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给印尼石油工人当老板——访河南录井公司印尼项目部经理赵天资

2013-04-26袁伟通讯员江杰

中国石油企业 2013年9期
关键词:天资录井甲方

□ 文/本刊记者 袁伟 通讯员 江杰

赵天资(左)与印尼员工在一起。

国际化经营与国内不同,要面临文化差异、法律障碍、宗教习俗、生活禁忌、社会环境、语言习惯等诸多挑战。比如,有些国家法律规定,国际公司在该国经营中,每雇用一名外国公司员工,就要有至少8名本国员工,有的国家规定是至少10名,否则就会受到当地劳工部门的重罚。有的国家规定,雇员罢工期间,雇主要照常发放薪资。再比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员工每天都有固定的朝拜和颂经时间,到了那个时间,他们就会停下手中的活,辅好小地毯,静静地坐下来,十分虔诚地面向他们心中那个方向默默念颂经文。那么,作为中方油气项目或者工程技术服务项目,如何适应所在国经营环境、如何管理所在国员工就成了一个巨大挑战。

同时,由于业务拓展、市场变化等原因,有时候,需要中方经理人员孤军奋战。对于国内习惯了大兵团作战的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员工来说,将面临这样一个局面:少数几名中方经理人,领导一大群所在国员工。在管好所在国员工,保证项目良性运作的同时,又不违犯所在国的法律和禁忌,是国际化经营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石化河南录井公司印尼项目部经理赵天资,让我们听听这些海外将士在异国他乡艰苦奋斗的经历,也了解一下他是怎么当外国人的老板的。

《中国石油企业》记者:赵经理,请你介绍一下河南录井公司印尼业务的基本情况?

赵天资:河南录井公司2008年去印尼,当年只打了一口井,属于小打小闹。2011年获得突破,争取到可观的工作量。目前,河南录井公司印尼项目部有三个录井小队进入印尼石油勘探市场,年收入达到500万(美元)左右,今年合同签得较满。现在,我们正与有关方面商讨着再进一支队伍。

《中国石油企业》记者:当初你是怎么去印尼,又是怎么留在印尼的?又是如何成为老板的?

赵天资:说起来,咱是被迫当的老板。2008年,河南录井中标印尼一家名叫Tiarabumi的石油公司,在苏门答腊的Sampoerna-1井作业,工程做得很漂亮。我们和甲方说好了继续合作下去。可是,恰在这时,甲方资金出现了问题,合作的事停了下来。往下干,找不到活;把设备搬回国内吧,费用也承受不了。于是,我决定一个人留下,边找活儿,边看守设备。

2009年,金融危机,我在印尼跑了一年,没有任何收获。2010年,我接着跑,引起几家石油公司的兴趣,差一点儿就达成了协议,但由于种种原因,功亏一篑。

你想想,我一个30多岁的中国男人,在异国的土地上,背着笔记本电脑,奔走于印尼大大小小的石油公司。遇上石油公司的人,只要能拉上话,我就打开电脑,推介河南录井的优势和服务能力。只要有发标,我都精心准备,考察论证项目,有选择地做市场推介。回想起那两年确实很累很累,累得都不知道什么叫累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河南录井HN049队中标中国海油两口井大包项目(合同工期5个月);HN054队中标印尼国家石油公司苏门答腊岛3年合同录井项目;HN051队中标印尼国家石油公司加里曼丹2年合同录井项目。

三支队伍,同时上马,不说倒班,至少需要21个人。当时,河南录井在国内市场做得风生水起,那一年扩大了16支队伍,也在为人员发愁。国内的合同已经签下,又不能失信于国内甲方。河南录井只能给我派过来3 个人,也就是一个人一个队。这连半支录井队都不够。

怎么办?队伍说上就要上了,耽误工期,国际赔偿那还了得。一夜之间,我嘴上起了大泡。我当时心一横:既然到了国外,就按国外公司的道道走,人家都敢员工本土化,咱为什么不敢?于是就把这一想法向国内的公司领导进行了汇报。

《中国石油企业》记者:三个录井队全部招印尼员工,那你们河南录井的领导能答应吗?

