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教学法在异常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3-04-1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心理学案例教学法

郑 铮

(南京中医药大学 心理学院,南京210046)

1 PBL 教学法与异常心理学课程

PBL 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 based-learning,简称PBL)最初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医学教育,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等的教学改革中,现已成为西方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1]。PBL 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2]。国内研究者结合国内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对PBL 在医学院校实行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进行了探讨[3~5]。在心理学领域,有研究者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心理学课堂中PBL 教学模式的要素及其过程,并结合实例对心理学课堂中PBL 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探讨[6]。

异常心理学(亦称变态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在理论上,它对于说明心理现象的实质、为论证心身关系和心物关系等哲学命题提供心理学依据;在实践上,有助于保证人类精神健康,促进社会心理卫生工作的开展,促进和提高临床心理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当前在国内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异常心理学大多属于专业核心课程的范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需要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基础课程的知识,从而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而异常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也为后续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的展开奠定基础。所以,异常心理学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性。

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角度出发,异常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医学类课程不谋而合,都需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临床实践中分析案例、做出诊断、制定干预方案。传统的异常心理学教学沿袭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难以真正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PBL 教学法在异常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与意义,并对PBL 实际运用中的注意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该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2 PBL 教学法在异常心理学课程中应用的价值与意义

2.1 符合研究型教学理念的提出

PBL 教学模式与当前所倡导的研究型教学的理念一脉相承。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始于问题、基于发现、凸显创造性特色的一种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2.2 满足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

当前高校本科教学中的教师“灌输式”教学和学生“接受式学习”现象依旧较为普遍,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科目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满足当今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PBL 教学法则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符合探索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2.3 丰富学生实践经验,培养临床思维模式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教学基地建设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学生在学习异常心理学课程时很少有机会进入心理障碍的专业治疗机构,从而缺乏与心理障碍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PBL 教学法打破了这种限制,通过对案例的呈现、讨论与分享,学生能够获得直观的认识与体验,他们可以在案例讨论中自然而然地进行角色的转变,不仅可以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更能作为临床诊疗者对案例进行分析。因此,PBL 教学法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

2.4 拓宽学生学习思路,促进个人成长

心理学属于一门新兴的科学学科,众多理论流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生经过前期心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可能已经对某个理论流派较为认同和亲睐,因此在实际的案例分析中,倾向于通过该理论流派的观点来探讨案例的发生原因及干预对策。通过PBL 教学法特有的小组讨论形式,小组成员可以在学习中以开放的态度进行讨论与分享,有助于扩展学习思路。此外,学生往往会在案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自身成长经历、价值观的影响。所以有时分析案例的过程,也是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过程。

3 实施PBL 教学法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3.1 学习小组的组成与制度确立

学习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 ~6 人为宜,人数不宜过多,应能让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履行自己相应的任务。如果人数过多的话,容易出现责任分散等问题。同时由小组成员制定小组内部的制度,如任务分工、完成时间等,以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切实参与到学习中,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分工与配合,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以完成学习任务与目标。

3.2 学习任务的确立与难度选择

在异常心理学课程的PBL 教学中,对案例进行分析是一种较为合适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各种心理障碍的临床特征、从不同心理学理论角度探索心理问题的成因、探索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策。所以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尽量能选择真实的案例、尤其是教师自己的案例。如果是教师自己的案例,教师不仅能够从细节上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助于学生进行分析,还能在分享环节让学生了解自己当时的诊疗思路以助于学生学习和参考。此外,任务的难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过于容易的任务或案例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当任务难度过大甚至花费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时,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Neville AJ.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A review of its effects on knowledge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J].Med Princ Pract,2009,18(1):1-9.

[2]黄亚玲,郑孝清,金润铭,等.PBL 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与社会,2005,18(6):56-57.

[3]黄斌.PBL 与我国的教育现实[J].现代教育科学,2005,(6):7-9.

[4]李稻,韩玉慧,蒋益,等.医学基础教育中PBL 和CBL 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08-110.

[5]汪清.国内医学院校PBL 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剖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8(5):88-91.

[6]师保国.心理学课堂中的PBL 教学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13-17.

猜你喜欢

心理学案例教学法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