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宫的“安全红利”正在萎缩

2013-05-30张国庆

新民周刊 2013年26期
关键词:海登安全局布什

张国庆

说到轰轰烈烈的斯诺登“棱镜门”,一件7年前的往事倒是很能解释一下该事件的前因后果及未来发展。那就是2005年底曝光、并在2006年轰动一时的“窃听门”事件。

当时没有斯诺登这样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男主角”,但却有一个很倒霉的“男配角”——刚被提名为美国中情局局长的海登,而美国国家安全局则依然很低调地躲在幕后,希望时间能把霉运带走。

世上真有这么巧的事。在海登被提名后,美国媒体便捅出2亿民众通话被监听的爆炸性新闻,而海登则“涉嫌”在任国家安全局副局长期间为“窃听门”大开方便之门。《时代》周刊更是拿海登的照片作为封面,标题是:这个人有你的电话号码吗?

“窃听门”就此被更大幅度地打开了。在海登承受压力的同时,美国副总统切尼等也受到了媒体的新一轮的抨击。而《今日美国报》更是提醒人们回忆一下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约翰逊的越南战争和当年胡佛领导下的联邦调查局滥用职权的情况,矛头指向本已焦頭烂额的时任总统布什。

但耐人寻味的是,当时的民意调查却显示,大多数美国人支持国家安全局为了辨别和调查潜在恐怖威胁而收集民众电话记录的做法。66%的人表示不会被国家安全局收集电话记录的做法所困扰;65%的受访者说调查潜在恐怖威胁比“侵犯个人隐私”更重要。

对此,颇为老练的观察家很快便把这种社会反响与“9·11后遗症”联系了起来。而事实上,自从“9·11”以来,美国人在个人隐私和人身权利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让步甚至牺牲。从机场脱鞋到看球查包,许多以往很难接受的事情,也都陆陆续续接受了。“9·11”对美国人心理上的震撼,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到对反恐政策的妥协上。

尽管仍有争议,但大多数人都相信,那场恐怖袭击即便不是彻底,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用美国专栏作家罗伯特·萨默森的话说,恐怖袭击炸毁的“不仅仅是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的一部分,而是美国的平静和安全感”,可以说,“9·11”在为冷战后美国人一直拥有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观念和自由假日生活画上句号的同时,也为布什政府的权力扩张埋下伏笔。

在布什任期的后期,很多媒体和学者都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布什政府遭遇了那么多丑闻的袭扰,却依然会保持相当的支持率和政治自信?其中的一个答案就是,布什团队很巧妙地利用了民众在“9·11”后增生的安全忧虑,不仅在2002年中期选举和2004年总统选举中胜出,并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前期受到空前的支持,而且在许多国内问题上妥协于“反恐”的需求。

这也是“棱镜门”的问题所在,尽管“9·11”已过去快12年了,但却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正如布什政府充分享用到“安全红利”一样,奥巴马政府也继续享用着“安全红利”,只不过已是小号的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善于影响媒体的奥巴马团队已经比较成功地让多数美国媒体闭上了嘴,或者将炮火轰向了斯诺登。

但时过境迁,随着“安全红利”的萎缩,美国社会对于安全和人权的分歧也越发增大了,这无疑会给斯诺登带来更大的舆论和精神支持,也会给以捍卫人权和公民自由著称的奥巴马总统极大的压力。不仅如此,“棱镜门”冒犯了太多国家,甚至包括美国的盟国,这种外交关系上的压力也使得此事很难不了了之,更何况“过境”莫斯科的斯诺登有着与黑客帝国战斗到底的英雄主义气概,与美国政府甲方乙方般地没完没了。

猜你喜欢

海登安全局布什
欧洲食品安全局认为毒死蜱不可能安全地使用
大脚趾比赛
引领美国结束冷战的前总统H.W.布什去世,享年94岁
边走边看
欧盟食品安全局:三氯蔗糖无致癌风险
汤姆·海登:从民权斗士到政坛“刺头”
干什么工作
布什召开任内最后记者会
为什么是布什
“离布什远点,你就不会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