赵天资:公司领导半是担忧,半是期望。但他们也没有办法,眼瞅着合同签了,他们又派不出人来,无奈之下,也只能这样了。

于是习惯于做乙方的我,带着蔡锐、王保恒、李松三个人,在印尼招聘当地员工,当起了老板。

俗话说“树起招兵旗,便有吃粮人”。哪里都这样,一般员工很容易找。通过当地的人力资源公司,录井小队的捞砂工,一找一大把。但是,甲方要求每个队必须有2名仪器师,2名地质师等一共6名技术人员。这些人在当地就属于特殊人材,非常奇缺,人力资源公司哪里找得到。

我们这些“老板”可急坏了!马上就要开工,队伍还没个影儿。幸亏在印尼呆了两年,我在这个圈里还结识了几个当地的朋友。于是朋友托朋友,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打,在打到第87个电话的时候,来了第一个雇员Syafiul。熟了之后,大家都叫他“傻福”。这个38岁、高高大大的印尼东加里曼丹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傻福”。他来后不久,人员陆续到齐了。于是,按照1+6(印尼法律规定的用工比例是1比6)的配置,一个中国老板,六个印尼雇员,组成了三个整装录井队。

《中国石油企业》记者:三个整装录井队,蔡锐、王保恒、李松每人带一个队,你就成了真正的大老板了,那当上老板后感觉怎么样?

赵天资:别提了,这个老板真的不好当。国外的员工怎么管,队伍怎么带,没经验。同时,人手又这样缺,招他们过来本来就不易,不能因为人家不听话一开(除)了事。印尼人,哪儿哪儿都跟中国石化的员工不一样,短时间把这些印尼人变成中国河南录井人,把三个录井队所承揽的工程做到河南录井的水平,难度真不小。

首先是技术问题。新招聘的当地仪器工程师,以前没有操作过中国产的仪器,需要熟悉仪器软件的操作技术。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里,蔡锐、王保恒、李松就吃住在仪器房内,手把手地教这些洋徒弟,困了就在仪器房的长椅上眯一会儿。洋徒弟有问题要问,他们立马睁开眼耐心教。

学会了仪器操作,仅仅可以顶班上岗。那一套ISO9002质量体系,HSE环保体系,在中国人和印尼人之间,教和学都十分困难。幸好,大家都会一点儿英语,借助于手势比划,总算能明白个大概。

但双方的观念存在着重大的差异。2013年4月16日,录井队长蔡锐带领当地雇员到达SLL-32井场。设备经过安装调试,通过了甲方监督验收。无意间,蔡瑞发现密度传感器信号稳定性差,立即要求整改。印尼雇员巴卡迪(Bakarti)说,甲方监督已经确认合格,如果设备出现问题造成差错应由甲方负责。蔡瑞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河南录井的质量理念:服务优于责任,我们要用最好的质量服务甲方;我们只有用最大的努力,做出最好的质量,才能赢得甲方人信任。道理很简单,印尼人沿用国际规则,强调责任的划分,而河南录井人强调甲方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

中方员工与当地员工在一起。

我们知道,无论文化差异多么大,河南录井必须坚持自己的理念、工程质量标准、工作方式。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一个队伍要想同心同德,形成合力,还必须有一种文化和价值观认同。因此,我们向印尼员工宣传河南录井的理念—严细全准,服务奉献,号召他们像河南录井人一样,严格要求,细致工作,通过服务甲方奉献社会。

慢慢地,河南录井的理念得到大家的认同。有个叫维思(Wisnu)的印尼苏门达腊人,竟然能详细讲解这个理念,义务对新招员工进行“入厂教育”。

《中国石油企业》记者:就没有发生过矛盾和冲突吗?

