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何与何为

2013-05-30庄西真

职教论坛 2013年4期
关键词:体系区域职业

庄西真

“区域”一词是地理学中一个最通用的概念。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区域是指通过选择某个或某几个特定指标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单位”。由于客观存在的区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给“区域”下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学者们都是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和研究需要出发给予区域不同的界定。本文中所指的区域是指在一个国家之内具有一定地域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行政区域,具体到我国来说主要指省、市、县(区)级行政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进行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横向信息和纵向信息不对称以及发展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这种国情决定了在现实中,中国许多的职业教育改革通常采用地方创新突破——国家指导、国家鼓励、国家支持——在全国推广、扩散、普及的路径,即使在经验的推广、扩散和普及的过程中,也是号召各地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这反映了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中国教育改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互动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宏观指导、计划调控很重要,但是区域的创新行为更重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依然沿用上述改革路径。为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智慧,调动其改革的积极性,教育部相继立项了多达425个试点项目,分十大领域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大学进行系统创新探索。在425个试点项目中有56个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改革项目,这56个职业教育改革项目中,又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重点。作为对国家层面《规划纲要》的响应,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制定的本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直接或间接地讲到了建设职业教育体系。截止2011年5月底,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制定出台了本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有25个(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吉林省、重庆市、湖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湖南省、海南省、河南省、江西省、四川省、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云南省)省、市、自治区在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在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任务中提出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或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天津市、河北省、贵州省虽然既没有在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没有在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或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是在其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中也列了一些与构建体系有关的工作。在各省、市、自治区下面,一些省辖市(包括计划单列城市)也都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比如浙江宁波市、山东青岛市、广东清远市等,甚至一些县(市)、区、职业院校都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时之间,形成了省、市、县都在争先恐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局面。《规划纲要》颁布已经两年多了,各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工作也有一年多了。这个时候,我们很有必要静下心来审视一年多来的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实践,辨析其因由,考察其做法,以期能对接下来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所助益。

一、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何

按道理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国家层面的事情,空间尺度较小的行政区域因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想原因不外乎下面几点:

(一)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基础上,也存在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上的不同,这成为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面对在我国经济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两个社会转型并存的背景下区域差异显著的现实环境。比如,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在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程度等方面形成了典型的区域间差异特点,仅从地区之间工业化水平差距和人均GDP的差距就可看出。

虽然总体上我国进入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但各地区工业化水平并不一致。其中,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中期;中部、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从省级区域看,到2005年,上海和北京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8.3%、人口占全国的2.6%、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2%,也就是说我国已经有2.6%的人口实现了工业化。天津和广东则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而浙江、江苏和山东都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这5个地区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40%、人口约占全国的25%、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7%,这意味着我国大约有25%的人口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而辽宁和福建两个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山西、吉林、内蒙古、湖北、河北、黑龙江、宁夏、重庆等8个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这10个省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7%、人口占全国的28%、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5%,这表明我国大体上有28%的人口处于工业化中期。陕西、青海、湖南、河南、新疆、安徽、江西、四川、甘肃、云南、广西、海南等12个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贵州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这13个省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5%、人口占全国的44%、土地面积占全国的68%,这说明到2005年,我国将近一半的人口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西藏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可以说,从地区工业化进程看,到2005年这一个时间截面,我国大陆版图内包括了工业化进程的所有阶段,地区工业化进程的落差巨大,不仅有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上海、北京,还有处于前工业化阶段的西藏。如果在一年内人们有机会从西部到东部游历中国各个地区,就可以体验到区域之间冰火几重天的工业化水平差异。

