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3-04-1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创造力创造性

(山西大同大学 商学院,山西 大同037009)

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的知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说过:“全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于个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生理、心理正常的人都有其创造力,然而先天素质只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自然基础,而后天的培养与实践则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发挥的决定因素。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性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感觉、知觉、表象提供的材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过程完成的。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1]。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它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种思维的综合。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2 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2.1 创造性思维是知识经济的迫切需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无形资产、知识型劳动者。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在日益增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发展越来越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之上,知识已经被认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知识从何而来?唯一的途径是创新,没有求异独创,推陈出新,就没有知识。创新程度越高,知识的价值也越高,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知识经济的源头。

2.2 创造性的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创造性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

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病而提出来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并以创新实践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

教育毫无例外地应使所有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教育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和更新,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着眼点,也是创建创新型社会的必要保证。在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把“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列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目标,把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

教师是学生创新的主要培养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教育者,学校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学校。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且自身更要改变教育观念,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要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讨求知的兴趣,培养他们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本领。

2.3 我国学生的创造性令人担忧

纵观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影响,是一种非常规范的循规蹈矩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对孩子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显得比较薄弱。这样就导致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受到较大抑制,创新能力差。学生离开了家长、老师这根拐棍就不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无法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选择的要求。

3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对策与方法

3.1 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直觉和灵感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因此,只有发展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创造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媒体教学工具。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逐步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发展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例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老师提问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经验,都能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

(3)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大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个性特征有关[3]。教育界多年研究表明,坚持力、自信心、克服自卑感等个性因素,在他们取得成功中有重要作用;此外,还有一项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学生富有责任感、热情、有决心、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小、作品中流露出幽默感和游戏性、爱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工作、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高度的独特反映、兴趣广泛,在工作、社会环境中寻找个人独立性、爱好沉思、不盲从等。

我们应当在如下几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3 引导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引导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是开阔学生视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诱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增强创造信心的重要途径。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列举如下:

(1)发散思维训练。创造性活动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巧妙结合的结果。但创造性思维更偏向于发散式思维。发散式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种种非常规、反常规的思考方式[4]。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这种思考方式对于增进创造性思维相当有益。具体方法有拓宽问题、把问题分解成一些子问题、提出问题、中止判断、持续努力、列举属性等等。

(2)类比思维训练。类比思考是根据两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由于事物间有形态相似、结构相似、功能相似、因果关系等的相似,因此类比也可相应分为形态类比、结构类比。类比是以比较为基础的。许多在质上不同的现象,只要服从相似的规律,就往往可以用类比来研究。通常,我们将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比较,未知与已知对象比较,这样往往可以由此物及于彼物,由此类及于彼类,产生启发、提供线索、触类旁通。

(3)逆向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于思维的独特性和立异性。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可以独辟蹊径,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难点和疑点。

(4)头脑风暴训练。头脑风暴法也叫集体激励策略,意即像暴风骤雨一样给头脑以猛烈的冲击,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头脑风暴策略是围绕一个主题,召集若干学生畅谈讨论,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自由地、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为保证人人畅所欲言,思维不受阻碍与压抑,谈论必须遵守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对提出的各种方案暂不作任何判断评价;二是鼓励自由思考、标新立异、语出惊人;三是以获得想法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标;四是鼓励“锦上添花”,改进或联合他人的设想。头脑风暴法的实质,是创造了一种思维相互撞击,借集体力量产生“共振效应”的情景。在这种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感染的氛围中,能有效地打破个人固有观念的束缚,摆脱思维的僵化、迟钝状态,焕发禁锢的想象力。

结语

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不怕挫折、敢于创新的精神,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探寻解决方法。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强化大学生创造力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的生存发展能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科技进步,创造更多价值。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前,使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够有效地运转起来,为社会创造应有的价值。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8.

[2]张万详.创造教育应摆上教育改革的日程表[J].天津教育,1998,(3).

[3]丁润生,胡金贤,等.无尽的宝藏[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68.

[4]李艺潇,高树静,崔春霞.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J].今日财富,2009,(10).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创造力创造性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改革的策略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大学体育无形资产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