赵天资:发生过,不发生冲突是不可能的。多数印尼人信奉伊斯兰,2011年4月3日,因为信仰,他们与我们发生了矛盾。

那一天,他们正在SLL-10A井施工,即将钻达目的层。天一亮,录井队长王保恒就去落实地层。到录井仪器房一看,一个印尼员工也没有。王保恒找到仪器房后面,发现三个印尼员工正跪在地上,闭着眼睛,面朝麦加方向祷告。担心漏掉目的层的资料,王保恒很生气。但是,他还是语气缓和地说:“这是在上班啊,漏掉资料,甲方不要我们的命?”三个印尼员工也很生气,站起来说:“不让祷告,我们立刻回家。”他们认为,可以不要生命,不可以不朝拜真主。我听说情况后,立即从百里之外赶来。大家平心静气地协商,并达成了协议:采取轮流祷告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在祷告时间,三个雇员中的一个去祷告,两个值班,一个祷告完,另一个再去。这样,既保证及时录取录井资料,又照顾了当地雇员的信仰。

《中石油企业》记者:你感觉当印尼石油工人的老板,跟在国内当老板还有什么不同?

赵天资:要说当老板,不求多么风光,至少不必干粗活儿吧。可是,在河南录井干粗活儿的,偏偏就是我们这些老板。

2012年10月份,HN054队印尼苏门答腊岛占碑省KSS-1X井施工。突然有一天,接到现场技术员的电话,说是采集机采集不到信号了。

采集机是综合录井仪各项参数的采集和处理中心,修理不好,综合录井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检查测试的结果是,采集机的CAN卡坏了,电阻不正常。队上有一块备用的电路板,由于印尼高温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长时间没有使用,已经腐蚀了。这事儿,外国雇员不管,只有由我来处理。同时也是因为印尼有劳动法保护,加班加点的事都是由老板干。

联系到录井HN051队有一块好的备用采集电路板,我立即动身赶往加里曼丹岛的HN051队取配件。一天时间,我穿梭于三个岛屿之间,坐飞机、转汽车,行程4450公里,连饭也没顾上吃。当我赶到井场时,衣服上结着一层叠一层的汗渍,浑身都变馊了。第一个强烈的感觉是饿,然后是狼吞虎咽地吃,结果被米饭咽得脖子一伸一伸直打嗝,看着这种情形,大家都笑了:这老板当的,惨点儿。

在井场上,那些头发长,眼睛红,有着黑眼圈的,不用问,就是中国的老板。

《中石油企业》记者:现在项目实施情况怎么样了?你这个老板与印尼员工之间的关系还好吗?

赵天资:现在,工程项目实施中的协调和进展也顺畅多了,我们之间的关系融洽多了,有的甚至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

常言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老板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印尼员工。他们的工作热情越来越高,责任心越来越强,他们与中国老板的友谊越来越深厚。

2013年5月8日,HN049队在印尼国家石油公司的KTT-44X井施工。完井后,钻井拆设备速度快,录井队人员不但要拆卸传感器,还要整理完井资料,时间只有一天。交资料是中国人的事。要命的是,甲方要求所有的录井资料全部用印尼文。这对河南录井太难。队长跟印尼雇员一说这事,仪器工程师阿法里斯(Alfarisy)和地质师撒里安多(Satriyanto),二话没说就承担了这个任务。2013年5月9日,在从现场返回雅加达的飞机上,他们还打开笔记本电脑,轮番检查和修改完井报告。他们说这就叫“奉献”。

“傻福”勤学好问,通过几口井的历练,掌握了各类传感器的安装拆卸调试,熟悉了采集软件的操作。NKL-1028井完井后,他热情邀请王保恒去家中做客。考虑到与穆斯林的生活习俗不一样,王保恒委婉地谢绝了。谁知,“傻福”让妻子出面邀请。盛情难却,王保恒去后,受到了热情的款待。饭后,他们竟然让王保恒住在他们家里。那天,王保恒多喝了几杯酒,睡在人家客厅的沙发上,鼾声大作,让那两口子度过了一个不平静的夜晚。

印尼当地雇员维思(Wisnu)是个32岁的帅小伙,从2008年底就到河南录井印尼项目部工作。当地雇员不好找时,他主动联系同学、朋友来救急。新员工到来后,因为他技术好,项目部总是考虑由他师带徒,他总是热情、耐心地教导,从没有提过培训费用的事。

猜你喜欢

天资录井甲方
大牛地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元素录井特征分析
对如何提高录井工程经济效益的思考
房地产工程中甲方管理成效提升策略
施工中的甲方质量控制研究
别让“天资递减律”成为孩子进步的障碍
做生活的甲方很奢侈吗?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录井新技术的应用环节分析
录井:在创新中走向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