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博身陷“泄密门”

2013-07-05向紫容

检察风云 2013年13期
关键词:彭博社彭博高盛

文/向紫容

彭博身陷“泄密门”

Bloomberg Fall Into "Leak Door"

文/向紫容

近日,被高盛曝出泄露用户使用数据的彭博社可谓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及其他一些公共机构之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央行也相继就泄密一事对彭博提出质询。尽管彭博社表示已关闭相关渠道,对其新闻工作人员访问终端用户信息的能力做了限制,但多国央行以及数家国际机构纷纷表示开始追查彭博侵犯客户数据隐私的案件。(图/东方IC)

高盛投诉彭博“窥探”客户隐私

彭博“泄密门”事件于2013年5月10日被高盛曝出——彭博社一名记者询问某位高盛合伙人是否已经离职,事实上,该合伙人仅仅是在过去几周内没有登录彭博数据终端。这位记者在彭博电视(blomberg TV)中提到,会查看彭博客户何时登录终端以及使用过何种功能时,高盛的高管对记者的这种能力产生了警觉。高盛对于彭博记者居然对用户在彭博终端上的行为信息了如指掌感到担忧,并对该公司正式发起投诉。

尽管彭博社表示,在接到高盛集团的投诉之后,该公司已关闭相关渠道,对其新闻工作人员访问终端用户信息的能力做了限制,并新设“客户数据审查官”一职来确保客户资讯不再对记者开放,但泄密丑闻还是引发了金融从业者的强烈质疑。

早在2011年,彭博就已经对包括高盛、摩根大通以及美联储在内的大客户所担忧的隐私问题有所了解。然而,直到高盛最近投诉记者一直在用私人终端数据跟踪其合伙人信息,彭博也未能堵上漏洞。

据称,彭博在调查中并未发现记者们通过搜索用户的登录日期、帮助台聊天记录或所使用功能的信息来发掘报道内容的任何实例。彭博相信记者们查找的主要是联系方式之类的无害信息。

彭博公司在相关事件披露后已就此致歉。彭博新闻主编马修·温克勒于当地时间5月13日在自家网站上发文,承认彭博的记者确实进入其新闻终端获得用户的使用信息,并致歉表示“这一错误是不可原谅的”。但他同时强调,彭博记者只能“有限制”地接触敏感数据,并且重要的顾客数据一直是受到保护的。

不过,就在彭博匆忙安抚客户之时,该公司再次遭受了打击。《金融时报》5月14日报道称,彭博金融终端用户间发送的逾1万条私人消息被泄露到互联网上。据悉,两份来自于2009年和2010年某一天的清单已在互联网上放置多年,清单中列出了全球数十家大银行的交易员与其客户之间通过彭博金融终端发送的机密消息。该报称,这一明显的意外泄密可能会瓦解客户对彭博的信心。在这一消息被报道之后,清单被从网上删除了。据彭博对英国广播公司表示,这两份清单是在得到客户的允许后完成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内部测试以改进为客户的服务。

彭博社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务供应商,其数据终端系统“彭博专业服务”可以帮助客户查阅和分析实时的金融市场数据,并进行交易。目前使用该数据终端的客户遍布全球,包括交易员、投行、美联储、美国其他官方机构以及全球各大央行等。目前全球31.5万用户每年为彭博贡献79亿美元的收入。

彭博旗下的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终端,包括其媒体部门超过2400名新闻记者,而他们的终端具有追踪客户最后登录信息以及查阅了哪些金融市场数据等特定功能。这对数据安全敏感度更高的央行等官方用户来说,的确令人恐慌。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 BC)报道,一位彭博前员工承认,自己曾经“因为兴趣”查阅过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以及前财长盖特纳登录彭博终端的情况,并表示彭博所有了解此功能的新闻记者都有可能曾经查阅过官方机构人员的使用信息。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曝出了泄密丑闻,但是鉴于彭博终端长期以来已成为全球金融从业者的工作必备工具,因此不会有大量客户因为数据安全风险而停用彭博。有分析表示,彭博碰上了“一个需要小心应对的路况”,但这次的事情“可能不过是一条减速带”。

“泄露门”引发全球震动

有美国媒体报道称,一位曾经在彭博社工作的员工曾经进入保存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前美财政部部长盖特纳使用信息的数据终端。这一报道引发了美国监管层的恐慌。同为彭博终端用户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美国财政部表示已介入,并正在核实其高层所使用的机密信息是否被彭博社记者追踪。

