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新媒体文化

2013-04-07刘琼华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核心文化

刘琼华

(泉州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大众信息传播方式逐渐从传统媒介向新兴的互联网媒介转变,新媒体文化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新媒体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新媒体文化的发展既为我们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积极研究和挖掘新媒体文化的积极价值,规避其不良属性和影响,同时也要大力加强对新媒体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探索新媒体文化发展的新思路。

一、新媒体及新媒体文化概述

(一)新媒体定义

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至今尚未有定论。美国《连线》杂志把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①胡昱晖:《新媒体的泡沫经济?》,《广告人》2007年第12期。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指出“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②熊澄宇:《认识新媒体》,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wtjj/xzlz/7233_3.shtml。而目前学术界对新媒体的定义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而在技术层面的定义中,新媒体被阐释为“TMT”,即高科技(Technology)、媒体内容(Media)和通讯传输(Tele-com)的结合。由此可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结合物,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目前主要的新媒体类型有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新媒体又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文化对原有媒介文化状态产生冲击

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英尼斯在其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曾说过:“长期以来对媒体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被传播的信息的特性,而且这种广泛的影响最终会建构起一种文明。在这种文明之中,难以保持生活的原样及其灵活性。因此,一种新媒体的诸多优势最终会导致一种新文化的产生。”③哈罗德·英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兴起,导致文化范式发生剧烈改变,由此产生一种全新的文化,这就是新媒体文化。所谓新媒体文化是指以新媒体为载体,以新媒体表达方式为基本表征的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依托国际互联网技术、卫星传播技术和相关高科技传播手段,借助电脑网络、移动电话、电子书籍等技术载体,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实践、观念、经验、感受,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新媒体文化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海量、教育形式多样、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个性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新媒体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以印刷传播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和以影音传播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受到新媒体文化的强烈冲击。在当今“媒介即讯息”的“地球村”时代,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都要依赖新媒体文化的传播,二者在新媒体文化的大潮中出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两种文化及其传播已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媒体时代,“话语权从社会的精英阶层转移到人民大众的手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心所欲地通过博客、微博、手机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小事件一旦被加以关联、联想,或被无限度地放大,便可能在瞬间引起重大的社会舆情。”[注]杨永军、张彩霞:《转型期社会舆情的传播规律与特征》,《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精英文化逐步褪去了过去只有精英阶层才能赏玩的贵族光圈,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和平民化。由此可见,新媒体文化的蓬勃发展和广泛流行,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从而对原有媒介文化状态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二、新媒体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价值观与潜在假设都能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不过它却是文化影响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人们的知觉、思维、情感以及行为方式。”[注]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新媒体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弱化和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又能为其提供新的传播平台并促进思想共识的形成。

(一)新媒体文化给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了机遇

1.新媒体文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理论创新

一种价值观能够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同,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传普及的力度。新媒体文化有着广泛的受众,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4.64亿,占到网民总数的78.5%,在2013年上半年的新增网民中70.0%使用手机上网,手机已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此外,微博等网络应用继续呈现火热态势。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2012年第三季度腾讯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07亿,微博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tech.163.com/13/0717/13/9407C2DH00094NSI_2.html。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普及, 网民用户规模会更加庞大。新媒体文化以其信息量大、受众面广、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多种优势,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阵地、新渠道。新媒体文化又具有多媒体性的宣传功能,各种包含主流价值观信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通过新媒介的传播,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目前,我国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青少年,其中10岁到39岁的青少年网民规模超过4.49亿,占全部上网人数的79.7%。[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tech.163.com/13/0717/13/9407C2DH00094NSI_2.html。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是青少年, 充分利用新媒体文化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受教育者可以自己操控计算机,浏览学习组织者提供的素材,使理论宣传由被动的说教转变为自主学习,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Email、 QQ 、视频会议、博客、微博、播客、微信等传播形式,不但能够传播信息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创新中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创新。

