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党乐子易名上党落子评析

2013-04-10秦书源

史志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乐子上党落子

秦书源

上党乐子易名上党落子评析

秦书源

本文从上党落子这一地方剧种的产生、发展到定形出发,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上党乐子这一地方剧种易名“上党落子”后,扭曲了其本质属性和独特的表现形态,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上党乐子 上党落子

上党乐子,又名黎城乐子,是上党地区一个地方剧种,创始于19世纪中叶。2008年,以上党落子之剧种名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上党乐子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具有其本质特性和不可改变的承继性。否则,就失去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上党落子应复归本真剧名——上党乐子。

一、上党乐子剧种的渊源及其定型

旧日,戏剧演唱从戏文到唱腔大都是口传身授,并无剧本和曲谱。在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变异,或是发展,或是衍生出新的剧曲种。相传在道光十七年至二十年(1837~1840)间,河北省武安县一带连年大旱,有个叫李希(喜)顺的农民逃荒来到黎城,靠打些短工维持生计,他虽然穷困潦倒,却并不悲观失落,经常在劳动之中和休闲之时哼唱一些似是而非的武安落子剧目的段子。黎城县东仵村农民李锁柱在与希(喜)顺的来往中,也学会了一些剧目段子,于是集合了李秋贵、李长群、李丑则、丁仓则等人,用自己学来的四不像的武安落子腔调唱起“戏”来。农闲和遇喜庆之事划地围圈,闹红火,搞乐子,唱上一番,黎城方言闹乐子。这种闹红火,搞乐子的娱乐活动就是上党乐子剧种的萌芽。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李锁柱把这种结伙闹红火、搞乐子的活动形式,组成了一个同乐会班社,开始出村演唱,为一些喜庆之事助兴,并把这种活动形式和腔调名以乐子。道光三十年前后,这种娱乐活动形式已漫延至潞城县的一些村庄,黎城、潞城县的一些村庄先后成立了班社,如黎城县的水洋、隔道两村的庆元会、中街村的庆丰会,潞城县潞河村的合义会等。到了咸丰十年(1860),这些“会”逐渐过渡为戏剧班社,演出地域扩展至黎城、潞城、壶关、武乡、襄垣、长子、屯留、岳阳(今安泽)等地。此时,乐子尚未冠以剧种之名,人们就以其发源地命名为黎城乐子。在文、武乐器上大胆效法上党梆子剧种,由简约趋于繁富;在板式曲牌上移植上党梆子的一些板式和民间音乐曲牌,有的稍加改造,有的直接为己所用,奠定了上党乐子剧种的初级形态,并开始尝试参加一些迎神赛社演出活动。

清光绪十年(1884),黎城县城南的天元班把在武安从艺的王四虎(又名韩保台,现潞城微子镇人)请来执教。王四虎不仅带回了十数本传统剧目,还将武安落子的表演程式和唱腔韵味融入黎城乐子,使唱腔调式更加高亢激昂。同时,在服装、道具、表演程式及文、武乐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黎城乐子作为一个独特的剧种显露端倪。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黎城乐子艺人王三和、李福锁随师王小秃(又名王丙寅)赴平阳府(今临汾地区)一带的戏剧班社搭班唱戏,其实是走出去学艺。6年后返回黎城,把学到的蒲剧表演的翎子功、把子功、帽翅、甩发、髯口等功夫技巧融入黎城乐子并发扬光大。黎城乐子耳目一新,声望大振。上党地区诸多县份成立了乐子戏剧班社。

抗日战争爆发后,乐子戏班纷纷垛箱解散,剧种濒临消亡。惟有识之士王聪文邀集一些乐子演员,组织起一个乐子剧团,专事发动民众的抗日宣传工作。他们编演了《岳母刺字》《天津卫》《洋车夫杀敌》等传统和现代戏,开创了乐子剧种演出现代戏的先河。随着剧团的不断扩大,直接改名为抗日剧团,演出了《八路军大战平型关》《汪逆叛国》《大战神头岭》《台儿庄》《妇女杀敌》《茂林事变》等抗日新剧目。1940年8月,太行第四专署在平顺县东寺头村成立。1942年,太行第四专署以王聪文的抗日剧团为基础,成立了太南胜利剧团。胜利剧团吸收段二淼(平顺人)等上党梆子名艺人参加,不仅演出乐子戏,也演出上党梆子。人民作家赵树理还专为剧团编写剧本,推动了乐子剧种的日趋成熟和基本定型。由于胜利剧团的演出奔走于整个太南地区,黎城乐子常冠以上党乐子剧种名进行演出,黎城乐子跳出黎城,走向了上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党乐子剧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致力于发展、创新、繁荣,出现了五彩缤纷、繁花似锦的局面。不仅上党地区大多数县份成立了上党乐子剧团,民间村社也都竞相成立演出班社,而且在冀南、晋中、晋南等地区也出现了上党乐子演出团体。上党乐子这一闹红火、搞乐子、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