再看人均GDP地区差距,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提供的数据,2011年,以人均GDP水平为标准,可以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四类地区:第一类地区,人均GDP超过12400美元,它们是天津、上海、北京等3个地区,全部为东部地区;第二类地区人均GDP近6000美元(也就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32美元)至9500美元,它们是江苏、浙江、辽宁、广东、山东、福建、内蒙古、吉林等8个地区;第三类地区人均GDP在4000美元至5300美元,主要是湖北、黑龙江、山西、湖南、河南、江西、重庆、陕西、宁夏、新疆、青海、四川、河北、海南等14个地区;第四类地区人均GDP不足4000美元,有6个地区,除1个中部地区的安徽省之外,主要是西部地区的广西、西藏、甘肃、云南、贵州等5个地区。按照世界银行2011年对不同经济体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分组标准,12476美元及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4036-12475美元为中上等经济体,1026-4035美元为中下等经济体,1025美元及以下为低收入经济体。这是省与省之间的差异,就是在一个省内不同地区之间差异也很明显,比如江苏省的苏南和苏北、山东省的胶东半岛和鲁西南之间都有着和省际之间一样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这就构成了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要求有不同的职业教育体系与之匹配。

(二)区域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需要构建与其对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当前,各区域传统的依靠加工贸易和基础建设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次是表层的、具体的转型。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就是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主要是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程度等;第二层次是深层的、抽象的、实质性的转型。即经济发展方式、手段、过程的转变,主要包括人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所依托的物质条件的变化;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设备的变化;生产投入中由体力劳动投入向知识、科技和管理创新投入的转变等。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路径也就不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东部地区已经在低技术附加的制造业方面获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东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全面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由速度向效益、由高资源消耗向低资源消耗、由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使东部经济发展质量达到更高的层次;而西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则应着眼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由于西部还处在建设与发展并存的阶段,这就要求西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不应过分强调质量本身层次的提升,而应注重数量和质量并重、速度与效益统一、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逐步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不管东部地区全面实现由数量向质量转变,还是西部地区的数量和质量并重,都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目前的情况是全国都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深圳市职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长期存在技能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问题。截至2011年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234万人,高级工以上为40.6万人。2011年深圳技能人才状况调查显示:技能人才总量缺口83万人,高技能人才缺口30万人;55%的抽样企业普遍存在技能人才缺口,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紧缺;18%的企业表示缺口很大。为缓解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深圳力争5年内培养30万名高技能人才。西部的重庆也是如此,以江津区为例,据预测,到2015年全区工业将达到2000亿元至2500亿元规模,聚集30万名产业工人,其中一般技术工人约为11万人,高级技工约为4万人。但是在2009年,江津区仅有高级技工3200人,差距还是很大的。处于不同自然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各地区面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不同,但是缺乏各种类型的技能人才却是相同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别无他途,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德国经济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但为特定行业提供了受过良好训练的技能人才而且还造就了一大批能迅速学会新技能且具有灵活性的工人,为德国在此次欧债危机中屹立不倒做出了巨大贡献。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恰恰是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而开展的阶段性地规划和配置不同人口的职业教育资源的有益尝试。

(三)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的强依赖使空间尺度较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市(省辖市)县(市区)行政区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单元

