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级公路路线设计走向及其原则探讨

2013-06-10

交通运输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旧路纵坡路线

魏 彬

(河北省衡水市公路勘测设计所,河北 衡水 053000)

1 工程概况

某一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该段全长13.59km,始建于1968年,路面宽7m,1992年在西侧新建汽车专用公路。本段升级改造为路基宽24.5m的一级公路断面;中央分隔带宽2.0m,路面宽2m×10.5m,土路肩宽2m×0.75m,车道宽4m×3.75m,左侧路缘带宽0.5m,非机动车道宽2.5m;行车道横坡单向1.5%,土路肩横坡2.5%。

2 路线走向设计

本项目起点桩号为K36+080,终点桩号为K49+669.55。项目沿线属滏阳新河流域,所跨越的主要河渠有滏东排河、滏阳新河和白马沟等;经过较多主要村镇;同时与本项目立体交叉的道路有高速公路和铁路。

2.1 平、纵面设计线位置分析

本项目平面设计线位于道路分隔带中心,道路中线为现有分隔带中心,基本顺延旧路,现有分隔带偏向左侧,该段直线向右偏0.5m,使立交桥桥墩位于分隔带中心。京九铁路立交桥前后中线位于桥墩西侧约0.15m处,右侧分隔带宽度保持1.0m不变,左侧分隔带宽为1.0~3.73m。因道路改造利用旧桥,旧桥修建年代差别较大,桥面高度不统一,故道路纵断面设计线位于2m分隔带两侧边缘,分为左幅、右幅两道纵断设计线。左幅旧路为单向坡,一般路段设计高程较现状地平理论抬高0.237 5m(较旧路分隔带左边缘高程),右幅旧路为双向坡,需调整为单向坡,一般路段理论抬高0.237 5m(较旧路分隔带右边缘高程)。

2.2 路线平纵面设计

公路路线平面布设应当确保行车安全舒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道路基本采用旧路两侧加宽,维持旧路线形,尽量减少占用农田;注重环境保护,包括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路线纵面高程控制以旧路分隔带边缘为基准;纵面线形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合理采用坡率、坡长,力求指标均衡,凹、凸形竖曲线设置合理,视觉顺适;对于竖曲线半径从有利于视觉和路容美观等方面考虑。另外,对于公路的纵断面设计还应当综合考虑桥梁、平交的设置。

本一级公路项目根据实际地形地物调查,以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为前提,基本顺延旧路现有纵断面线形。最终本项目平、纵面技术设计指标如表1、表2所示。

表1 平面线形指标表

表2 纵面线形指标表

3 路线的交叉设计

根据道路沿线地形、社会环境、交通现状、路网特征,以及未来交通通行需求,结合当地有关部门要求、沿线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和本项目总体设计的具体特点,对本项目路线进行交叉设计。本段共设置道路平面交叉62处、其中与等级公路交叉7处,与一般道路交叉55处,互通式立交2处,铁路分离式交叉1处。另本项目与石油管线交叉一次,设置盖板暗涵防护。根据公路网现状,本路与四条等级公路(或城镇道路)相交。与城镇道路采取平交的交叉形式,与一级道路的采取利用原互通立交的交叉形式,与二级公路采取平交的交叉形式。另外,根据沿线路网现状,本路与多条乡村道路以及农田机耕道相交,一般采取加铺转角方式进行平交处理。沿线与电力供输电线路交叉,为保证公路交通安全,凡交叉的电力线路均按其不同的电压要求的最小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架空跨越本路。沿线与电讯线路多处交叉,一般按照相关技术要求架空跨越本路,或改移至邻近的构造物内穿越本路。

3.1 互通式立体交叉

本项目与某高速互通立交,立交桥及互通区主线由高速该段筹建处负责实施;在互通立交,交叉处桥梁跨径为16m+2×20m+16m,桥梁与道路顺应,跨径满足道路加宽及加减速车道要求。本次利用立交桥,立交桥下维持路面现有高程,路面结构全部新建,互通区4条匝道设置30m顺坡段,顺坡段内结构层挖除新建,路面结构与主线一致。