2.新媒体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执政党理论转向社会思想共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注]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境界存在着差异,利用新媒体文化的多功能性,通过宣传、引导,使人们的思想逐步统一,从而达成社会思想共识。新媒体文化的最显著特点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能够超时空地把人们连结成一个交互沟通的网络,使得每一个人从作为个体的存在,经由互联网与其他无数个体的人聚合从而扩展为群体或共同体。”[注]一兵:《网络文化的两项重要社会功能》,《学习时报》2011年6月20日。互联网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空间可能无限拓展,能够为人们提供网上互动的公共领域,因此网上公共领域被认为是最广泛的公共场所,它具有以下的主要特征∶在地理地域层面上,无论何时何地(可以精确到GPS定位点)发生的事,都可以迅速甚至即时性地成为公共事件;在参与主体的层面上,无论个人的、群体的还是机构的事务,都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传播而成为全体国民甚至全世界都关注和参与的事务。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过程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先进的政治理念亟需网上公共领域的关注和网民的积极参与,利用新媒体文化的功能,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介绍,切实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扩大理论掌握群众的覆盖面,使人们的思想由分化逐步走向统一,使执政党的理论主张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思想无差别的、完全一致的认识,而是一个相互影响、求同存异的过程。

3.新媒体文化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业准则。一个社会的公民只有做到扬荣抑耻,明辨事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才能有所依托。以新媒体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和载体,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使之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主流媒体大都在以马克思主义引导人、教育人,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引领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当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人、激励人,指引社会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塑造社会道德,形成文明健康的道德环境。”[注]方晓强、王璐、李慧:《试述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前沿》2011年第 7期。在新媒体文化环境中,寓教于乐,公民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4.新媒体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首先,新媒体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归属感,这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契合。首先,表现在每当遇到重大国内国际事件时,大多数网民都关注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充满热爱之情,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正确的政治态度。新媒体文化反映出来的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核,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认可,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新媒体文化促使权力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在新媒体文化时代,文化信息生产者的范围极大地扩大,信息传播更加顺畅快捷,为民众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参与决策提供渠道,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有利条件,也为推动社会民主政治进展提供方便快捷的民意直通车。民众利用新媒体技术更容易收集权力腐败的证据, 并且通过新媒体文化快速向社会公众传递。

(二)新媒体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挑战

1.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新媒体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

由于历史原因,西方文化一直处于世界文化体系的中心地位,“西强我弱”的态势依然存在于互联网社会。目前在互联网上,英语的内容约占90% ,法语的内容占5% ,世界上其他不同语系的总和只占5% ,中国在互联网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上仅占全球总体的0.1% 和0.05%。[注]徐萍、田启树:《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其对信息用户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语言和技术上的优势,“在大众文化层次上传播西方价值观,从而达到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侵略的目的。”[注]许良:《技术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以“民主问题”、“人权问题”为借口攻击我国的政治体制,鼓吹西方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表示,互联网的发展对中国的民主极为重要,“如果互联网以在其他国家发展的那种方式进人中国,那么自由将迅速地在那片土地上站稳脚跟”。[注]翁里、郑丽晓:《西方国家网络文化渗透及其影响》,《国际资料信息》2007年第9期。为了从思想上达到彻底搞垮中国的图谋,一些敌对势力打着“信息自由流通”的旗号,利用电影、网络电视等各种大众传媒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通过文化信息殖民,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命脉,致使一部分网民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包括思维模式、语言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这些手段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产生了不容低估的消极作用。