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国家里,国家层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才能顺利进行,国家层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任务必须通过项目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的职责中才能够完成。前已述及,中国是一个大国,东西之间、南北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布局、行业特色不同,而职业教育是一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类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区域性特点,就像在欧洲的北欧和西欧其职业教育体系不同一样。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要以区域为单位展开。区域职业教育、特别是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的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十大试点任务与改革实验专项在全国相关省域全面展开。这标志着在“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思想指导下,“区域职业教育改革”方式已经在政策实践领域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进的 “常态”,也成为我国当前区域教育政策实践策略乃至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特点。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目标。职业教育资源在地方,服务重点在地方,受益主体在地方,创新活力也在地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发挥地方积极性。《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国家确定了北京、上海、广东、辽宁等省区和宁波、长春、青岛等城市共26个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这些地区已经就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了实施方案。例如上海提出完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形成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格局;湖南省株洲市提出选择对接株洲支柱产业的重点专业试办四年制高职,并开展与湖南工业大学对口培养高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试点,探索在应用型本科大学内试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制度;宁波市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有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明显提高”的改革目标,并承诺两年内将市属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提高到本科同类专业标准,对参与中高职一体化试点的中职专业,试点期内生均拨款标准按普通高中的3倍执行。前文已经提及,截至2011年10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4个在制定当地教育规划纲要时,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定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其他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将这一工作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四)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起点是已有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对各层次技能型人才以及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日益增加,已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影响了家长送学生报考职业学校的积极性和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起来看,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弊端可以概括为高职上面 “断头”、中高职之间 “断裂”、职普教之间“断绝”、职行(产、企)业之间“断交”。这样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不完整、不完全、不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具体说来,从现有职教体系纵向上的办学层次看,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再往上就没有更高层次的本科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纵向上除了存在“断头”问题外,还有一个就是“断裂”问题,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断裂,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教育的断裂。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招收已经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招收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虽然也有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但是招生的比例只有5%左右。一个学生如果选择了中等职业学校后,很难继续升学读高职院校和大学。

从现有体系的横向上来看,职业教育与其他领域存在“断绝”和“断交”问题。首先,职业教育体系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种种壁垒和制度性障碍致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能顺畅转换,学职业教育的不能上普通教育,接受普通教育的不能学职业教育,也就是我们多年讲的“立交桥”没有建立起来。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衔接不畅,主要体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衔接不够和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衔接不够两个方面,后者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就读,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入普通本科高校学习的渠道不畅。其次,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隔离,不能及时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进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导致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现象,从而使人们看不到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二、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何为

区域有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并不能自动建立起来。在一个地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充分发挥区域职业教育相关利益主体的能动性。

(一)在国家层面必须设计一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框架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不管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都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国外先发国家在建设职业教育体系方面有比较好的经验,中国过去的职业教育发展也给我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教训,现在我们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能再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必须事先有一个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考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一个关键词就是“体系”。所谓体系就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体系也就是一个整体、系统,这里面有一些主要的构成要件,诸如企业、行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等,这些要件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就是职业教育体系,至于说现代与否那要与过去比较才能确定。回过头去看,在中国,提建立(或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并非始自2010年,早在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逐步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随后,类似的说法经常出现在各种政策文件里面,1991年10月17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6年5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二条提出,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02年8月24日出台的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5月5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第六章第十四条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什么讲了那么多年,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还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就是因为上述政策文件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说法,而不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上无所依,下必无行。

简单地说,我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具有纵向上的层次性、横向上的多样性、运转上的灵活性、内容上的合理性、评价上的外向性等特点。据此,在借鉴各方面理论的基础上我提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见图一)。

图一 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这一框架构建了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开放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将职业教育看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我认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支柱,应当形成各自完整的体系,并有机结合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这一整体之中,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这体现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这个框架既打通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管道,也打通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低一层次职业教育与高层次职业教育之间沟通的渠道,这体现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对内、对外开放性。如此可以确立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这个框架中,中职学生可以直接升入高职继续深造,非职业中学学生也可以通过某种教育转换机制就读职业教育。具体地说,与高职院校专业基本对口的中职毕业生可直接报考高职院校。选择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深造的中职毕业生,需事先补习相应的文化基础课,方可报考。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中职学生跨专业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前,都要补习相应的课程,完成过渡性课程学习并接受部分职业训练后,方可报考;另外,这一框架也实现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衔接。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用制度规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

