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阿坝州马尔康县查北村为例

2013-04-13查旺斯基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阿坝州劳动力少数民族

查旺斯基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组织人事部,四川 阿坝6230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政府一直关注农民的生活状态,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最为急迫解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三农作为一个概念是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的[1]。

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称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提出通过转变观念并创新发展模式、发展劳务产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等对策来解决三农问题,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均农业资源相对较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中共十六大以后,政府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逐渐由被限制、被管理向政府为其提供服务、保障转变,到目前为止已经呈现出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态势[2]。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民族政策的落实,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相对偏远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这些地区农村的生产运作方式尚且停留在相对原始的耕作方式,生产力水平还十分落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少数民族聚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直是困扰政府和农民的问题。本文以阿坝州马尔康县查北村为例,对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研究。

查北村隶属州府所在地马尔康县马尔康镇,位于马尔康镇大朗足沟内,距县城6 公里,平均海拔2 900 米,辖4 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77 户,共计有村民532 人,耕地面积446亩。据统计,全村村民均中少数民族占98.2%;初中及以上文化人数为84 人,占总人口的15.8%,小学文化164 人,占总人口的30.8%,文盲或识字很少的284 人,占总人口的53.4%。人力资源学中,劳动力资源是全部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劳动年龄的界限,各国无统一标准,在我国通常是以男性16 ~59 岁、女性16 ~54 岁作为劳动适龄人口的计算标准[3]。此作为标准来统计,查北村全村劳动适龄人口总数为297 人,劳动适龄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 亩。

因属于典型的高原高海拔地区,气候较寒冷,长期以来,查北村的农民以种植小麦、马铃薯、胡豆等作物为主,一年一季作物,因气候、劳作方式等因素,除去相关成本后很少有收益。农闲时节,村民则以上山挖药材、外出打零工维持生活。近年来,因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政策,以及城镇建设占耕地面积等原因,查北村农民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更加明显,劳动力的经济价值得不到体现。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十分突出的问题,而民族地区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及其难度显得尤为突出。以马尔康县查北村为例,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供需矛盾相对突出。首先是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供给值远远大于需求值;其次是劳动力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十分突出。例如,马尔康县作为阿坝州的州府所在地,因该县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但是从劳动力的供给方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呈现数量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专业技术技能等特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和艰巨。

第二,剩余劳动力缺乏技能,整体素质偏低,劳动者素质与劳务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劳务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劳务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技术水平的要求明显提高,开始呈现高素质、高技能的需求趋势。而目前,据调查,查北村村民中文盲或识字很少的占总人口的53.4%,而有初中以上学历的不足总人口的15.8%。村民长期从事传统耕作,没有机会接触现代技术。部分村民不能流利地用汉语进行交流,绝大部分村民没有特殊的职业技能。因为缺乏特殊技能,很难在城镇中找到合适的工作,找到高薪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这在阻碍了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同时,也打击了劳动力转移的信心和积极性。

第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的能力有限。经四川省统计局审核认定,阿坝州201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68.48 亿元,与四川省其他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差距甚远。阿坝州以旅游业与水电业为支柱产业,工业企业数量很少。据统计,全州农业人口总数为70.3 万人,占总人口的77.5%(数据来源于《阿坝州统计年鉴》)。近年来,阿坝州以旅游业为主导,全州旅游从业人员达到6 万多人,其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 万余人。但是与农业总人口相比,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不足,其他服务行业的吸纳能力更是有限。以2011年为例,全州农村劳动力49.9 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仅为9.48 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8 亿元,不足20%。当前,查北村村民外出务工者,主要以在农闲时节在马尔康县城的餐饮业、超市打零工为主,到阿坝州以外地区务工的很少,呈现出渠道单一、人数少、不稳定且收入低的特征,更多剩余劳动力沉淀在农村。

第四,民族地区传统的民俗及思维方式影响了村民外出务工。“就业观念落后,竞争意识薄弱,竞争能力欠缺”是当前查北村剩余劳动力总体表现出的问题。查北村总人口的98.2%为少数民族,均为藏族。该村在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保持了十分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这些传统的习惯为村民外出务工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例如语言的障碍、传统的思维方式及融入新环境接受新事物的心理障碍等导致村民一种相对比较普遍的心理,即不愿意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排斥到远的地方务工。据调查,当前,查北村全体村民中,20 岁左右的初中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因为接受新事物相对容易,是外出务工的主要成员。其他年龄稍大和文化水平较低的村民很少外出务工。

基于阻碍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外出务工的以上因素,建议从以下方面解决查北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一)政府继续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提高,依靠原始、传统的农耕技术很难实现农产品的高收益。而阿坝州绝大多数地区属于高海拔的高寒地区,农作物品种少、产量低,农民收益不容乐观,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严重。关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州政府级相关部门已经积极开展了工作。先后制定了《阿坝州城乡劳动力转移输出管理试行办法》、《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切实解决失业返乡农民工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阿府发[2009]2号)、《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贯彻意见》(阿府函[2009]8 号)和《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州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关于促进五类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阿府办函[2009]155 号),以促进阿坝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顺利再就业。

(二)加强教育、提升素质

在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更加突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扩大受教育面积和延长受教育时间,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技能教育,让农民掌握一种或多种特殊的就业技能,才能提升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竞争力。在当前竞争日益激励、就业问题十分突出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现象十分突出的背景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显得十分必要,阿坝州政府近年来通过送技术下村、组织农民工到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初显成效。据统计,目前阿坝州农民工中拥有中级技能证书的有8 842 人,高技技能证书的有632 人。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需求。在对农村劳动力实施基础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的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农民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法律教育,通过法制宣传,让农民工掌握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少数民族因传统的生活习俗及观念导致的恐惧、排斥心理,通过加强教育、交流等方式让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强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

(三)政府相关部门完善劳动力市场,提升综合服务质量

政府相关部门在信息收集、发布等方面提高对劳动力市场的服务水平。协助劳动力市场及时向劳动者发布就业需求和就业信息。对劳动力的服务水平,通过及时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建设,在人身安全、劳动合同、工伤残赔付、劳资纠纷等方面加大法制宣传,在教会农民工如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政府要积极履行职责,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而解除或减少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外出务工的恐惧或排斥的心理,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

(四)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开拓渠道,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既要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又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4]当前出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通不便利的边远地区,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办县镇企业较难,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但是如果不能实现农村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再就业问题。所以对于民族地区应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地解决就业问题。例如,查北村可以借助距离县城较近,自然风景好,交通比较便利,又是通往大藏等景区的要道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农家乐、藏家风情苑等特色经济。这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重组,开拓本地非农就业渠道,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

(五)打破传统的单家独户农耕模式,成立农村合作社,因地制宜,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因查北村地处高寒地区,距离县城较近,交通相对便利,据农业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该地适合大白菜、莴笋等耐寒蔬菜生长。如果能将现有的全村耕地统筹耕作,集体经营,采取公司加农户等模式,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获取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种植大白菜、莴笋等无公害绿色蔬菜,养殖生态鸡、生态猪等,发展农畜养殖业,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让农民不出村就能就地就业,实现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消化的同时,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总之,由于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的大背景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等实际情况,要实现阿坝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在短期内可能性不大。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来促进当地特色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等手段,才能在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同时,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只有两者齐驱并进,才是实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转移的有效途径。

[1]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J].中国改革,2003,(6).

[2]谈志松.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的二重性分析——湖北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与转移调研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2):63-67.

[3]向洪.国情教育大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305.

[4]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猜你喜欢

阿坝州劳动力少数民族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