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分析

2013-05-28靳秀兰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4期
关键词:就业压力素质拓展大学生

靳秀兰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项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解决好这项工作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就业压力形成的原因,包括高等教育培养机制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大学生浮躁心理等问题。因此,要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不仅要在我们高校培养结构方面下功夫,(同时,)而且要重视对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素质拓展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大量爆发,年增长率达到20%-40%,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出现。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难从就业结构性压力和大学生素质拓展两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1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分析

1.1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过量教育问题

有关专家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对策等进行了探讨后指出: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问题,主要在结构性方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过量教育问题,不能回避,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研究解决。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660万,201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680万, 2013年毕业生人数699万人,因此,毕业生就业的总量矛盾逐步加大。

1.2 培养机制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问题

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主流观点认为,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少得可怜,目前的相对过剩只是结构性的。一份数据表明,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还需办2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我国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中,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在2000年只占3.6%,到2004年也才提高到5.77%,而美国为46.5%、日本为20.7% 、加拿大为21.4%、澳大利亚为 21.5%。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还很少,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1]。

但为何大学生就业还如此之难呢?根源在于,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机制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不供应,非常短缺,而社会不需要的人才大学又拼命培养,导致过剩,因此,导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性过剩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许多高校仍在远离市场实际需求,根据自己的经验而非实际调查闭门造车,相关教材也过于陈旧,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为社会所接受?

1.3 社会大量新增劳动力问题

就在今年的两会中劳动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分析到,中国在未来几年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做出这样的判断有三条原因: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些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数量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699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我们认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2 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无所不在的浮躁氛围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另一个原因

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无所不在的浮躁氛围,又加剧了结构性矛盾。现在,许多高校对教学的忽略程度令人难以置信。这些高校纷纷大兴土木,建造豪华校园,而对教学与科研的投入则非常吝啬,这种主次颠倒的做法在眼下极其普遍,许多高校以近乎暴发户的心态扩张,而对高校最核心的教学工作置之不理,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常常不得不对其进行二次培养,这无疑将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令其头痛不已,渐渐失去对大学毕业生的兴趣,许多用人单位招生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也是基于这一苦衷。

应该认识到,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许多单位急需专业型人才,中国高校目前的培养机制无法适应这一现实需要,而且,至今也没能走出攀比豪华的浮躁心态,真正把重点放在对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上。如果高校不走出歧途,大学生结构性过剩因素就可能继续伴随着就业问题。

当今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既不考虑社会经济的需求,也不考虑学校的条件和实力,仅从学校利益出发,为了抢生源,盲目跟风,争上热门专业,致使一些专业重复设置,不仅造成了高校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导致部分专业人才培养相对过剩。例如,不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造就了一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学生。产生的结果是喜剧性的,一方面是“很多人没事做”,另一方面是“很多事没人做”。

3 由于大学生就业体制分化程度较低形成的就业压力

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分化的过程,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综合的过程。目前,我们国家大学生的就业体制,目前分化的程度比较低,大概有几方面。

3.1 高校与用人单位联系单一

高等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十分简单,缺乏分化和必要与规范的中介机构。现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分化,需要一些中介因素需要联系,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和用人单位非常简单,一对一,而且靠计划调整。在市场经济调节下,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中,这种关系越来越复杂。所以,这样一种大学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简单性,缺乏分化的问题,是当前就业体制中的问题,现在开始注意到,但是要加强建设。

3.2 大学生就业市场本身缺乏分化

我们看不到一些比较专业的或者专业化比较强的就业市场。信息化和全程化好做,还有专业化和全员化,专业化是非常重要,你说信息多不多,很多的,但是为什么会感到信息不足,因为他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信息不多。我们的体制指导工作做的细不细,细,但是他们需要的是专业化的指导,不是泛泛的指导。所以,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化,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体制的问题。?

3.3 放大效应

大学生期望比较高的一些传统体制内和相当一部分工作岗位,仍然不受劳动力市场信号的引导,客观上放大了大学生失业的信号。

3.4 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凸显

自致因素与先赋因素共存,靠背景、走后门、拉关系等等依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4 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几点建议

4.1 完善和落实就业政策,畅通正规就业渠道

就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问题,政府应该积极优化就业和创业环境,完善和落实就业政策,畅通正规就业渠道。在财政、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方面落实鼓励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大力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坚决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的各种限制,进一步打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鼓励企业和基层用人单位实行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许多单位急需专业型人才,中国高校目前的培养机制无法适应这一现实需要,而且,至今也没能走出攀比豪华的浮躁心态,真正把重点放在对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上。如果高校不走出歧途,大学生结构性过剩因素就可能继续伴随着就业问题[2]。

4.2 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针对大学生的自身问题。团中央、教育部已经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服务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有利于动员社会资源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大学生在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造就高素质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3]。

4.3 为大学生创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的条件

高校还应该努力为大学生创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的条件,使大学生不仅仅能学到理论知识,更能在实际操作中能增长知识。因此,应该着力将工作在以下方面开展。

(1)如何将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观念与运作机制导入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奠定此项工作的学科基础。

(2)如何在素质教育工程中突出重点,把握特色,把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融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提升此项工程的定位。

(3)如何规范第二课堂的运作,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最终起到全面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同时,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自主性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实际情况,以学生的自主定位和设计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称个性化原则。

开放性原则:鼓励学生不受专业、年级的局限,以存放整合学习资源为目标,进行开放式设计,提倡文化融合和价值共享。多样性原则: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风格迥异的设计和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普遍性原则: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素质拓展计划。引导性原则:素质拓展与认定工作旨在引导大学生自我成才和校园范围育人氛围的形成,不作优劣评判。

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才有更多更好的自我发展空间,同时,也要鼓励大学生走到社会去进行锻炼,尽量到自己所属的行业多做了解,明白行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以便自己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尽快适应社会适应行业的发展,提高自己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在教育中,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方式进行合理化的调整,使其更加接近于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对大学生的所学有所有益的引导,使其拥有更强的技能,更能切合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赵文学 , 邵彩琴 . 甘肃经济日报.2006-12-06

[2] 劳动保障部部长田成平答中外记者问.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N], 2007-03-13

[3] 中青联发[2002]14号.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N]

[4]柯晓蕾.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指[EB/OL]http://www.studa.net/gao-deng/081212/14530482.html

[5]余国宇.浅论高校就业工作应有的理念与意识.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27卷第1期.2007(2)

猜你喜欢

就业压力素质拓展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析在校园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安全问题
关于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调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民族预科生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当代考研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