有了一个看上去很好的体系,要保证体系运行还需要制度。制度是一组相互联系的规则和规范体系,他们规定了特定组织、机构或集体的行为模式和互动方式。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顺利运行的保证。当前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来说,要制定两个重要制度:一是高等教育分类制度。我国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接近30%,按照相关指标,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时既有的高校分类、特别是以层次(博、硕、本、专)作为单一标准的传统学术类高等教育分类,无视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挥着的各自功能,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高等教育应该以功能的多样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进行分类,并建立高等教育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类别系统。从实际出发,我国高等教育可以分为普通教育(综合性大学)和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两个类型,各自进行层次划分。普通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层次结构,而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尚不完整。如果把目前开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视作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那么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也只有专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无本科层次(个别学科除外)。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欲求来看,有大量学生需要进入本科职业教育,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来看,已基本具备进行职业类本科教育的条件,因此,应该把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也有人提出叫技术本科、应用性本科)提上议事日程,同时通盘考虑高职教育各层次的衔接和要求。二是专业学位制度。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在国外被称为职业学位,是以某种特定职业为背景的学位,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动手实践能力且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岗位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制度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比学术学位教育更普及。如美国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为6791个,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占36%。专业性学位4353个占64%。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和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在我国,1996年7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也明确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2010年3月,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专业学位教育,放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限制,允许应届毕业生报考除工商管理硕士等少数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的所有专业学位。问题是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集中于硕士以上层次,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的专业学位发展不足,这不仅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各专门领域的发展,也限制了职业教育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因此,可考虑建立我国的职业教育博士、硕士、学士和副学士学位的专业学位授予制度。

(三)区域(地方)要科学理性地对待“构建”,要认清自己能够干什么,不能够干什么

关于“构建”,《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上面说就是构思和建立,先构思好,再开始建立,就跟盖房子一样,先有蓝图,然后再建造。上文提出的现代职业教育框架就是蓝图,有了这个蓝图后接下来就是建立。怎么建立,并不是“无中生有”式的建立,也不是“推倒重来”式建立,而是在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础上的建立,是对现有职业教育体系的清理、修改、添加、理顺、打通。清理就是去掉妨碍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制度、规范、组织;修改就是修订不利于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制度、规范(比如《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添加就是增加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中没有的环节、组织;理顺就是调整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组织机构的隶属关系,统一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打通就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各部分的联系渠道。另外,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推动者和相关者还要认清自己能够干什么,不能够干什么,准确定位区域在整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职责。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毕竟是一个国家层面才能做好的事情,但分权体制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应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让区域承担不同的责任,只是不同地区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和任务方面各有侧重。各个地方要深入探析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研究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在一般规律下的特殊性。比如省、市、县不同层级的区域只能就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某一些方面开展工作。还需强调一点,在政府主导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建设主体是单一的,其他建设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创新活动的结果,未能形成与政府之间良性互动的多层次创建架构,不利于调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主体的积极性。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形成多元主体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机制,除发挥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作用外,还要发挥职业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的作用。这些主体之间应明确权益,各司其职,共同加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我个人认为,目前国际上,事实证明比较行之有效的技能工人培养体系大致有三类:一类是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建立的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一类是德国、瑞士等国家实行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双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一类是日本实行的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职业教育无非就是这三种体系的不成功的改造版。从职业教育体系与所在国家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角度看,三种职业教育体系都是本国各自制度、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产物,为本国工业化的进程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启示我们,立足本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国家整体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立足区域经济社会以及文化传统,构建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成为中国发展职业教育的路径。

[1]程宇,张祺午,李玉静,周晶.区域战略观——各地教育规划纲要汇要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4):26-43.

[2]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6955194.html.2008-03-04.

[3]王尔德.中国未来五年潜在经济增速在8%-9%之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9-26.

[4]深圳技能人才紧缺,月薪过万还要去“挖墙角”[EB/OL].2012-06-20.深圳广电集团.http://www.s1979.com/shenzhen/201206/2040717520.shtml.

[5]光明日报.2011-03-01(16).

[6]张褀午.李玉静.“‘十二五’,体系年” [J].职业技术教育,2011(30):29.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81.

[7][美]雷·马歇尔,马克·塔克.教育与国家财富:思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1-253.

猜你喜欢

体系区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分割区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区域发展篇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区域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