3.2 分离式立体交叉

在与铁路立体交叉处,主线下穿铁路,铁路立交桥净跨径为2m×14.5m,中墩位置偏左且桥梁角度与路线夹角为14°,该桥临近项目终点,且道路左侧建筑较多,如将道路中线改为顺应桥墩角度将造成拆迁量大且无法与终点处的立交桥顺接,故该处中线基本维持现有中线,左幅通过设置分隔带宽度渐变段的方式连接。

3.3 平面交叉

本项目平面交叉分为公路与公路交叉、公路与一般道路交叉、公路与铁路交叉三类。公路路线平面交叉的设置与形式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功能,各相交口道路的交通量、设计速度,交通组成、交通管理方式等,结合地形、用地条件和投资因素等确定;平面交叉优先保证主要公路或交通量大的方向畅通。公路设计应当尽量减少平面交叉数量,交叉间距较小且密度较大的路段,应采取合并方式以减少平面交叉,提高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各相交公路应保证相应的设计速度所对应的最小视距。

平交设计类型根据构造组成分为渠化交叉和非渠化交叉,按几何形状分为T型和十字型。一般乡村道路均为非渠化平面交叉,采用加铺转角的形式;与等级公路交叉为渠化平面交叉,采取分道转弯式,采用导流岛来制定各向车流的行径。

纵坡设计时在平面交叉范围内纵坡以设置平缓坡段为宜。当受地形限制坡段较短时,其长度应符合最小坡长的规定,并对称地布置于交叉口的两侧,紧接该段的纵坡应小于3%。视距应当在平面交叉点前后各交叉公路的停车视距长度所构成的三角形范围内,应通视,停车视距取一般值110m。转弯处平、纵设计,加铺转角转弯半径应符合《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转弯处的纵坡、横坡和标高应与相交公路相适应,并保证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路面排水流畅。与一般道路交叉,可考虑采用加铺转角平交形式。本项目与被交叉公路的具体交叉形式见表3所示。

表3 与等级公路交叉选取情况

3.4 公路与管线交叉设计

沿线与架空电力、电讯线路交叉较多,在本设计中所采用的原则为净空不满足要求的,采取电杆(塔)加高;电杆(塔)位于公路用地范围内时,对其进行迁移。与地下国防光缆交叉,施工时应与其主管单位取得联系,以确定最终防护方案。另外,本公路项目在K37+668.50处与石油管线交叉,设置盖板暗涵进行防护。施工前应通知管道管理部门进行现场勘探及监督。

4 结语

通过结合实例对公路路线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确定路线走向时,注意与地形配合,尽量做到平面线形顺适,纵面线形舒顺,平纵组合得当,采用较高的平、纵指标,避免路基高度的较大起伏。沿线种植树木,以减少噪音和废气污染,同时在平、纵、横方案综合设计时,尽量减少纵坡,尤其是村庄附近人员活动密集区,纵坡更不能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路面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结构也是减少噪音和污染的措施之一。

[1]梁振东,尹平,周基群.高速公路路线设计与环境保护[J].西部探矿工程,2010,28(8):118-119.

[2]翟鑫民,郭君.公路总体布局—路线设计[J].民营科技,2011,27(2):31-33.

[3]苏光华.浅谈改建公路路线的设计[J].山西建筑,2009,31(5):57-58.

猜你喜欢

旧路纵坡路线
基于交通事故多发位置的区间平均纵坡控制指标研究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半柔性复合路面在重交通长大纵坡路段的应用
京港澳高速公路驻信段改扩建工程旧路车辙病害综合分析
道路最小设计纵坡探讨
老屋
现有管线限制下旧路改造的困境及出路
画路线
揭示车路协同矛盾 破解长大纵坡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