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温灸督脉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分析*

2013-04-18张秀红

天津药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温灸痉挛性督脉

张秀红,白 梅

(天津市第二医院,天津 300141)

中风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中风又称 “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病的范畴,是因气血逆乱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临床上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舌强语蹇等为主要表现[1]。其致残率很高,约有3/4存活的中风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2]。中风偏瘫临床较为常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其中痉挛性偏瘫是中风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肢体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病机是肝肾阴虚、筋脉失养和阴阳失调,常表现为患侧肢体关节屈曲、僵硬、强直甚至畸形。因此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温灸督脉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4月在本院中医科就诊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平均 (51.5±10.7)岁,病程平均 (7.8±6.7)月;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平均 (50.9±11.2)岁,病程平均 (7.3±5.9)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选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①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②病情稳定,神志清醒的中风恢复期患者;③肌力在Ⅱ级以上,肌张力Ashworh评定方法Ⅰ~Ⅲ级;④近期未服用过肌肉松弛剂和镇静药物;⑤年龄35~75岁。

1.3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②非脑血管意外引起的肌张力障碍者;③已使用过其他抗痉挛治疗或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观测结果者;④并发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糖尿病足、甲状腺和肾上腺疾病者;⑤并发有肝、肾、心血管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4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针刺治疗,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内关:捻转提插泻法1 min,人中:雀啄至眼球湿润,三阴交:提插补法1 min;患侧足三里、阳陵泉、承山、丘墟、臂臑、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艾条温灸督脉。取穴:大椎至腰俞,始终保持被灸的穴位有温热感,以皮肤微有红晕而无烧灼感为度,灸治30 min。疗程均为45 d。

1.5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及其他全身症状,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81%;显效≥56%~80%;有效≥11%~55%;无效<11%或病情加重。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西医研究发现,中风痉挛性偏瘫主要是由脊髓中枢的兴奋性增强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以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其根本病理,以肝肾亏虚、水不涵木为病机关键,最终致营卫失和、痰瘀阻络的病理过程[5]。《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克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认为本病的病机在于烦劳怒张,积损伤阳,阴寒内盛,以致肢体筋脉失其温养而拘急挛缩。针刺治疗偏瘫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多种中医古籍记载了治疗中风偏枯的处方。尽早使用针灸疗法,可改善微循环,有效恢复患者肢体功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素问·骨空论》云:“督脉、任脉和诸阳皆起于头”。督脉为阳脉及全身经脉之海,是十二经脉的纲领和动力。督脉循行不仅直接入脑,而且还联系到心、肾等与脑密切相关的重要脏器,具有统率、促进的功能。在病理上,督脉主神经运动疾病,临床上凡病变在脑者多可从督脉论治。温灸督脉具有舒筋缓急的作用,可明显抑制偏瘫患者痉挛状态,促进痉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现代研究表明,在项背部督脉与皮质脊髓束的走行以及控制躯体运动的功能一致,所以督脉在项背部的实质即为皮质脊髓束。温灸通过艾叶的药效和热效作用于患处,降低局部神经的兴奋性,加强局部血液循环,对痉挛状态有确切的疗效。针刺联合温灸督脉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传统医学应用于临床,简便易行,无毒副作用,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温灸督脉可以调和气血,缓解中风后肢体的痉挛状态。

1 陈佑邦.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24

2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6):379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5 陈党红,梁蕴瑜,蔡业峰.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病理机制探讨[J].陕西中医,2009,30(6):701

猜你喜欢

温灸痉挛性督脉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隔姜灸治疗冻疮效果好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马氏温灸传承基地落户朝阳传统中医将更多回归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从“阴中求阳”论治“督脉生病”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温灸加推拿法治疗腰椎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