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秘境之旅——浅析藏族舞蹈课堂教学与原生态舞蹈之比较

2013-07-14尹彦武宁夏西吉县文化馆宁夏西吉756200

大众文艺 2013年15期
关键词:民间舞民间舞蹈原生态

尹彦武 (宁夏西吉县文化馆 宁夏西吉 756200)

原生态舞蹈和课堂舞蹈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人类发展的产物,它是我国人民拥有的文化财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作为舞蹈工作者应更深入的研究、探讨不同层面的民间舞蹈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保护好传统的原生态舞蹈,完善风格浓郁、体系完整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课堂组合及舞蹈作品,从而推动我国原生态舞蹈和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更大繁荣,只有将在课堂教学中藏族舞蹈和原生态舞蹈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新世纪藏族舞蹈发展的关键。

一、藏族课堂舞蹈总述

课堂上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历代艺人、艺术家把从原始民间舞蹈中汲取、提炼、加工、改造、发展的民间舞素材,编排成的新的民间舞蹈语汇、舞句和组合。它的特点不同于原生态民间舞,是因为从动作、节奏、风格、力度、表演(面部表情及形体表现)到呼吸都要求规范化,系统化,统一化,科学化的,它具有规范性和审美性的特点,有比较统一的,严谨的,理性思维审美情趣,老师一点一点教,做示范,讲明动作的要领,学生模仿,由浅入深。技巧风格化,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 技巧风格化,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再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很多对体态的要求都是从芭蕾基本功中提炼出来的,比如:外开,直立。现代舞当中的气息,呼吸,对身体快速的放松与收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

二、藏族原生态舞蹈总述

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一般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即兴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原生态舞蹈是最大量的保留了原始民族民间舞蹈的原本形态,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源泉,它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所以,当没继承者以身相传时,原生态舞蹈就会失传。它表现出的是对自然,生命,生活,劳动和生产的尊重,它是最自然,最接近人性的一种表现形态。它的随意性和即性性很大,它是不同于我们学习的民族民间舞蹈,这样的舞蹈是该民族在民俗仪式中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称为民俗仪式舞蹈。

三、藏族课堂舞蹈与藏族原生态舞蹈的几点比较

(一)传承方法之对比

课堂上的民间舞蹈是历代艺人、艺术家把从原始民间舞蹈中汲取、提取加工、改造、发展的民间舞素材,编排成的新的民间舞蹈语汇、舞句和组合,从动作和风格而言,它是系统的,科学的,有机的,是通过统一的民族民间舞教材传承的,在课堂教学中从头,上身,手臂,胯,膝盖的运动路线,身体的点,方向都是有统一要求的,对课堂舞蹈的队形,流动路线,空间的变化,风格的统一化,都是系统,统一而且是科学性的。

一般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随心所意的而不是创编的。是由普通民众在劳作之余和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原生态舞蹈是最大量的保留了原始民族民间舞蹈的原本形态,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源泉,它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它没有教材,没有舞蹈语汇,没有舞句和组合,在风格上,我们也很难把握,因为他们在“表演”的时候,都是以个人为单位,风格难以统一,它的随意性和即性性很大,它是不便于我们学习的民族民间舞蹈,这样的舞蹈是该民族在民俗仪式中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称为民俗仪式舞蹈。

(二)观赏性之对比

藏族原生态舞蹈是最自然,最接近人性的一种表现形态,农民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和地,万物及极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农民跳舞是出于对自然与万物的感情,出于生命的需要,只有拥有这种感情的人,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原生态舞蹈的含义。所以,原生态舞蹈的功能是自娱自乐和人与自然的连接方式,它需要的只是大家能真诚的参与,而不是欣赏和观赏的。

课堂上的藏族舞蹈是以风格和表演为主,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受教育意义的,比如说舞蹈《母亲》,它就是通过课堂上的舞蹈,编导深加工后,它再也不是课堂上单纯的舞蹈组合,而是舞台上的艺术作品,它通过舞台,不但教育了我们,而且,为大众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所以,课堂舞蹈更重要的是观众的欣赏,通过欣赏这一过程,完成舞者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更注重的是积极的响应观众的精神需求,积极的引导观众审美情趣,这是课堂舞蹈美之所在。