2.新媒体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冲击

网络化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多元化和多样性。新媒体文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其“草根性决定了其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复杂性,与意识形态的一元性思想不相符”。[注]金民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媒体文化的发展方向》,《党建》2011年第12期。错误的价值态度、低俗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趣味,嘲弄历史英雄、楷模榜样和理想信念的作品,围攻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和黄色段子,借助新媒体技术在网络上泛滥,从而在文化内容和话语体系上构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解力量。一些新媒体文化对意识形态文化产品进行吞噬和改造,减缩了主导文化作品的数量和范围,改变了主导文化作品的意义,误导了大众对主导文化作品的理解,新媒体文化中盛行的实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价值观念,日益侵蚀、消解社会大众的政治追求、理想信念,冲淡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缩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新媒体文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凡此种种,无不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3.新媒体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新媒体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层面,即精神文化层面上,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挤压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注]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刘江等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由此可见,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语言和技术的限制,有可能淹没在西方文化体系当中,其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其次,摧毁传统道德价值观。新媒体时代过度强调自由与个性,甚至把主流文化看作是对人性的压抑,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表达是多元的,形成没有重心、没有主流的格局,阻碍了主流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于电脑空间的法律是世界性的,很难制约偌大无比且具隐蔽性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成为一个缺少规范也难以实现规范的社会。因为网络这种自由场所难以监控与管理,没有权威的约束与掌控,导致许多网民认为个人无须承担责任与义务。”[注]张茂聪:《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致使网络“恶搞”文化的盛行,特别是色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泛滥,致使传统文化失落、人文精神困惑与迷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网络犯罪日益猖獗,形成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涣散力量,使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使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民族精神被弱化和边缘化,威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媒体文化的策略

鉴于新媒体文化的双重性,因此必须趋利避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发展,使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唱响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主旋律的新阵地。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为引领,为新媒体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保证新媒体文化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就要“让马克思主义进入百姓生活,特别是从公共生活进入私人生活。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是停留在社会的公共领域、政治领域中,与人们的私人生活和日常生活没有关系……就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注]刘建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几点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因此,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辨别良莠不齐的各种新媒体文化,抵制西方的文化霸权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二,以共同理想为思想基础,增强新媒体文化的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新媒体文化的多样性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观念不同程度地受到排挤,因此,必须要用共同理想这条精神纽带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力量,增强中国特色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第三,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丰富新媒体文化的精神内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新媒体文化区别于其它网络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吸收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丰富中国特色新媒体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中国特色新媒体文化的魅力。

第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新媒体文化的道德建设。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针对新媒体文化中因不良思想和低俗之风的侵蚀所造成的道德失范、价值混乱,必须加强荣辱观的教育,使人们能辨别真善美、分清假恶丑,提高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

(二)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环境,为新媒体文化提供良好氛围

健康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新媒体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掌握舆论的主导权,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加强新媒体文化项目建设,提高各类传播媒介的信息服务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媒体文化产品,使之成为功能齐全、影响力广泛的主流文化传播平台。其次,加强新媒体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素质高、思想作风优秀的新媒体文化工作者队伍,为新媒体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再次,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只有增强文化的创造力,才能够更好地融合多元文化的精华,葆有和延续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并获得话语权。否则,在全球交往中丧失本国的文化符号和特征,不但会削弱文化自信心与吸引力,而且经济、政治竞争也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注]张晓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媒体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强劲的动力。

(三)建立健全引领机制,为新媒体文化提供制度保障

第一,建立健全掌握网络社会思潮态势的机制。针对网络社会思潮的多变性和多样化,必须建立健全预测网络社会思潮发展趋势机制,把握当前网络社会思潮动向,了解社会成员心理发展状况,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实现对新媒体文化的有效引导和规范。

第二,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导向机制。网络舆论鱼目混珠,因此,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是引领新媒体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及时解读和辨析各种网络舆论,客观公正地揭示各种舆论产生的根源和背景,让公众有知情权,能正确辨识各种的网络舆情。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我发展机制。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1页。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我发展机制,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覆盖机制。“融入覆盖机制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部门、阵地的覆盖和有效控制系统。”[注]宋萌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光明日报》2008年7月29日。必须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的手段牢牢占据网络空间,加强对新媒体文化的监管力度,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改进理论宣传的手段和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四、结束语

新媒体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注入活力, 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严峻挑战。当前,研究新媒体文化的影响力,可以使我们对它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待新媒体传播和新媒体文化,要有正确的态度,重视其积极作用,但也不必过分渲染其负面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新媒体文化,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核心文化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谁远谁近?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