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背景下当代青年农民价值观嬗变原因的思考

2013-04-13范秀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界定价值观农民

范秀娟

(中山大学 新华学院,广州510520)

一、基本概念

1.青年农民

对于青年这一群体的界定,笔者以为首要的标准是年龄,但目前关于青年的年龄,世界各国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在我国主要的参考指标有以下几个:一是国家统计局的界定:15 ~34 岁为青年人口(人口普查);二是共青团的相关界定:14 ~28 岁为青年人口(《团章》);三是青联的相关界定:18 ~40 岁为青年人口(《青联章程》);四是港、澳、台地区的界定:10 ~24 岁为青年人口(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澳门人口暨普查司、台湾青年辅导委员会)。在学术界各个学科为了研究的方便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青年进行了年龄的界定,但是都没有超出本学科的范畴,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

“青年学是运用多学科知识对青年作整体研究的科学,因此青年学对青年的年龄界限,是综合其各个侧面从整体性上界定为14 周岁至30 周岁(30 周岁为青年和中年的临界点,30 周岁以前还是青年,到达30 周岁即进入中年)。并从生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了将青年的年龄下限界定为14周岁,上限界定为30 周岁的原因。”[1]本文也将采用青年学这一学科对青年年龄的界定,即14 ~30 周岁。

本文以青年农民的价值观为研究对象,相比农民这个大群体而言,青年农民除了具备农民这个大群体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这个群体自身的一些特点。若要将青年农民从农民群体中区分出来,最简单的参照指标莫过于年龄。根据上文对青年的界定,我们可以将青年农民界定为广义概念上的农民群体中年龄在14 ~30 周岁的农民。

2.青年农民价值观

笔者以为,农民价值观是指农民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进行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反映的是农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本文研究的对象青年农民的价值观则是指年龄在14 ~30 周岁,户口登记在农村并为农业户口的农村人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进行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青年农民价值观的特点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随着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和转移,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激烈而尖锐的冲突和嬗变,本文所研究的青年农民价值观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伴随着城镇化的深入,青年农民的价值观念较之中国传统的农民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陈章龙教授曾对我国转型时期的价值观的特点进行过概括,认为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多元性、过渡性、无主导性和泛功利性[2],笔者认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这几个特点依旧适用于当代青年农民价值观,并且社会转型的青年农民价值观与中国传统农民价值观相比较,在主体性方面转型期的青年农民更为明显。

1.多元化

李德顺在《价值学大词典》一书中曾这样描述:“一般来说,一定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往往不是一种,而是多种。从共识的角度来说,既有本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又有其他国家传入的价值观。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但仍有一定影响的价值观;二是代表了新社会萌芽但发育不成熟的为少数先进分子所信奉的价值观;三是现存社会统治阶级倡导的并为大多数人所奉行的价值观。”[3]李德顺所描述的三种类型的价值观是一个常态社会中的正常现象,在一个常态社会中其他的价值观都会处在该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的引领之下,而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分层日益细化,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每一个利益主体和社会阶层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必然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多元的价值观也就必然存在。

根据陆学艺的分层理论,“中国农村可以划分为八个不同的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和农村管理者阶层。”[4]而这个分层也适用于青年农民这个群体之中。青年农民群体中所分化的不同的阶层所要求的利益不同,愿望不同:有人的价值取向是权本位,有的是钱本位,有的是欲本位,有的是个人本位……不管是哪个本位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都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农民的价值观是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有传统的农民价值观,也有城镇化所带来的西方的价值观以及市场经济的价值观。

2.主体化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农民经济上依附于地主,政治上身份卑微毫无权利可言。建国以后人民当家做主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主体意识开始得到萌发,但是由于国家推行向城市和重工业倾斜的工业化战略,农民因为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的限制被人为地束缚在土地之上,开始萌发和觉醒的主体意识在人民公社阶段并没有得到强大的发展,相反是得到了压制。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实行分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民的主体个人意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市场经济开始走入广大农村,广大农民开始卷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民逐渐形成了较强的商品意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在这些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农民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唤醒。

青年农民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健全的大环境之中,实施家庭教育的父母的主体性已经得到增强,教育方式和观念发生改变。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普及,青年农民的受教育年限得到保证,文化素质得到提高,而学校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西方的一些民主自由观念开始传入中国,这些观念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对青年农民产生影响。受到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青年农民的主体性相比老一辈的农民要更加明显,对自由和自立的渴望更加强烈。这种自由和独立非常广泛地表现在当代青年农民对于自己职业以及婚姻爱情的选择上,想要有一番自己的事业,以及走一条不同于父辈的道路的意识在青年农民的头脑中非常强烈。

