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出土战国时期货币钩沉

2013-07-02党顺民

收藏 2013年4期
关键词:大荔战国时期韩城

据史籍及近年来考古资料载述,春秋战国时期,晋、秦、魏、赵在今天的陕西境内各据有领地。晋国曾一度占据的河西为陕西沿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国则占据陕西境内中西部大部分地区,魏国占据河西及陕北少部分地区,赵国仅占据过陕北部分地区。

近年来,在陕西境内陆续出土了数批战国时期货币,其中包括秦国的圜钱、半两钱,魏、赵国的布币、圜钱等。现根据相关资料,就陕西境内出土的战国货币作一简单概述。

秦国货币出土概况举要

1.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出土750余枚半两钱,除部分冥币“半两”外,其余为秦惠文王到秦统一前的战国时期“半两”(王保平《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出土半两钱考辩》《陕西金融·钱币专辑10》)。

2.1979年凤翔高家河出土一罐“半两”钱,计1557枚,其中84枚为战国秦“半两”(赵丛苍、延晶平《凤翔高家河村出土窖藏秦半两》《陕西金融·钱币专辑5》)。

3.1962年长安县韦曲乡首帕张堡出土一釜古钱,约30余公斤,共1000枚,除“两甾”1枚、“艋化”2枚外,余997枚为“半.两”钱。该釜藏“半两”为战国钱(陈尊祥、路远《首帕张堡窖藏钱的整理与研究》《陕西金融·钱币专辑5》)。

4.1970年凤翔八旗屯西堡出土“珠重一两十三”(今释一珠重一两十二)圜钱1枚(赵丛苍、延晶平《凤翔出土“铢重一两十三环钱”》《陕西金融·钱币专辑10》)。

5.1995年咸阳北塬塔儿坡出土31枚战国中晚期秦“半两”(曹发展《咸阳塔儿坡战国秦墓出土的半两钱及其相关问题》《陕西钱币论文集》)。

6.1996年,西安北郊出土1枚“珠重一两十四”(昔时省“一”读法)圜钱(陕西考古所北郊考古队《长庆油田西安基地M1282发掘记—首次先秦环钱正式出土》《陕西钱币论文集》)。

魏国货币出土概况举要

1.延安市宜川县寿山乡薛家坪村出土弧裆方足平首布6枚,品种有“梁一折”2枚、“甫反一折”2枚、“京一折”1枚、“阴晋一折”1枚(贺玉轩《宜川县出土战国货币》《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86年12期)。

2.1991年初,陕北富县茶坊镇西延铁路工地附近的崖边出土罐藏“紊垣一折”圜钱2枚,椭圆形横截为二的传形“半折”钱2枚(袁林、光平畋松、闰福善《陕北出土“半折”币初探》《中国钱币》1993年2期)。

3.吴堡县张家嫣乡出土“梁一折”3枚、“甫反一折”1枚、“京一折”2枚、“晋阴一折”4枚(《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0年8期)。

4.1991年春华县出土“高安一折”弧裆方足平首布1枚(李金平、郑颖《陕西发现高安一折桥足布》《中国钱币》1991年2期)。

5.澄城县庄头乡姬家河出土“梁半折”2枚(王东海《澄城出土梁半折布币》《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1年3期)。

6.韩城市城古村出土“梁半折”弧裆方足平首布1枚,还出土一块红色残陶范,上有布币背纹(成增耀《考古与文物》1994年5期)。

7.2000年初大荔县古槽乡出土一大批战国时期弧裆方足平首布,共计480余枚。品种有“高安一折”3枚、“梁半折”50余枚、“粱一折”320余枚、“梁二折”7枚、“阴晋半折”10余枚、“阴晋一折”20余枚、“阴晋二折”1枚、“圄阳一折”10余枚、“甫反一折”20余枚、“京一折”40余枚。这是魏国货币在陕西境内数量最大、品种最多的一次重大发现(党顺民《陕西出土战国时期钱币浅谈》《陕西钱币研究文集》2001年10期)。

8.大荔城郊古墓出土1枚战国时期“安邑半折”布币(王保兴《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7年1期)。

赵国货币出土概况举要

1.志丹县永宁乡石畔村出土战国时期耸肩尖足平首布7枚,品种有“豕韦半(今释虑傂半)、晋阳、兹氏、西都、平周、平州”(张云荣,宿玉成《陕西志丹县发现战国布币》《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1年5期)。

2.清涧县出土7枚战国时期方足平首布,品种有“平阴”2枚、“北屈”1枚、“中都”1枚、“宅阳”1枚、“平阳”2枚(刘永辉《清涧县发现7枚战国方足布》《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4年2期)。.

