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引流区淋巴结短径值与胃癌转移相关性探讨

2013-04-13黄瑞庭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阈值淋巴结胃癌

黄瑞庭,徐 林

(1.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珠海519070;2.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放射科,广东 中山528400)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1],其中胃癌引起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胃癌手术切除范围的主要依据。淋巴结清扫能清除经淋巴转移的癌肿,但同时也增加手术带来的创伤及其并发症,使手术的死亡率升高,这就要求外科医师及影像科医师通过MSCT对胃癌患者术前分期及淋巴结阳性进行评估,以使胃癌根治术建立在合理的科学基础上,彻底切除癌肿,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根治效果。现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的38例胃癌的CT资料,测量胃引流区淋巴结径值大小,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从而探讨胃引流区淋巴结短径径值大小与胃癌转移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珠海市香洲区人民医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引流区淋巴结MSCT资料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0~72岁,平均61岁。临床表现为纳差、消瘦、贫血貌,15例上腹部扪及包块,9例左锁骨上窝扪及质硬淋巴结。38例均行胃癌肿块切除及常规胃引流区淋巴结清扫,肿块及清扫淋巴结均送病理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3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 Siemens Emotion 6及 Toshiba Aquilion 128层CT机。检查前禁食6 h,必要时肌注抗胆碱药物如6-542 10 mg,嘱饮1 000 ml温水,采取仰卧位一次屏气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部至脐部平面。扫描参数:电压130 k V,电流150 mA,层厚5 mm,螺距1.0~1.5,薄层重建为1.25 mm,重建间隔为0.7 mm,所有数据传送到创思或GE Wor kstation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增强扫描经肘前静脉注入优维显(300 mgI/ml)100 ml,注射速率3 ml/s,扫描延迟时间动脉期23~28 s,门脉期55~65 s,部分患者加扫延时期180 s。

1.3 影像学分析 CT图像经后处理后,除关注胃肿瘤、肿瘤解剖部位和肿瘤周围结构受侵犯细节外,重点观察胃引流区各组淋巴结短径径值大小、数目及强化情况等,并与术后病理相对照。图像后处理采用MPR,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综合分析并测量其最小短径径值。

1.4 临床手术及病理 所有患者均行胃肿瘤切除术,并清扫CT图像上观察到的胃引流区淋巴结。切除后所得全部淋巴标本由术者按组标记其位置、数目并测量实体径值,送病理检查,并报告淋巴结转移阳性或阴性。为尽量使CT上所观察的淋巴结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具有一致性,参照赵志清等的方法[2],设定如果术后病理报告手术切除的同一组淋巴结转移为全阴或全阳,则在CT图像上观察到的对应组的所有淋巴结转移亦为全阴或全阳。因此,术后选择病理报告为全阴组或全阳组的淋巴结作为观察对象。

2 结果

2.1 38例经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23组胃引流区内共检出淋巴结217个,其中经病理证实阳性淋巴结105个,阳性率48.4%(105/217),阴性淋巴结112个,阴性率为51.6%(112/217)。217个淋巴结的短径值范围3.2~36.0 mm,均数为(8.1±4.9)mm,其中阳性组淋巴结的短径范围为3.3~36.0 mm,均数为(9.7±6.2)mm;阴性组淋巴结短径范围为3.2~17.0 mm,均数为(6.0±2.1)mm,两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阳性组淋巴结总体上较阴性组淋巴结短径大。

2.2 217个淋巴结中,按阳性淋巴结短径径值大小分为4组,直径1~5 mm组阳性率为20.8%(5/24),6~9 mm 组阳性率为42.5%(54/127),10~15 mm 组阳性率为61.2%(30/49),15 mm 以上组阳性率为94.1%(16/17),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阳性淋巴结中,随着淋巴结短径径值的增大,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机会增加。

2.3 以短径值>5 mm为评估阈值,敏感性为95.2%(100/105),特异性为16.1%(18/112);以短径值>10 mm为评估阈值,敏感性为43.8%(46/105),特异性为81.2%(91/112)。以 MSCT检出淋巴结短径>5 mm及10 mm为阈值,分别对检出淋巴结评估(见图1~6),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表明随着淋巴结短径阈值的增大,淋巴结检出的敏感性降低,特异性增高。

3 讨论

3.1 胃癌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前确定胃癌淋巴结是否转移对术前分期、临床治疗方案制定、估计预后等有非常重要意义[3]。与胃癌有关的淋巴结可分为23组,按其好发转移的区域划分为:①贲门右淋巴结;②贲门左淋巴结;③小弯淋巴结;④大弯淋巴结;⑤幽门上淋巴结;⑥幽门下淋巴结;⑦胃左动脉干淋巴结;⑧肝总动脉干淋巴结;⑨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⑩脾门淋巴结;○11脾动脉干淋巴结;○12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13胰后淋巴结;○14肠系膜根部淋巴结;○15结肠中动脉周围淋巴结;○16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17胰头前部淋巴结;○18胰下缘淋巴结;○19膈下淋巴结;○20食管裂孔部淋巴结;○21胸下部食管旁淋巴结;○22膈肌上淋巴结;○23后纵隔淋巴结[4]。

