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旧市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路径探析——兼论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2013-04-18李天雪胡珊珊

红河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民俗村民族旅游

李天雪,胡珊珊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

所谓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所以也有专家称此类型的资源型城市为“资源衰退型”城市。一般,可使用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的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的城市就可将其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1]。

目前,我们国家共认定了3批,69座矿产资源型城市。虽然,从分布区域来看,我国现有的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多位于中、北部地区,位于民族地区的仅有云南省个旧市、内蒙古阿尔山市、乌海市、石拐区。但是,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矿产资源开采将越来越兴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也会越来越多。为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未雨绸缪。然而,国内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为宏观的理论探讨,微观的实证分析比较少,其中针对民族地区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更是凤毛翎角。对此,本文选择集边疆、山区、民族、资源枯竭型城市于一体的云南省个旧市为个案,探索民族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把民族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接续产业的可行性和具体路径。

一 个旧民族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个旧市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距离省会昆明280公里,与越南老街省老街市相距170公里,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市,它是世界最早的产锡基地,锡的生产曾被写进了英国大不列颠全书。除锡之外,个旧还生产铅、锌、铜等多种有色金属。建市至今,个旧累计生产有色金属360万余吨,为国家贡献财富超过130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投入的10倍,可谓贡献巨大。

然而,和全国其他的资源型城市一样,个旧过去对矿产资源过度依赖,过度开采,使得矿产资源保有量大幅下降,最终导致矿井越挖越深,矿产越采越少。个旧原有矿山17座。其中大中型矿山9座,2003年以来已陆续关闭破产了7座大中型矿山。伴随而来的是,锡矿品味逐步降低,从最初的0.884%已降到如今的0.25%以下。截至2007年底,个旧有色金属保有储量已骤减到50万吨,仅为累计探明储量的5%,其中锡保有储量已不足探明储量的10%。矿产资源的枯竭使个旧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负担重、生态治理和社会稳定压力大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尖锐性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在十七大召开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将个旧纳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名单中。

虽然争取到了国家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个旧市政府并没有一味地“等、靠、要”,他们一方面提出要把个旧市建设成为世界最大最先进的锡精深加工和研发中心、云南省重要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中国最大的霞石综合基地[2],另一方面积极地寻找接续产业,被誉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个旧的发展议程。《个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发展旅游、娱乐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个旧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笔者认为:个旧借助发展旅游产业推动地方经济转型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却忽略了一项潜在的资源——当地的民族文化。事实上,个旧不仅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而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早在矿业发展之前,当地就有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此繁衍[3]。据2010年统计,个旧全市境内有汉、彝、回、壮、苗、傣6个世居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共148860人,占总人口比重的37.29%。这些少数民族所聚居的区域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

2008年,个旧市旅游局曾按照从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个旧市的民族旅游资源进行过摸底调查,具体见下表:

表1 个旧民族旅游资源分类表

可以看出,个旧民族旅游资源的类型还是比较齐全的。不仅如此,个旧四季如春,日照短、温差小、冬暖夏凉,摄氏零下气温极为少见,曾荣获国家建设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卫生城市”的殊荣,城市化水平较高,是滇南交通网路的中心和滇越大通道上的重要枢纽,拥有发展民族旅游的必要条件。

二 个旧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提升路径

目前,个旧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采取的是民俗主题文化村的模式,即把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民俗村)内表达出来[4],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当属合田民俗村。

该民俗村位于个旧市北郊8公里处,年均气温16摄氏度,终年有均涌水量1800立方米的天然泉水。该景区由民营企业个旧市自立矿冶股份有限公司兴办,最初计划是建成一个企业内部的疗养院,但因投资者发现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继而改变初衷,把疗养院建成了一个以展示红河州少数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风景区。景区内有哈尼族蘑菇房、彝家山寨、傣家竹楼、民族团结广场、游泳馆、网球场,设有标准的三星级酒店,别墅式套房,配有民族风味的“老土锅”,此外还有桑拿中心、棋牌室、桌球室、壁球室、舞厅、KTV等设施。合田民俗村还有个奇观——立杆不见影。因为,这里是北回归线的穿越之地,到每年夏至中午12点之时,在阳光照射下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景区每年都要在农历的夏至日举行丰富多彩的“太阳节”活动。

按照常理,合田民俗村这样一个位置优越、集观光、游乐、餐饮于一体的景点应该宾客盈门,然而自从2001年开业以来其游客接待量却一直徘徊不前,具体见下表:

表2 合田民俗村历年接待人数表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在云南这样一个民族旅游资源大省中,游客更加青睐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所谓“原生态民族文化”,是指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或历史等原因,当地民俗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影响,仍然保存着一种较原生的、未经改变的传统民族文化[5]。个旧的民族数量虽多,但受工业发展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流失比较严重,难以在民族旅游资源的“纯度”上与其它地方一较高下,因此,造成合田民俗村现在的境遇也就不难理解了。鉴于此,个旧应该在民族旅游资源的“广度”上多做文章,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