二、上党乐子易名上党落子体现不出剧种的本质属性和承继性

乐子的取名直接源自欢乐红火的群众娱乐活动形式,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定型,这种群众娱乐活动形式都是以“乐子”为名的;20世纪中叶之前的各种媒体的文字表述也是以“乐子”为剧种名的。1944年11月17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太行版)报眼上刊登了一则新编剧目《二流子转变》的消息,明确标明:“大小乐子、上党西皮通用。”1947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太行三专署关于农村剧团的指示》一文,文中说:“人民愿意看到新鲜活泼的小型歌舞剧,而我们却总还是些黎城乐子、上党宫调(上党梆子)等大剧,因此,今后需要我们更多地努力才能把剧团工作做好,才会满足群众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省的官方文书中也是载述为上党乐子。1956年2月14日,山西省文化局颁发给平顺县农民剧团的第63号《山西省民间职业剧团登记证》中明确标示:“剧团名称:农民剧团,剧艺种类:上党乐子。”1956年7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长治专区组织上党梆子、上党乐子剧团赴京演出后举行的座谈会的消息:“中国戏剧家协会在7月21日为山西省长治专区赴京演出团举行了上党梆子、上党乐子座谈会。文化部副部长刘艺明、戏剧界人士李刚、刘乃荣等在谈自己的观感时,对上党戏的特点,如表演风格朴实、豪放,唱腔高亢、激越等作了分析。希望剧团保持、发扬这些固有特点,努力发掘整理传统剧目,特别是自己特有的剧目,注意培养下一代,以使这个富有特色的地方剧种能够更好地发展和繁荣起来。”1959年4月19日,戏剧大师梅兰芳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春日争开戏曲花》的文章,文中说:“最近北京演出的川剧、豫剧、越剧、上党乐子、河北梆子……都给了广大观众极高的艺术享受。”如此种种,上党乐子这一剧种名一以贯之,并未使用过上党落子。

那么,上党乐子是如何易名为上党落子的呢?笔者查阅了有关的山西戏剧资料,未曾发现权威性的文字记录。仅在1954年12月山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编印的《山西省戏曲音乐资料·上党落子曲谱》的封面和扉页上使用了“上党落子”,前言的标题及文字记述依旧是上党乐子。在这次演出中,为保存资料,对上党乐子这一独具特色的剧种,进行了记谱,亦即根据唱腔和文、武乐器的演奏程式、节奏用简谱记录下来,以改变旧时工尺谱传承、传唱误差太大的弊端。记谱工作完成后,行将印刷,山西省文化局的一位干部,认为上党乐子这一剧种太陌生,只知有莲花落子、武安落子等,不知“乐”和“落”都是多音字,误认为只有“落”可读作lao,“乐”没有lao的读音,就擅自把上党乐子改为上党落子。这次改名并未被上党地区的演出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所认可,就连时任山西省文化局局长的江萍在1956年签发给平顺县农民剧团的演出证上仍然使用的是上党乐子。1956年,山西省长治专区赴京汇报演出团赴京演出,带去了上党梆子和上党乐子两个地方剧种,在演出的节目单、上党乐子剧种简介、演出告示、媒体的宣传报道、戏剧艺术大家评介中依旧使用“上党乐子”。1959年,长治专区上党乐子剧团再次赴京演出,受到了首都戏剧艺术界和媒体的广泛赞许。戏剧大师梅兰芳撰文对上党乐子等剧种给予高度评价。梅大师继续使用的是“上党乐子”,而非“上党落子”。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对汉字进行整理规范,推广使用简化字。在新出版的字典里,“落”是个多音字,可读作lao,而“乐”虽也是个多音字,但并未标注可读作lao。所以就假以规范而不规范地效仿莲花落子、武安落子,把上党乐子易名为上党落子。

其实“乐”自古就有lao的读音。2002年6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康熙字典》中,对所收录的字依照古读音增加了新汉语拼音。“乐”字后标注6种读音:“yue《唐韵》五角切。《集韵》《韵会》《正韵》逆角切,音岳;le又唐韵庐各切。《集韵》《韵会》《正韵》历各切,并音洛;liao又《集韵》力照切,《正韵》力召切,音疗;yao又《集韵》《韵会》《正韵》并鱼教切;lu又《韵补》庐谷切,音禄。Lao又《唐韵》鲁刀切,音劳。”而“落”字反倒没有lao的读音,只有“luo《唐韵》庐各切。《集韵》《韵会》《正韵》历各切,并音洛……又《唐韵古音》读路”。河北省有个乐亭县,建置于金大定末年(1189),从建县始就叫作乐(lao)亭县;河南省的内黄、清丰县一带,有一个地方剧种叫乐腔,曾一度名落腔,1955年返归本真,改为乐腔。

上党乐子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形式的表述和一种剧种名,充分体现了闹红火、搞乐子、欢乐喜庆、积极向上的本质属性。上党乐子易名上党落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原本体现欢乐吉祥的“乐”字却被一个凄楚悲凉的“落”字所替代,且不论这种改名有悖于地名、事物名,包括剧种名等命名的一般原则,就其字义来说也是大相径庭的。易名上党落子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以为据。说句疯癫枉语,上党乐子改名上党落子后,即由繁盛逐步走向了低落,几近消亡。

进入21世纪后,中共长治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极为重视,把包括上党乐子剧团在内的市属演艺团体恢复重建,演职人员确定为全额事业编制,上党梆子、上党乐子等地方剧种得到拯救和保护,使这些濒临消亡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重生。2008年上党落(乐)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上党乐子尚未返归其本真之名,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成长、创新、发展,以及凸显地方剧种的本质属性和地方特色是极为不利的。上党落子应返归本名上党乐子。

秦书源 山西省平顺县文物旅游局 助理研究员

(责编 陈锦慧)

猜你喜欢

乐子上党落子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April Fools Day Jokes
琴(外一首)
银行理财子公司“落子”布局
落子山东,意在全局
床的乐子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
90后唐丹:人生如棋,落子不悔
《上党记》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