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使的魅力外交

2013-06-15李景卫王如君孙潇

公务员文萃 2013年6期
关键词:傅莹圣火魅力

◎李景卫 王如君 孙潇

女大使的魅力外交

◎李景卫 王如君 孙潇

给邓小平当翻译

初入外交部,傅莹主要担任翻译工作。1988年1月20日上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了来访的48岁的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周南陪同会见,傅莹担任英语翻译。这是傅莹第一次在高层次外交场合亮相。会见一开始,邓小平就对布伦特兰夫人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或许是缺乏经验,傅莹一紧张,将“84岁”译成了“48岁”。周南在一旁听出这个错误,当即告诉了邓小平。邓小平非但没有批评傅莹,反而幽默地开怀大笑:“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布伦特兰夫人听后也笑得合不拢嘴。谈话气氛变得亲切、和谐,傅莹也放松下来,顺利译完了整场会谈。

此后,傅莹先后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陪同领导人出访、参加重要会议等。1992年,作为首位赴柬埔寨参加维和工作的女外交官,傅莹被派到局势最紧张的马德望省。柬埔寨大选期间,她和来自别国的工作人员一起,圆满完成了选举的组织和监督工作,得到联合国副秘书长明石康的赞赏。次年回国后,她历任外交部亚洲司一秘、处长、参赞,1997年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使馆公使衔参赞。

“No.1大使”

2004年,傅莹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3月5日,当她刚在悉尼机场大厅露面,《悉尼晨报》、ABC(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电视台和当地华文媒体的记者就将她团团围住,下马威似的问她将如何推进澳中两国关系。她不顾旅途劳顿,举止端庄地坐在大厅的沙发上轻松答道:“首先,促进两国在政治上的相互了解;其次,致力于推进两国经济和贸易交往不断发展;第三,推动两国旅游和文化等方面的广泛合作,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与沟通。”短短几句话,思路明晰、切中关键。

到任后,她不遗余力地按照这个思路推进工作。遇到误解和困难时,她或到大学和新闻俱乐部发表演说,或在主流媒体发表文章,或举行记者早餐会予以澄清、排解和推动,希望双方能加强沟通与理解,保持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系列努力,为傅莹积累了相当的人气。2005年12月,她应墨尔本矿业俱乐部的邀请出席了一场大型午餐聚会并发表演讲。让她惊讶的是,竟有550多位听众闻讯赶来,自掏腰包购票入场。看到这难得一见的阵势,墨尔本矿业俱乐部主席跟她开起玩笑:“比尔·盖茨来墨尔本演讲时,都没有这么多人参加,看来你的魅力和吸引力超过了盖茨。”

因为大家提问踊跃,那次演讲最终持续了3个小时,大大超出主办方预期。返回酒店的路上,傅莹思绪万千:“从事外交工作30多年,我从未像今天这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有这么多人认真聆听,推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这般广阔的空间。”

“魅力攻势”赢得认可

告别澳大利亚后,傅莹到英国走马上任。2007年6月12日,她前往白金汉宫,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国书,并赠送了《钦藏英皇全景图典》的中文版复制品。1793年,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马戛尔尼勋爵率庞大使团前往中国,在给乾隆皇帝的寿礼中,就包括这套堪称当时大英百科全书的珍贵图册。傅莹选择这套图册作为礼物,既让英国女王“凤颜大悦”,也表示出自己的诚意。她曾不无幽默地说:“当年乾隆皇帝没有接受马戛尔尼提出的互派大使、平等通商等要求,明确说了‘NO’;而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礼物,没有再说‘NO’。”

事实上,在傅莹出使英国的3年中,中英关系并不平静,但她以高超的外交技巧,在公众的注视中一次又一次化解了危机。

2008年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部分英国媒体不仅不报道骚乱实情,甚至刻意剪辑录像或加工图片进行歪曲。虽然中国政府和驻英使馆向有关媒体提出严正交涉,也陆续收到了一些媒体的致歉,可是负面影响已经造成。眼看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就要拉开序幕,如何才能保证其顺利、有尊严地进行?

面对严峻的情况,傅莹既没有表现出“莽汉般的愤怒”,也没有显示出“小女人的惊慌”,而是决定正面出击,进行一次媒体危机公关。

3月28日,傅莹来到BBC(英国广播公司)大楼,接受第一新闻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早餐》的现场直播采访。她身穿中式服装,怀抱两个“福娃”出现在镜头前,呼吁各国不要将北京奥运会“政治化”,指出“政治问题是不可能在足球场和游泳池里解决的”,应该“还奥运一个单纯的意义”,赢得了不少真正关注奥运会的人的赞许。

4月5日,奥运圣火抵达伦敦的前一天,傅莹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细腻描绘了自己过去在西藏的经历和感受,并将西藏的历史与现实娓娓道来,让人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西藏。

13日,在圣火传递过程中,面对各种反华势力的蓄意捣乱和不少英国媒体的“泼脏水”,傅莹又在《星期日电讯报》上发表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以与自己女儿谈心的方式,点出新一代中国青年的惊诧:“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儿去了?”并毫不客气地指出:“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

以自身细腻丰富的感性体验,缓和可能出现的剑拔弩张的局面,傅莹的这一系列沟通技巧被英国人称为“魅力攻势”,让她在外交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赢得了广泛认可。2009年,傅莹被英国《外交官》杂志评为“年度亚洲外交官”。在颁奖典礼上,主持人这样介绍傅莹的获奖背景:“她为增进英国及欧盟对其祖国的理解作出了巨大努力,她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及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来阐述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的处境和采取的措施以及内外政策。”

(摘自《环球人物》)

猜你喜欢

傅莹圣火魅力
水下圣火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东方欲晓》的魅力
魅力展示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分享圣火
圣火传递
站在中间的人
看我的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