3.2 术前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可能性的方法有多种,有学者分别从淋巴结长径、淋巴结强化程度及淋巴结短长径比值3个方面来判定是否有淋巴结转移[5],认为淋巴结长径≥8 mm、淋巴结强化程度≥80 HU及淋巴结短、长径之比≥0.7可作为MSCT判定转移性淋巴结的标准,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也有学者[6]对以淋巴结最大径≥10 mm或15 mm作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提出质疑,认为单纯依靠淋巴结最大径(10 mm或15 mm)来判定转移不全面、不准确。徐少杰等[7]认为,淋巴结大小不能作为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靠参数。本组淋巴结的大小均测量其短径径值,因正常淋巴结多为椭圆形,当淋巴结发生转移时,淋巴结一般呈外生性及膨胀性生长,使得淋巴结形态更趋于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故笔者认为测量其短径大小可能更能反映其生物学行为特征。本文中,阳性组淋巴结短径均数为(9.7±6.2)mm,阴性组淋巴结短径均数为(6.0±2.1)mm,两均数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说明胃引流区淋巴结短径是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参考因素之一,总体上发生转移的淋巴结比未发生转移的淋巴结短径要大。

3.3 在CT图像中按胃23组淋巴结引流区共识别出淋巴结217个,手术清扫后送检病理切片检查,其中阳性淋巴结105个按短径径值分为4组,1~5 mm 5个,6~9 mm 54个,10~15 mm 30个,>15 mm 16个,阳 性 率 分 别 为 20.8%、42.5%、61.2% 及94.1%,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阳性组淋巴结中,随着淋巴结短径径值的增大,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机会越高。

3.4 在检出的217个淋巴结中,以淋巴结短径径值>5 mm作为评估阈值,淋巴结检出的敏感性为95.2%(100/105),特异性为16.1%(18/112);以淋巴结短径径值大于10 mm作为评估阈值,则淋巴结检出的敏感性为43.8%(46/105),特异性为81.2%(91/112)。这表明随着评估淋巴结短径阈值的增大,敏感性降低,特异性增高,即单纯以某一淋巴结短径径值作为评估淋巴结转移的阈值,不能同时保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即淋巴结越大,并不能明确其已发生癌性转移;而淋巴结较小,亦不能排除其未发生癌性转移。

3.5 正常淋巴结脂肪成分较多,体积较小,CT扫描时可能因部分容积效应影响而不易检出。当淋巴结出现炎症反应或癌细胞转移时,可引起淋巴结密度增高及周围脂肪间隙的浸润,增大淋巴结可发生缺血性坏死呈低密度改变,CT容易检出,尤其在增强扫描时,病变的淋巴结产生明显强化效应。高少伟[8]指出,当淋巴结平扫CT值≥25 HU,增强扫描后动脉期CT值≥70 HU,静脉期CT值≥80 HU时就可诊断为转移的淋巴结。因此,在诊断胃癌周围淋巴结是否发生癌性转移时,应综合考虑淋巴结短径径值的大小、淋巴结形态变化,增强扫描后淋巴结的强化方式、淋巴结内是否坏死及淋巴结转移路径等因素。

图1 ~3 为同一患者 图1 CT平扫,胃大弯肿块(白箭),内密度不均,腹腔干动脉左旁见一短径约6 mm的淋巴结(黑箭头) 图2 增强扫描动脉期,胃大弯肿块明显强化(白箭),内无强化为坏死区,腹腔干动脉左旁淋巴结轻度强化(黑箭头) 图3 病理图片见腺癌细胞(白箭,HE 20×10) 图4~6 为同一患者 图4 CT平扫,腹主动脉左旁见一短径为17 mm的淋巴结(黑箭头) 图5 增强扫描动脉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轻度强化(黑箭头) 图6 病理图片见反应增生的淋巴结(白箭,HE 10×10)

[1]孙秀娣,牧人,周有尚,等 .中国胃癌死亡率20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其发展趋势预测[J].中华肿瘤杂志,2004,26(1):4-9.

[2]赵志清,郑可国,罗帝林,等 .螺旋CT对胃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关系的评价[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7,16(6):267-270.

[3]Kunisaki C,Shi mada H,Nomura M,et al.Distribution of ly mph node metastasis in gastasis carcino ma[J].Hepatogastr oenter ology,2006,53:468-472.

[4]胡祥 .第14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的重要变更[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4):241-246.

[5]王景宇,冬冬,戴春来,等 .多层螺旋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6):659-662.

[6]Monig SP,Schroder W,Baldus SE,et al.Preperative ly mph node staging in gastr ointestinal carcer-correlation bet ween size and tu mor stage[J].Onkologie,2002,25:342-344.

[7]徐少杰,黎庆荣,龚伟,等 .胃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关系[J].肿瘤学杂志,2005,11(6):447-448.

[8]高少伟 .螺旋CT在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1):126-128.

猜你喜欢

阈值淋巴结胃癌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土石坝坝体失稳破坏降水阈值的确定方法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采用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作为假体周围感染的阈值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基于迟滞比较器的双阈值稳压供电控制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