不但美联储、美国财政部着手调查,而且,欧洲央行、亚洲央行、德国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士央行、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等多家央行机构正在调查彭博使用相关资料的情形。英国央行对其也进行了“谴责”。中国央行、韩国央行也表示密切关注此事。

英国央行一名发言人表示:“对于央行而言,保护私密资料至为重要。彭博发生的事件应当受谴责。央行官员在与彭博保持密切联系,而彭博已经保证此事将不再发生。我们也将就此事与其他国家央行交换意见。”作为彭博最大的客户之一,摩根大通已经向彭博发送了正式具有法律效力的信函,要求彭博说明其记者能看到的银行信息的细节。摩根大通一位管理人员称,正寻找五年来彭博记者访问摩根大通员工使用终端情况的精确日志,并确认彭博对系统的控制措施已经到位,以防止未来再次发生此类事件。

值得欣慰的是,这次被泄露的只是用户在登录和浏览方面的基本数据,而核心关键信息并没向第三方开放权限。尽管如此,彭博公开道歉称“这个错误不可原谅”,并声明已取消记者接触此类信息权限。在没有接触用户核心数据以前发生基本数据的“泄密门”事件,并且未造成严重后果,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进而使得彭博及时修补漏洞、完善保密措施、建立防火墙,更是一件将坏事变好事的结果。

彭博“泄密门”源于小事件,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和震动,主要是因为彭博自身在全球的强势地位所决定的。彭博在仅仅20年的时间内,超过了有着150年历史的路透集团,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供应商。彭博现在的用户达到31.5万户,而且都是高端用户。不论是华尔街投行还是新加坡的交易大厅,不论是对冲基金还是美联储伯南克的办公室,包括中国主要的银行、券商、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等都是彭博的用户。更加重要的是,彭博是集新闻、数据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全球强势资讯、研究分析机构。“泄露门”事件被披露必将引发全球巨大反响。

彭博“泄密门”给中国的警示

中国央行早在1995年彭博进军中国时就已经成为其客户。2012年4月,彭博诉大智慧不正当竞争案中,彭博代理律师庭审时提供的数据显示,彭博最早于1995年接触了中国客户,中国货币当局并于1995年成为了彭博客户;其后,彭博新闻社于1995年6月27日获得外国驻华新闻机构证,并在1999年成立了彭博中国公司。彭博目前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授权信息商中“最全面”的一家,获得了包括外汇、本币、基准、经纪在内的全部四项授权使用信息产品。此外,彭博还获得了外汇交易中心外汇深度数据的发布授权,授权范围同样为全球分发。

彭博“泄密门”事件带给中国的思考是长远的。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来临,网络将成为经济生活文化甚至政治如影随形的东西。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个体等社会所有角色都将经常性在网络上留下“足迹”。这些“足迹”将会被商家用于商业信息挖掘,甚至被用于政治文化上的采集捕捉。但同时,也会被各种不良商家等团体用来谋取利益甚至用作违法犯罪行为的数据“足迹”挖掘。如何保护包括集团、个体在内的各种社会角色网络上的信息“足迹”安全、不被泄密是需要面对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情。

从眼前来看,亚洲和新型市场体的储备大国,特别是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中国,对外储投资组合、利率汇率、货币政策的数量工具等变动信息和决策更加敏感和频繁,使用彭博和路透集团的信息资源更加多,比如:中国主要银行、券商、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等多是彭博用户。

彭博“泄密门”发生后,给中国发出一个警示,那就是彭博和路透集团几乎垄断了世界金融信息供应市场。彭博和路透,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中国国内都是具有寡头垄断地位的主流金融信息服务商,两者所占市场份额超过70%。客观地说,这种垄断是彭博和路透一步步做大做强的必然结果。这提醒各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网络平台将是各类信息的主要提供渠道,网络经济金融信息供应是经济金融的要塞和中枢。这种要塞和中枢本国若没有一席之地,对经济金融活动安全将构成威胁,最起码心里总是忐忑不放心。

编辑: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猜你喜欢

彭博社彭博高盛
全球宽松正式终结!高盛:中国经济接近“甜蜜点”
欧盟将制裁伊朗情报部门
牛敏、崔旌涛、孙海姣、彭博作品选
高盛权力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