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生陷入“召回门”

2013-05-14陈纪英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24期
关键词:食药新闻周刊总局

陈纪英

6月13日,端午节三天假日后的第一天,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附近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来了几个形色匆匆的人,他们是强生公司的质量管控部门的工作人员。

此前有媒体报道,强生最近几年50余次的产品召回中,有选择地回避了中国市场。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食药总局)约谈了强生公司,要求后者作出说明。

食药总局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这次约谈中,强生方面提供了一份报告,该报告说,2009年以来强生所属在华公司,共在中国大陆召回产品33次。

“不能说全球召回、中国例外。整体而言,强生在美国本土召回的次数要多于其他国家,美国是例外。”6月24日,一位要求匿名的强生中国内部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解释说,强生在美国召回次数多有一些客观原因,但是强生在全球都采取了统一的质量标准。

RDPAC(研制开发制药企业协会)沟通部总监左玉增表示,药品召回确实说明药品存在安全隐患。无论如何,频繁的召回事件,意味着强生公司的内控存在漏洞。

另一方面,药品召回制度也是药品安全的最后一重防火墙。在美国,药品严重的不良反应有可能面临巨额的民事赔偿的诉讼。相形之下,药品不良反应在中国需要承担的民事赔偿数额以及罚金,则远远小于美国。

召回阴影

建立于1886年的强生公司,在财富杂志2012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以约650亿美元的营收,排名第138位。但是,这家公司最近被“召回门”的阴影遮蔽了。

最新的召回发生在6月5日,此次被召回的包括2011年以来在欧洲、亚洲和拉美分销的全部179个批次的“Cilest”牌口服避孕药。总数超过3220万盒,因为该药物存在避孕失败的风险。

而在今年的前5个月内,强生已经召回了包括162万瓶“泰诺止痛糖浆”和“儿童泰诺悬浊液”在内的药品。除了药品,今年3月,强生还召回了部分医疗器械。

而不管是避孕药、还是血糖检测仪的召回,均不涉及中国市场。这引发了广泛的质疑。不过,强生中国医疗器械媒体事务负责人蒋柯、以及强生中国消费品及个人护理产品的媒体事务负责人王勋彪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强生公司坚持在全球实施一致的公开、透明的产品召回制度。”

王勋彪解释说,之所以不涉及中国市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该产品在召回时从未在中国注册或上市;虽有同类产品在中国注册上市,但国内上市产品的生产厂与召回产品的生产厂完全不同;虽然该产品在中国进行销售,但所召回批次的产品未在中国销售。

最新召回的“Cilest”牌口服避孕药,同样不涉及中国市场。《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随后在食药总局网站上进行了查询,并没有任何关于该药品的注册信息。

内控失措

但是疑问在于,为什么最近几年,强生似乎一直在频繁地召回产品?并且,在美国召回次数相对较多,而中国和其他国家召回次数要少得多?

对此,要求匿名的强生内部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近几年召回的问题产品中,大概三分之一来源于强生美国本土的麦克尼尔消费保健公司。

根据《商业周刊》2011年的报道,麦克尼尔公司存在生产状况不佳、管理松弛等问题,该公司生产的很多常用药物遭遇了被召回的命运。它曾因为整顿生产质量,而不得不关闭了位于宾州的生产工厂。根据美国相关部门2011年3月的裁定,该工厂和另外两家生产工厂,需要由联邦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直接监管5年。如果FDA对麦克尼尔公司的表现不满意,强生公司将要支付每年1千万美元的罚款。

2011年6月,因药品存在发霉味道,强生召回6.09万瓶超强止偏头痛药锭。这些被召回药品的生产部门就是麦克尼尔公司。

强生CEO William Weldon等也认识到,该公司的产品质量控制失常。他承认,“召回门”事件已经破坏了强生的名声,强生“实在有负众望”。

上述内部人士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另外三分之一的药品召回则多数来自欧洲的工厂,“强生并购了很多公司,但是这些公司的质量标准可能并没有达到强生的要求,所以被召回了”。

他所言非虚,强生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强生官网的介绍说,强生公司在全球60个多国家拥有超过275家子公司,是世界最大、产品最多样的医疗设备公司、世界第六大生物技术公司 、世界第六大保健消费品公司、世界第八大制药公司。旗下涵盖医疗器械、药品、个人护理品等庞杂的产品线,这对企业的内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了保持增长,强生一直热衷于并购。但是,那些新并购进来的厂家,如果其产品质量低于强生的标准,可能面临被召回的厄运。

