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审美情趣对书籍设计的启示

2013-07-15北京印刷学院北京102600

大众文艺 2013年22期
关键词:山水画书籍设计师

王 芬(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 102600)

如今设计中对西方设计理念的借鉴与应用已经变为常态,但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却变得艰难。当中国的设计师渐渐的走上世界舞台,人们才渐渐发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老生长谈,依然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于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思考成为了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近些年来,我国的书籍设计师在“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中屡获嘉奖,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书籍的美。那一本本宁静致远,散发着幽幽书香的书籍,叫人爱不释手,这其中离不开书籍设计的魅力。如何在书籍设计中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何才能获得理想的创作思路与方法?笔者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山水画的审美情趣对现今的书籍设计有着很大的启发。

一、山水画“六要”对书籍设计的启示

传说是荆浩继六朝谢赫关于人物画的“六法” 之后,提出山水画的“六要”。荆浩在《笔法记》中说道:“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即,气、韵、思、景、笔、墨,称为“六要”。“六要”的核心是强调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表达出自然对象的生命,提出了外在的形似并不等于真实,真实就要表达出内在的气质韵味。后来这也成为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的风神。在书籍设计中,设计师对于文本的设计似乎有着同样的要求。如何通过设计保留文章的原味,又不至于落入看图说话的俗套。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古人为我们提供了无数范例。《林泉高致》云: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可见,这是一种移入情感“见其大意”式的形象想象的真实,而不是直观性的形体感觉的真实。所以,它并不造成如西画那种感知幻觉中的真实感,而有更多想象自由,毋宁是一种想象中的幻觉感。也就是说,在山水画中,对于风景大都是取其境,而非取其形。当然,所谓“气韵生动”,光有“神似”而不追求“形似”,是不行的。因为没有“形似”就无法让观者有“生动”的官感,只是不需有“刻画之迹”。这给了当今书籍设计一个很好的借鉴。在书籍设计中,我们对于从文本本身所提取的元素,要做到即讲究其神似,又不忽略其形似。

二、无我之境

李泽厚在谈到关于山水画的“无我之境”时曾说过: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思想情感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思想情感没有直接外露。这与书籍设计中书籍本身的个性与设计师个性的问题不谋而合。作为一名设计师如何在书籍设计中客观的审视设计素材,用适合的方式表达设计思想?使读者忘记“设计”的存在,不使设计成为阅读的障碍和噪音,达到“无设计”的境界,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书籍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更好的传递文本本身的信息,使读者更好的体会书中内容。

书籍设计师如何能够放下“个性”,从客观的角度更好的为书籍的内容本身服务?德国书籍设计家迪第尔.姆特说出了他的看法:“艺术家自然也要从一切完全自我为中心的圈子里解放出来,忘记自我的存在,消失在对作品深层次的感知与情绪之中,还要尝试摆脱时刻跳出的客观自我、空洞的媒介、噪音与杂念,进而成为创作中一串温和的的回音。”在笔者自身的设计活动中发现虽然完全的放下个性是不可能的,但我还记得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的序中曾说道的那句:“书籍自有命运”。这句虽不是就这一问题而说,但他却在提醒着我,服务作者与读者才是设计师的使命,对于书本身来说,“我”并不是其最重要的角色,如此一想,自然会放下很多自我。

三、着意经营

在传统山水画的构图美学中讲究对称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意义,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以一当十,日益成为艺术高度发展的形式、技巧和手法。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这对书籍设计的版式安排上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山水画中的构图问题即是版式设计中的“余裕”问题。鲁迅先生曾就此问题谈到过自己的看法:“我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所以付印的时候,一定明白地注明…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又都很宽。而近来中国的排印的新书则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又都很短,想要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无地可容,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子;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可见“余裕”对书来说有多么的重要。而山水画的构图却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马远和夏珪的“残山剩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截树枝,半池碧水,却令人看来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并无交代不清之感。这个中奥秘就在其“空间感”。如夏珪所画的《松溪泛舟图》画中虽只有半截松树和一叶扁舟,却给人一种天地苍茫,宁静致远之感。画中虽无天地,可天地似乎就在画中。如此“着意经营”的构图美感正是书籍设计所需要借鉴的。

四、有我之境

虽然在书籍设计对内容层面的设计上,设计师的“个性”不应抢了书籍本身的“风头”,但在书籍设计形式的层面上,却需要设计师的“刻意为之”。这与山水画中所说的“有我之境”是相同的。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它体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同样的在书籍设计中,当设计师对于字体、图形、材料、装订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与筛选时,书籍的形式美感便诞生了。当读者通过这些形式,感受到了每本书籍所特有的“个性”时,书籍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如吕敬人先生的书籍设计,很好的发挥了材料的表现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文化精神。山水画只是其中的一角,但它依然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灵感与启发。用中国画的审美情趣,去看现代的书籍设计,必定会给设计师带来更多书籍设计的新角度。

[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1.

[2]赵健.范式革命.人民美术出版史.2011

[3]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山水画书籍设计师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我是小小设计师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创意设计师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书籍与少年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