(三)风格特点对比

就拿我们都比较熟悉的“弦子”(西藏称之为“康谐”)来说,藏族农民在舞蹈的时候,他们都在随心所欲的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他们只是为了自娱和娱人,他们没有对舞蹈的审美观念,不管体态是主动还是随动,不管动律是颤动还是屈伸,是柔颤多变的,还是沉稳有力的,没有节奏,只是边奏边舞,男女动作粗矿朴素,动作都是即兴的,他们的动律,时而在上,时而在下,飘忽不定。

课堂上的藏族舞蹈,就是老一辈艺术家们从他们身上提炼素材,从而编写教材,拿进课堂,让我们学到了统一科学的藏族民族民间舞蹈,它从体态,动律,节奏都有严谨的要求,体态里添加了芭蕾里面的直立,古典舞里面的横宁,提沉,这样增加了藏族舞蹈的可观赏性,最重要的是在动律上,它柔颤多变,沉稳有力,但无论怎样变异,各种门类的藏族舞蹈在动律上有一个共同特征,在膝部上分别有连续不断或小而快,或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续不断的颤动,在步伐上形成重心的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藏舞的手臂动作大都是附随而动的,无论是颤动还是屈伸,在训练上都要求膝关节保持一种松弛的运动状态,兼有柔韧性和弹性,以膝关节保持相适应的上身动作,这种动律的特点,主要是以藏族舞蹈教材中的“踢踏”,“弦子”表现最为突出。

四、藏族课堂舞蹈和藏族原生态舞蹈比较后的几点总结.

在我看来,它们之间并没有对错高下之分。它们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两各分支,也就是说课堂上的民族民间舞蹈离不开原生态舞蹈,原生态舞蹈也离不开课堂舞蹈,为什么呢?因为课堂上科学,系统的藏族舞蹈的体态,风格都是由老一辈艺术家从原生态舞蹈里一点一点所提炼出来的的,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藏族舞蹈最原始,最传统的风格,与此同时,原生态舞蹈同时也离不开课堂,可以这样说,课堂才是保护和传承原生态舞蹈的最好的办法,只有通过课堂,才能让学生了解原生态舞蹈,知道原生态舞蹈对课堂舞蹈的重要性,对于提高舞蹈这门艺术类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只有把原生态这种神秘的,不为人知的的民族民间舞蹈,拿进课堂,一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从体态,动作上没有原来的那么单一。二是加强了课堂藏族舞蹈的观赏性,动作的流畅,奔放洒脱,三是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了原生态舞蹈,它独有的风格和动律,膝盖上的柔颤多变,沉稳有力。通过课堂科学,系统的训练,可以让原生态舞蹈更好的发展。在这方面,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做了很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她系着原生态舞蹈的提升,把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大胆的更改,拓展,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技法和现代人的思路,重新激活了这些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既增强了原生之态,又满足了当今观念的审美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舞蹈的提高。当然,各民族的原生态舞蹈都有失传的可能性,也同样有持续流传的可能性,除了部分舞蹈的原因为所依附的民俗尚存而得以保留外,其他的则需要人为的加以保护,才能让原生态舞蹈继续流传,前者是自然的传承结果,而后者是人为保护的,这两种流传方式虽然不一样,但都构成了原生态民间舞蹈流传的可能性,既然要通过课堂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民间舞蹈,那么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对保护和传承原生态舞蹈意义和认识,其次需要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原生态舞蹈代代相传。

总之,要清醒的认识到原生态民间舞蹈在现代化生活中失传的可能性,提高对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意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流传已久的原生态民间舞蹈绵绵流长,使之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原生态舞蹈和课堂舞蹈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原生态舞蹈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它是我国人民拥有的文化财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并健康地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发展。作为舞蹈工作者应更深入地研究、探讨不同层面的民间舞蹈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保护好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完善风格浓郁、体系完整的民间舞蹈教材,创作出更多受观众青睐的作品,从而推动我国原生态舞蹈和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更大繁荣!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云平.《原生态文化的界定及其保护》 云南大学学报.2007.

[4]朴永光 《保护我国当代原生态民间舞蹈之我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

[5]尹彦武.《 民族民间舞课堂笔记》.2005—2009.

猜你喜欢

民间舞民间舞蹈原生态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原生态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原生态河流亟待抢救和保护
试论新时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间舞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