美国本土召回次数更多的第三个原因则是,美国市场更大,上线的产品最多, “所以召回次数多就不奇怪了”。蒋柯说。

2012年6月,美国强生公司由于在美国对精神病治疗药物Risperdal和其他几款药物,进行超适应症的非法营销,不得不支付22亿美元,用以了结美国政府对其非法营销进行的调查。

所谓“超适应症”推广,是指出于商业目的,制药公司有意诱导超出药品说明书适应症范围的用药行为,由于超出的治疗适应症没有经过大范围临床试验验证,存在高度用药风险而被世界各国的法律明文禁止。

针对内控不力导致的种种问题,上述内部人士说,强生已经意识到了类似麦克尼尔公司之类的管理漏洞。强生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内部审核机制和执行团队,对强生全球的生产企业进行独立审核。一般来说,每个审计周期为两到三年。一旦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公司会投入专门的资源来进行改进,内部审核团队也会进行定期追踪和检查。

不过,在业绩增长的诱惑面前,要真正慢下脚步、堵住管理漏洞也许并不容易。而频繁的召回,也显示其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

6月13日,在约谈了强生公司之后,食药总局在其官网公开发文说,强生公司药品及健康相关产品频繁发生因质量原因的召回事件,说明强生公司的质量管理系统可能存在缺陷。

对此,参与约谈的食药总局人士态度强硬地提醒强生,“须本着对公众健康负责的态度,认真查找问题原因,改进质量管理,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上市产品质量。”

召回制度待完善

事实上,药品几乎都有一定的毒性,出现不良反应时是否应该召回,应该区别对待。

左玉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常来说,药品出现不良反应后,企业应该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选择加黑框警示风险、或者限制人群使用。而如果该药品风险大于收益,则需要召回。

召回也要区分不同的情形。如果是药品配方或者医疗器械有问题或者产品本身存在缺陷,那么所有产品都要召回。而如果是某个生产环节或者运输环节出现了非系统性的质量问题,那么只需召回该批次的产品。

“跨国药企由于在全球生产全球销售,所以召回可能仅仅限于某些地区。”左玉增说。

此外,整体而言,跨国药企药品的召回次数相对较多。从强生的历次召回来看,大部分都属于企业主动召回,而其中一小部分属于政府强制召回。

“由于药品品类繁多,所以监管部门不可能第一时间全面掌握所有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企业的主动性、质量管理体系和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变得相对重要了。”对此,左玉增认为,药品召回是药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而跨国公司通常会更愿意主动召回药品。原因是召回尽管导致短期的利益受损,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药品不良反应民事赔偿额度高昂,政府处罚力度也很大。

比如,制药巨头辉瑞曾夸大药物适用范围,尽管这些药物最终被召回,但是辉瑞不得不向美国司法部支付高达23亿美元的罚款。而2012年,强生在美罚款金额也高达22亿美元。

“召回得越晚可能意味着,未来付出的代价更大。”左玉增说。

数据对比很能说明问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药品召回的上游环节。在美国,60%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由企业主动上报的,而中国则相反。2012年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药企的报告比例只有区区24.4%。而如果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未能及时上报,那么此后的药品召回环节必然缺位 。

导致上述现象的政策背景,则是中国的药品召回制度建立较晚。直到2007年12月底,中国才出台了《药品召回管理办法》。而药品召回制度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被引入了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在《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刚刚颁布的时候,食药总局的相关人士曾公开表示,任何企业的产品都难以完全避免质量缺陷。能够主动召回的,较之被监管部门发现处以重罚的,前者更能正确处理企业利益和患者利益之间的关系。

而机制缺失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决策层的关注。6月底,食药总局法制司司长徐景和表示,食药总局已经邀请了专家参与修订《药品管理法》,目的之一就是堵住瞒报、漏报、迟报药品不良反应的漏洞,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体制。

猜你喜欢

食药新闻周刊总局
编者按
四平市公安局食药支队集中销毁一批假冒伪劣物品
广西组织食药环案件业务培训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重拳打击“傍名牌”
安监总局:前四月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致7385人死亡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