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百年的归属求索

2013-05-30禾刀

新民周刊 2013年26期
关键词:郑成功台湾人殖民

禾刀

数万年前,宝岛台湾与大陆在地理上连成一体;三百多年前,郑成功率十万之众赶走了荷兰人;一百多年前,甲午战败的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六十多年前,退居台湾的国民党与台湾民众爆发了“二二八事件”……

在《台湾四百年》中,许倬云先生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历史的起落兴衰:从16 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所谓纠缠,在我看来,更像是台湾归属大陆的一次次游离与聚合。

1662年,胸怀“反清复明”满腔热情却久战久败的郑成功不得不退守海上,转而率十万之众赶走荷兰人,成功据守台湾。当时台湾本土居民生产技术近乎原始,郑成功的部队虽然大都是来自福建彰泉一带的穷苦阶层,但大陆相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生产现状,他们中的许多人还与当地居民以通婚形式实现了融合,以最为传统的方式成功化解了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尽管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郑成功包括其子郑经一度肩扛“反清复明”大旗,尽管这些人的族斗持续不断,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与社会精英阶层相隔甚远,但当地居民和大陆人的血脉亲情,已将海峡两岸紧密相连。

甲午战败后,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虽然日本大搞殖民建设,当地农业包括社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居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比如全岛甚至实现了通电和通水,这对于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水深火热的许多大陆居民而言,简直不可想象),但是,这些仅仅停留于外在表面的物质变化,并不足以阻隔台湾人在文化和精神上的归属渴盼。

1932年,日本在东北成立伪满政权,被派往东北的台湾人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身份尴尬——虽处日本殖民之下,但在日本人眼里他们仍旧是台湾人,而大陆人却以为台湾人是日本人。当年台湾作家吴浊流以此为主题推出的《亚细亚孤儿》一经面世,便在台湾人中引起强烈反响。这何尝不是读者对身份归属迷茫共鸣的有力折射?

日本战败之后,阔别祖国版图50年的台湾终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长期在归属迷茫中苦苦挣扎的台湾人一度也曾欢天喜地,然而,当他们发现从港口下来的那些军人衣衫褴褛、军纪涣散后,当初的憧憬如肥皂泡般迅速破灭,新的迷茫很快堆积在他们的眼前。特别是先前赴台的那些接收人员的腐败行为,非但没有令他们感受到回归的温暖,反添新痛。在这一问题上,前《中央日报》著名记者龚选舞有过类似记载:抗战胜利后,先期飞赴南京接收的工作人员昧着良心劫收金子、房子、女子、车子和位子……

同是迷茫,但没有人比那些曾被日本征往东南亚战场的台湾兵更为迷茫。回到家乡后,他们搞不清自己到底应算日本人还是台湾人。后来在台湾本土与外省居民间造成深深裂痕的“二二八事件”,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台湾归属进退迷茫的一次激烈爆发,劫后阴影延续至今。

与当年郑成功踏上台湾带去大批“铁脚板”不同的是,大陆解放前夕,一些社会精英纷纷渡海登上这片小岛,一方面为小岛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也对国民党久拖不决的党改政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挑战既有对未来社会形態的强烈渴望,也是对未来归属的强烈渴盼。也是在这个时候,台湾出现了大量眷村,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有的眷村现象:出生在大陆,成长在台湾,子女后来又纷纷出国深造。2008年7月起,由台湾导演赖声川执导的舞台剧《宝岛一村》在台湾上演45场,场场爆满。在海峡两岸数十年的阻隔中,文化人士频频通过各种方式抒展胸中积郁,比如余光中那首饱含伤情的《乡愁》。

台湾四百年的沧桑历史,其实也是台湾人归属求索的历史拼图。今天,围绕台湾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归属认同问题,社会上有一些争论,有人担心,随着出生在台湾的第二代、第三代的成长,他们的认同与归属感或现悄然变化。持这一观点的人其实将政治的归属与文化和精神的归属混为一谈,至少在呵护中华文化方面,两岸历史上虽有过强烈抵制的曲折,但至少现在两岸远较过去更加紧密、开放、包容。至于如火如荼的经济交流,想必毋庸赘言。

猜你喜欢

郑成功台湾人殖民
学郑成功 我真成功
殖民岂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台湾人在上海的公益活动
台大教授一席话“骂醒”所有台湾人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的情报工作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