众所周知,个旧是著名的“锡都”,其矿业开采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迄今为止已历经千年,新老工业遗产不计其数。早期的遗址主要有莲花山早期采矿遗址、冲子坡东汉冶炼遗址、老洞坡矿区东汉墓葬遗址等数十处。发掘的青铜器和其它文物5000余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二十余件,如东汉铜俑灯、汉代青铜三羊盒、提梁壶、青铜镜、青铜釜等都是个旧青铜文明的象征。近现代的有驿道遗址(主要有老厂古道、马拉格古道、牛屎坡古道、个建古道、个开古道、个蒙古道、个元古道、斗姆阁古道)、“宝丰隆”遗址、云庙、个碧石铁路、鸡街火车站(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老屯索道、老厂锡矿鸳鸯井等等。此外,个旧还有丰富的矿业非物质遗产,如曲调悲凉,反映矿工生活的“走厂调”,矿区特有的方言俗语,如称办矿厂为“办尖子”,矿工称为“砂丁” 称“石”为“块”,忌音同“失”;称“好”为“彻”,忌音同“耗”等等[6]。上述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个旧这个众多民族文化交汇的土壤中形成的。如果说“锡文化”作为一种工业文化构成个旧文化的脊柱,那么民族文化和与之衍生的其他文化便与“锡文化”共同构成了个旧文化的完整骨架。因此,个旧在进行民族旅游开发的一系列过程中应该把锡文化与民族文化加以整合,提升个旧的旅游竞争力。

也许有人会说,个旧丰富的工业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完全能够独当一面,国内外类似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但是,一方面由于个旧的工业遗址位于不同的方向,且分布较散,需要合适的线索将它们串在一起展示给公众;另一方面,单纯的工业遗产旅游如果不和其他娱乐性、体验性、教育性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据此,笔者特地设计了南、北两条旅游线路,力图将个旧的“锡文化”与民族文化串联在一起:

(一)北线

图1 北线旅游线路

鸡街镇境内保存有中国历史上里程最长、运营时间最长、轨距最窄的唯一一条民营铁路,即个碧石铁路。我们可以鸡街火车站为核心,仿照旧式机车外形,设计制造环保型内燃机车头和观光车厢,开通观光游览专列,并在专列上设立小型博物馆,介绍个旧矿业发展的历史。游客在感悟完个旧厚重的历史以后,可以接着到沙甸区,参观宏伟壮观的大清真寺,品尝回味小吃,感受正宗浓郁的回族风情。

(二)南线

图2 南线旅游线路

老厂镇位于个旧的东南方向,距城区23公里,因个旧矿产首先在此开发而得名,所以这里的工业遗迹最为集中,其中以东西竖井和老屯索道最具代表性。不仅如此,老厂镇还是个旧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苗族的“踩花山”、“芦笙舞”、彝族的烟盒舞、三步弦等皆是代表。

这样一来,游客既能领略民族风情,完成自然观光、人文之旅,又能同时开拓眼界,进行工业参观、体验之游,真正实现“一举两得”。总之,个旧的民族旅游开发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一定要另辟蹊径,两条腿走路,要用自己独特的“锡文化”品牌,打造新的旅游路线,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 资源枯竭型城市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注意事项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不可避免,所以,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此类城市接续产业的培育和选择。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满足了这类城市经济转型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移就业、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要求。具体而言,位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将当地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和工业遗产进行整合,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当地经济结构转型、优化产业结构的助力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有下列事项需要注意:

第一、目前,公众对工业遗产旅游的认知度普遍不高,民族地区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加大城市宣传力度,改变民众对工业城市“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差”的刻板印象,为自身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扫清障碍。

第二、民族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不同程度上均存在着政府“恋税”、企业“恋矿”的现象,认为“无工不富”。因此,地方政府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改变以往“工矿老城没有发展旅游潜力”的思维定式,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在政策上予以旅游业倾斜。

第三、工业遗产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但由于长期受到“矿业文化”的影响,民族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民众的服务意识普遍不强,无法满足民族旅游开发的需要,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着力提高民众的相关素养,为当地民族旅游开发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1]徐君.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0.

[2]云南省个旧市人民政府.个旧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案[R].2008:2.

[3]施义.锡都今古纵横探[M].昆明:云南省金属学会个旧分会,1983:30.

[4]马翀炜,孙美璆,李德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以云南省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9(1):23-25.

[5]罗永常.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理念、目标与对策—以黔东南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7(5):72-75.

[6]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R].1958:41.

猜你喜欢

民俗村民族旅游
我们的民族
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发展民俗村既要有里也要有面
多元民族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