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2013-04-15马海燕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2期

马海燕

【摘 要】群体是由孤立个人聚集而成,但其又不只是孤立个体的叠加。群体行为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是孤立个体所不可能达到的,这不仅是数量优势所造成的。群体心理也与个体心理存在着区别,在群体中人们的情绪既容易传染,也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群体行为受着群体情绪的影响。

【关键词】群体行为;情绪传染;情绪一致性

从远古时期开始,群居的生活方式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和繁衍。由于人类自身体格限制,人类需要协作狩猎,才能捕获那些在速度、力量都强于自身的其他动物,也需要在群居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保护自身种群。人类祖先所无法预料的是,在几十亿年之后,人类已经在这个星球上具有了绝对优势。而此时,对他们生存繁衍起到帮助作用的群居生活,在现代也为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代民主社会与传统专制统治不同,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人们关注社会热点,影响政府决策,他们虽然无组织,但是却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同的心理行为,也具备了影响政治形势的能力。这就是早期对群体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

从SARS事件到后来的08年雪灾与5·12汶川地震,从三聚氰胺事件到禽流感,从2001年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之后,引起的群众恐慌,到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对全球民众心理的影响,不管是否受到此类事件的直接影响,人们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即引发了群体行为。社会群体行为的影响力已经凸显,如果政府对其控制力度不够,整个社会都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也会受到冲击。所以,对社会群体行为的研究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

在这个群体的时代,现代的科学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在科学领域,最早关注群体行为的是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学者。

群体行为,也被称为羊群行为、集群行为等,它的概念中也包括大众行为、社会活动、人群行为[3]。

作为孤立的个人,他的行为受着自身理性的约束。而当无数孤立的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相同的兴趣,一样的心理期望而聚集在一起,作为一个群体出现时,却表现出了有限理性,会随着群体做一些本不会做的事情。对于群体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 -1931)是最早研究群体行为的学者。他的群体心理研究著作《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已经被奉为群体行为研究领域中的经典。勒庞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取向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1]只有在形成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之后,才能将聚集在一起的人群,称为群体。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之后的学者对群体行为的定义也越来越完善。群体行为不再仅仅局限于空间上聚集在一起的人,只要有着相同的关注点,相同的目的,能相互影响,都能形成社会群体。

在形成群体之后,群体的行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也是从众心理[2]所引起的。群体中的个人跟随着大多数人的行为,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群体行为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借用了大量社会学中对群体行为的研究成果,从投资收益的角度分析群体行为对理性个体决策的影响。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与羊群行为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投资者与羊群中的动物一样,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私有信息,而盲目跟从市场中的大多数人的做法。羊群行为只表现在某个阶段,大量的投资者对同一资产产生投资偏好,选择相同的投资方案。从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的文章《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基于群体心理的股市“选美竞争”现象和基于投资者“动物精神”而产生的“乐队效应”[2]开始,就有不少金融界学者对群体行为产生兴趣,取得了无数研究成果。

Loomes、Sugden和Bell首先提出后悔理论,用以说明预期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之后,失望理论和主观预期愉悦理论的提出更加支持了情绪对人行为的影响。

群体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群体既不狂热,也不具有犯罪倾向。而群体行为通常会引发一些破坏性较大的问题,是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群体的行为并不是个人行为的简单叠加。在聚集成为一个群体之后,群体的责任分散、匿名性,使得个人,能用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行为的意念消失,做出孤立的个人不会去做的事。群体在智力上也是低于个人,群体中的个人,类似于原始人。在这些原因的作用下,使得群体非常容易受到暗示。在最初的情绪信息,通过相互传染,很快就会传遍所有人的脑海,最终趋向一致。能够充分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理智消失,从众性以及无意识的人格得势,思想与感情会因暗示与相互作用而趋同。当理智消失,情绪这个心理因素就控制了群体行为。

群体会表现出极为简单和夸张的感情,而这些感情又同时受到暗示和传染过程的渲染,得到增强,从而群体行为带有了情绪,激发与群体情绪一致的行为。研究表明,正性情绪会导致群体的正向行为,负性情绪会致使群体做成负面行为。所以,对情绪的控制是控制群体行为的有效手段。

研究表明,大多数群体都会表现出以下情绪[2]:

1)冲动、易变和急躁

大脑并不支配群体的行为,主要对其施加影响的是脊柱神经,这也是人类在漫长的原始狩猎时代所遗传下来的本能。这一点是独立的个人与在群体中的个人所表现行为的差别,在受到外部刺激后,脊柱神经会给予个人控制,而独立的个人在此情况下,大脑会向他表明,冲动不可取,支配孤立个人的行为的是大脑。所以,群体缺乏主宰自己行为的能力。

2)易受暗示和轻信

在群体中,有第一个人对某事件有了曲解,就成了传染性暗示的起点。当我们回想自己面对某件事物时,自身脑海中浮想的各种思维,以及自己妄加的一些情景,我们就能对产生“曲解”事件这样的结果有所理解。独立的个人在大脑的支配下,会用理性来分析事情的真相,而群体的无意识,使得群体极度易受暗示和轻信。

3)夸张和单纯

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一直保留下来一种英雄情结,这是在原始狩猎时代所必须的。只有勇猛人才能获得食物、生存和繁衍。个人处于群体中,产生一种集体感觉,群体就代表了个人,能够借众之口,表己之言,因为罪不责众和责任分散,个人往往会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英雄情结。通常,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夸张而简单的,因为群体中的个人,类似于原始人,他们不能做出细致区分,他把事情视为一个整体,看不到他们中间过渡状态。

4)偏执、专横和保守;

由于群体的无意识性,人类本能情绪会在群体行为中暴露无遗,偏执、专横即是属于这种情绪。个人会接受矛盾,加以讨论,而群体则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人类对一切未知事物都存在一种恐惧心理,所以保守的维持现有生存状态也是群体的情绪特征。哥白尼发表“日心说”之后,教皇以及维护教皇统治的那群人,就表现出了群体偏执、专横以及保守。

5)群体的道德

群体行为所表现出来道德与群体接受的刺激有关,群体所受外部刺激是正性的,能引导群体正性情绪,使群体行为表现出道德的一面。受到负性刺激之后,群体会有不道德行为。

情绪状态对人的注意倾向有着一定影响,当人的情绪属于积极正向情绪时,人更倾向于接收正向信息,摒弃负向信息。除此,情绪还会影响人的记忆倾向。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体验会对其记忆和回忆产生影响。这就是情绪一致性效应[4]。

所以正确引导群体情绪能够避免群体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群体中个人目标、兴趣和心理预期与群体目标、兴趣、心理预期有着一致性,这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在神经心理学领域学者通过研究证明,正性情感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是由于多巴胺释放入前角回,使正性情感与认知灵活性和创造性之间建立起了联系,这样注意转移能力使个体能以不同方式来看待事物,因此更具灵活性。如此,在正性情绪作用下,人们能更多方面的看待事物,少受冲动等情绪影响,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

情绪不仅对个体的行为有影响,在群体中,情绪是通过暗示与传染来影响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所带来的破坏性是可通过对群体施以正性情绪的影响来缓解的。情绪给群体行为的影响还有待于研究者开发。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M].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2010.

[2]孙多勇. 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下个体与群体行为决策研究[D].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2005.

[3]安靖宜. 公共突发事件下的集体行为研究[D]. 黑龙江大学, 2010.

[4]张兆端. 群体行为和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机制——勒庞《乌合之众》和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读介[J],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