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2013-07-07刘永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8期
关键词:急性期缺血性神经功能

刘永华

(河南煤化集团鹤煤公司总医院神经科,河南 鹤壁 458000)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刘永华

(河南煤化集团鹤煤公司总医院神经科,河南 鹤壁 45800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即血压超过正常值就采用降压治疗,研究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先将血压维持在(160~180)/(100~105)mmHg 1周以后,再降至正常水平,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合理的降压干预疗法控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发生的可能。

缺血性脑卒中;降压治疗;血压监测;预后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多发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43%~65%,且致残率、复发率以及病死率均较高。临床研究显示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抗高血压治疗对于预防脑卒中具有积极的作用[1]。为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我院选取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即血压超过正常值就采用降压治疗,研究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先将血压维持在(160~180)/(100~105)mmHg1周以后,再降至正常水平,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诊断均参照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相关标准,且经过脑颅CT和磁共振成像证实,发病时间均在48h之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56~68岁,平均年龄(63.6±6.80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即血压超过正常值就采用降压治疗,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研究组对于确诊为脑卒中后,以往无高血压史,血压为(100~180)/100mmHg或者有高血压病史,血压为(160~180)/(l00~105)mmHg的患者,可暂时不给予降压治疗,维持患者上述血压水平1周后再进行降压治疗;对于血压超过220/110mmHg的急性期患者,可立即实行降压治疗,将患者的血压维持在(160~180)/(100~105)mmHg1周后,再继续进行降压治疗直至恢复正常水平,降压时应缓慢进行。两组患者均给予活血化瘀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同时配合针灸和康复治疗,对于颅内高压患者可给予静脉输注适量的20%甘露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基本痊愈: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100%;显效: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89%;进步:缺损程度评分减少20%~45%;无效:缺损程度评分减少<20%或者进一步恶化;有效=基本痊愈+显效+进步。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分析(χ—±s,分)

表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n(%)]

3 讨 论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要尽快恢复或者增加缺血半暗带的血流量,可以有效减少梗死体积和神经元死亡,从而减轻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缺血半暗带的脑血流量主要取决于局部灌注压,而灌注压会受到侧支循环状态以及血压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血压变化对缺血半暗带的血流量影响最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的血管会丧失自动调节功能,导致供血动脉处于扩张状态,造成血流量受血压控制[3]。而降压治疗会打破机体的血压代偿功能,平均动脉压下降会降低脑灌注,加重进一步受损脑组织缺血缺氧,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因此对于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血压骤然升高,临床仍主张降压治疗,但血压调节应先控制在(160~180)/(100~105)mmHg,以保证有效的脑灌注,在保证相对充足的局部脑血流量灌注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降压治疗[4]。

通过本组资料研究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合理的降压干预疗法控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致残发生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1] 杨泽萍.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性期合理控制血压对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117-118.

[2] Wallace JD,Levy LL.Blood presssure after stroke[J].JAMA,2011, 306(20):2015.

[3] 石丽娜,宋小滨,荣根满.AIS血压变化规律与临床治疗对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1-22.

[4] 古豫.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3):74-75.

R743.3

B

1671-8194(2013)18-0163-02

猜你喜欢

急性期缺血性神经功能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