自然的联系,记录创作过程成了陶艺创作的全部内容和主要目的。他把陶泥当作一块空白的画布,而作品就是立体的画。

另一位现代陶艺大师鲁迪·奥帝欧的作品《形象》《性情》绘有女性人体和马雕塑型容器是他典型的创作形式,这些作品保持了顶端开口的陶瓷容器的传统,作品外部的欢快画面与内部的色彩形成了微妙、有趣的对照。装饰风格受到毕加索和马蒂斯的影响,别具一格的画面,随意性比较强,结合容器而绘不受束缚,画面自由活泼,人物图案充满运动感,色泽雅致,形式感非常强。他的雕塑型容器通常运用板筑、手拉坯或捏塑等手法结合而成,这些造型看上去是扭曲的、笨拙的、膨胀的、运动的,或神人同形的。对奥帝欧来说,他的不规则的圆柱造型体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布”。

奥帝欧的创作题材主要是人和马,或者狼和狗等动物,这些形象就犹如神话世界中在天空飞舞、飘逸的仙女、仙马,或其他仙物。这些图案线条十分流畅,形象通常不分上下,连续环绕成圈,漂游浮动,活泼肉欲,散发着欢乐主义的魅力。在创作过程中,奥帝欧的容器造型并非预先为特定的图案设计的。而是在造型完成后再根据造形的凹凸起伏,因形构图,设计人体和动物的形象和动态。由容器的造型形来决定图案的形象,使容器表面起伏与形象关系形成了有机的结合,从而加强了整件作品的生动、欢快的效果。

每个陶艺家都用自己的思想、技艺、造型语言反映出作品的个性元素,以此形成各异的陶艺形体特征,赋予作品一定的内涵和审美元素,呈现给观众是有意味的作品样式,获得了陶艺创作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三、审美趣味的获得

陶艺作品审美趣味意境获得是在长期创新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审美情趣的形成离不开对生活的体悟认识,通过观察与内省,移情于物、融物于心、心物一致、以心造型来归纳总结陶艺创作的规律特点,能够创作出形式众多、不同趣味和意境的作品。

陶艺创作中首先要加强与绘画、建筑、雕塑、剪纸、民间木刻等艺术的交流与学习,取长补短,相互融入。纯绘画艺术的表达观念、表现形式,建筑、木雕、玉器的造型设计理念、装饰处理手段,它们蕴含的文化属性明确。对其他艺术的学习能够增强自我综合知识的能力和修养,防止孤陋寡闻,在借鉴交流中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对艺术创作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文化素养的提高,才能具备较高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创作出较好的陶艺作品,给陶艺设计输入新鲜氧氛才能使其充满活力。

其次要深入生活,艺术来源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面向社会洞察世界,通过观察熟悉了解草、木、树、石与河流山川,脑海中形成印象,师法造化,铭记于心,对陶艺创作大有帮助。艺术不只是和谐的形式与心灵的表现,还有自然景物的描摹,艺术家要模仿自然,并不真去刻划那自然的表面形式,乃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感觉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象的过程,然后以自己的精神、思想情绪、感觉意志,贯注到物质里面制作万象,使物质而精神化。春夏秋冬、阴晴风雨,情随景迁,跟随自然景物的转换,人们的心境随时随地发生着变化。所谓“登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悲落叶域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眼观万物,思绪纷飞,或休或戚,或喜或愕,于是心中充满了意气,创作也获得了灵感底气。悟其创意,足见热爱生活的重要性。创作需要在自然中汲取美感要素,陶瓷发明最早是受瓜果形态的启发,将泥巴涂摸于藤编织物的外面,烧结后泥土变硬,可用于盛放食物。古代的一些虎、牛、羊陶器、铜器象形造型都是模仿动物的形状进行设计,经过提炼概括而来。

在实际创作中,可以借鉴某些物象开展联想,通过物体间搭配组合,产生新的形体,拓宽陶艺的创作思路。我们在陶艺家理查德·诺金的《骷髅壶》《井栏壶》等茶壶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造型充满着无限的遐想能力,茶壶构思以人的头骨、火山、瓜果、房子、消防栓、狗等内容作题材,采取夸张浪漫的手段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制作形体,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造型、给人耳目一新。创作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经过提炼并能够将各种不同元素组织在不同造型上。通过严谨的写实主义技艺处理,使每把壶在形体处理上既完整又具有对比感,产生了新奇、古怪的视觉效果,造型达到了协调统一目的。

四、结语

现代陶艺产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和欧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十分普及,深入人心,并根植于本国文化艺术的土壤之中,同时,在纯美术思潮影响洗礼下,开花结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和审美趣味。现代陶艺虽然脱胎于传统陶瓷,但在设计观念、创作方法上却把传统陶瓷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摆脱实用功能要求的现代陶艺给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心灵随缘和思想随意,在当代社会环境下,以西方现代艺术思想指导创作观念的现代陶艺演变成叛逆型的前卫艺术,走在其他艺术的最前列。如绘画艺术一样,似乎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创作的源泉和素材。设计时注重素材组织整合,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有感而发,在创作中准确把握陶艺的精神内涵,融入情感的作品才能产生形式美感和趣味性。“自然”是个大艺术家,艺术也是个小“自然”。陶艺创作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两者虽然不同,而其结果都为真、善、美在陶艺作品中反映。

[1]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白明.另说陶艺.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3]王小鑫.中国书法研究探讨—审美语境篇.北京:中国书画出版社.2008.

[4]周光真.今日美国陶艺家.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陶艺趣味创作
Jazz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创作失败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
对现代陶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