3.功利化

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作者将乡土社会称为礼治社会,这一概括在当时是十分贴切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就是忠义孝廉,尤其是在欠流动性形成的农村熟人社会之中。忠义孝廉就是一个标尺横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严重,不存在经济上的比较,精神层面的衡量则显得尤为突出,重义气,轻利益的价值取向深入人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镇化的深入,经济利益的诱惑无处不在,贫富差距越发显现,城乡之间的对比,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对比以及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对比越发强烈和明显。在这种差距和比较之中,人们开始反思过去传统的价值观,功利价值的土壤日渐生成。功利价值的重要性得到重视之后,耻言利变成勇言利,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活力与动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益,对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是有利的。

但是功利价值的泛化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追求现世的、实在的利益的同时,人们变得急功近利、行为短期化,只追求眼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全然不顾长远的、全局的、整体的利益。”[5]根据贺雪峰等人在皖北一带农村的调查发现,在广大农村青年农民不赡养父母,为了利益兄弟成仇的事例比比皆是,甚至有些村庄不赡养父母已经成为该村的风气,传统价值中的忠义孝廉此时已经完全被颠覆,人们的价值取向被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所取代。

三、社会转型期青年农民价值观嬗变的原因分析

在对当代青年农民价值观的特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发生在当代青年农民身上的价值观的嬗变既有着先进性的地方如进取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的增强,也存在着畸变的地方如信仰的缺失、个人主义意识的增强、孝感文化的丧失等。在这个既有利也有弊的嬗变背后是什么在推动其发展,其发生嬗变的动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究和挖掘有利于发扬价值观嬗变中有利的一面,并且更好地规避不利的一面。笔者认为,转型期青年农民价值观的嬗变除了社会转型这个大背景之外还有着以下几点原因:

1.全球化的大范围扩张

“全球化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目前它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将全球视为一个整体。”(引自百度百科)目前全球化已经从经济层面扩张到文化、科学、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全球化已经渗透到我国的精神领域,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当代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而青年农民是当代社会青年群体的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他们价值观的嬗变受到全球化很大的影响。

2.主导价值观的缺失

社会生活是价值观念存在的依据,社会生活的变化会导致价值观念的变迁。对于价值观念来说,只有能满足社会生活提出的要求才有存在的理由,否则就只能灭亡。即便是曾经的主导价值观,如果他们适应不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满足不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合理性也会在社会生活的发展中逐渐地丧失。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一个转型的背景下社会生活发生了改变,原有的主导价值观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生活根据,相对不能满足当下的社会生活对其提出的要求,只能靠传统的惰性力量维持其存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社会生活的一切是处于转化和变迁之中的,社会生活的方向暂不明确,因此社会新的主导价值观也不可能完全的建立。主导价值观的缺失意味着社会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这样的缺失会导致价值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失范等现象的出现。青年农民价值观的嬗变中出现的价值失范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相互冲突,正好体现了社会主导价值观缺失的后果。

3.大众传媒的影响

在大众传播媒介空前发展,信息传播无处不在的今天,青年农民的生存意识、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心理定位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传播媒体的深刻影响。

在大众传媒存在竞争的情况下,除了正常的事实报道,各种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和抓人眼球,用尽浑身解数,其中不乏为了迎合大众口味采用一些庸俗甚至低俗的内容。同时,媒介本着尊重事实和告知真相的原则对社会百态都进行报道,各种价值观都充斥在媒体之中,在缺乏正确的引导的情况下,靠受众进行自觉的甄别和选择无疑为各种价值观的存在提供了契机。而青年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低下的限制对正确的价值观缺乏正确甄别的能力,为青年农民价值观的嬗变创造了条件。

4.青年农民自身的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青年农民价值观的嬗变过程中,全球化的大范围扩张,农村社会的分层,主导价值观的缺失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都只是其发生嬗变的外因,而导致其发生嬗变的主导因素则是青年农民自身的因素,其需要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才是根本原因。

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农村现代化的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青年农民的需要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及趋势,相比原来较单一、低层次的需要结构来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前,青年农民的需要结构主要可以归纳为学习与成才、就业和择业、自尊和荣誉、生活和健康、理想和成就、恋爱和婚姻、娱乐和审美以及交往和友谊等八大类需要,且不同主体之间、同一主体的不同时期,其需要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6]正是这种需要结构的变化和主体需要的丰富多元,内推着青年农民价值观的嬗变。

青年农民是一群年龄在14 ~30 周岁的农民,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农民具有活力,最容易受到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他们出生及成长的环境——社会转型期,相比老一辈的农民来说又是一个更为开放、更为复杂的环境,新思想、新观念获得无限生存的空间,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青年农民的生活阅历以及知识积累有限,并且受思维方式相对单一的影响,对这个社会无法形成正确统一的认识。这些青年农民自身的因素也是导致青年农民价值观嬗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1]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陈章龙.冲突与构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6-142.

[3]李德顺.价值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陆学艺,张厚义.农民的分化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1990,(1).

[5]王利.中国转型社会主导价值观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6]杨锋.转型期农村青年价值观的分化与整合[M].杭州: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猜你喜欢

界定价值观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