3.1986年秋神木县修路时出土窖藏战国耸肩尖足平首布约15公斤,计2000枚左右。品种有“藿人、豕韦半(今释虑傂半)、寿阴、文阳,西都、兹氏、商城、平州、平周、离石”等(徐亚平《神木出土的布币》《陕西金融·钱币专辑11》)。

4.1990年米脂发现“晋阳化”小直刀1枚(胡城《晋阳化刀币》《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1年1期)。

秦、魏、赵国货币在陕西境内流通使用范围

秦货币主要流通于秦国领地管辖区内的凤翔、咸阳、长安、临潼等地。魏货币主要流通于魏国领地管辖区内河西的韩城、华阴、大荔、澄城及陕北富县、吴堡、宜川等地。赵货币主要流通于赵国领地管辖区内的陕北志丹、清涧、神木、米脂等地。

从战国时期秦、魏、赵国货币目前在陕西出土的情况看,虽然这些货币中均杂有其他国家的货币,但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奇怪。因为战国时期各国疆域没有固定界线,边邑城池时此时彼,加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所以钱币出土范围超越国界是正常的。

陕西境内出土的几种铸币地名考

1.“阴晋半銗”“阴晋一折”“阴晋二折”这三种货币铸于陕西华阴。《史记·魏世家》:魏文侯“三十六年(前411年),秦侵我阴晋”。《集解》徐广曰:“今之华阴。”春秋时期,阴晋为晋河西之政治、经济中心之一。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共灭知伯,三分其地,阴晋始属魏,成为魏、秦边境重要的边隅军事城堡。阴晋古城依势而筑,背靠高原,面向平川,左扼函谷大道,右控华山北麓,地势十分雄险。其遗址位于今华阴市东2.5公里处的孟塬一带。

是时,魏国以阴晋为地名铸币是可信的。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公元前389年,秦军为夺取被魏占领的河西地区,动用50万大军攻魏,而魏军在名将吴起率领下以少数精兵击败了10倍于己的秦军,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这场战役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紊垣一折”“半折”圜钱的铸地问题。朱活在《古钱新典》中说:“紊本为魏邑,地在今陕西彬县,后入秦,秦置漆县。”那么,“桼垣一折”“半折”是否如朱活所说的铸地在今彬县呢?从目前出土的实物和报道资料上看,这两种圜钱主要出土于魏河西地区的蒲城、韩城、大荔及陕北的富县茶坊镇。尤其是“紊垣一折”与“半折”钱共出一罐的情况,为研究确定“桼垣一折”“半銗”圜钱的铸地提供了依据和新的资料。

富县茶坊镇,地处北洛水东岸,战国时属魏地。阚驷《十三州志》中说:“漆、沮,即洛水也。”认为漆、沮是一水,即北洛水下游的同官川一带,为今陕西铜川、宜君、黄陵、耀县等地。据《史记·魏世家》:魏文侯十七年(前430年),“西攻秦,至郑而还,筑洛阴、合阳”。《括地志》云:“合阳故城在同州河西县南三里,洛阴在同州西也。”《正义》又说:“魏西地与秦相接,南自华州、郑县,西北过渭水,滨洛水东岸。洛,即漆、沮水也。”《史记》《正义》等史料所说的漆、沮水流域和今发现于富县、大荔、蒲城、耀县等地的“紊垣一銗”“半銗”圜钱的地理位置是相同的,这些地方在战国时期属魏国管辖是无疑的。以上资料表明,“桼垣一折”“半折”圜钱铸地不是在以前所说的彬县秦国漆水一带,而是魏国占领陕西东北部的铜川、宜君、耀县、大荔、蒲城一带,即史籍中所说的漆、沮水流域。“紊垣一折”圜钱也是以“漆”之地名所铸,这点是与战国时钱币普遍以地名铸造是一致的。

3.“(C水)半折”“(C水)一折”“(C水)二折”布币的铸地问题。《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中说:“战国早中期青铜铸币。铸行于韩国,主要流通于三晋、两周等地。”并说“(C水)”字为“古地名,地望待考”。而对于同系列中的“(C水)二折”又说“或释为‘梁,即大梁,战国属魏,在今河南开封。”过去山西运城、河南洛阳、陕西陕北等地虽有出土,但相对较少见,故书中称其“泉一折、梁二折”为“较罕见。”“梁半折”为“罕见。”对于该币的币名考释,铸地问题,以前考证注释模糊不清,有些现在还自相矛盾。

2000年初,在陕西的大荔、韩城、宜川、澄城等地相继出土了大量的“梁折布”,尤其是大荔石槽乡出土的魏国480余枚布币中,“梁半折”“梁一折”“梁二折”的数量占整个出土量的80%左右。在韩城市城古村出土“梁半折”的地方,还发现了用于铸布币的残陶钱范。这些重大发现,为澄清“梁折布”的铸地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

如果“梁”释“粱”字无误,则应为魏铸币,而非《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中所说的“铸行于韩国”。那么,“梁折布”是铸于大梁,还是少梁呢?从《史记》及目前出土资料看,笔者认为“粱折布”的铸地应为陕西韩城。

韩城在春秋和战国早期属梁国,战国中期属魏国,后归秦。据《史记·秦本记》载:“德公元年(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郑宫……粱伯、芮伯来朝”。“成公元年(前663年)梁伯、芮伯来朝”。“康公四年(前617年),晋伐秦,取少梁”。“灵公六年(前419年),晋城少梁,秦攻之”。“献公二十三年(前362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直到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次年(前327年),“秦更名少梁日夏阳”。《史记·魏世家》中对少梁古邑也有记载:魏惠王“九年(前362年),与秦战少梁。……十七年(前354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史记·赵世家》中也说:赵成侯“十二年(前363年),秦攻魏少梁,赵救之。十三年(前362年),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虏其太子、痤”。《正义》括地志云:“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少梁故城,古少梁国。”《索引》:“梁,赢姓。芮,姬姓。梁国在冯翊夏阳。”《汉书·地理志》中说:“盖得今韩城县,夏阳故少梁。”从目前考古资料得知,陕西韩城市芝川镇城古村就是战国时魏晋少梁故城。

韩城晋魏少粱故址,既出土了“梁折布”,又出土了铸布币用的残陶背钱范,说明此故址铸过布币。“该遗址到了汉代,还在继续铸造器物”(《陕西省志·文物志》)。

“梁折布”在陕西境内魏河西地管辖区内大量出土,尤其是在大荔石槽乡一次就出土了数百枚之多。战国时期,同一品种的流通钱币在其铸地大量发现,这是古代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在今天考古发掘中已得到印证。

从史料上看,陕西韩城的少梁,原为赢姓古国,春秋时归晋,战国时属魏河西城邑,一直与秦争战不休。河南开封的大梁,始为魏都城的时间在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40年),“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今山西夏县)近秦,于是徙治大梁。”(《史记·魏世家》)。历来史学界、钱币学界都把“粱折布”铸造行用期定为战国早中期,从上述出土情况和资料分析,“梁折布”铸于陕西韩城魏少梁故址是比较可信的。

陕西境内出土的战国秦、魏、赵国货币中的一些品种,既是研究战国时期各国铸币不可多得的实物珍品,也是价值不菲的钱币收藏珍稀品种。

责编 陶贝

猜你喜欢

大荔战国时期韩城
魅力韩城
嗨!韩城
韩城老街
请到我们韩城来
试论战国时期的楚墓人殉
A watchmaker father's advice
孟子说仁德
诈与妄 奚可焉 凡出言 信为先
嬗变大荔
迎接“十八大”系列报道之三 嬗变大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