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我的皮肤下》结构探析

2013-04-07盛剑兰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莱辛自传空间

盛剑兰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在我的皮肤下》结构探析

盛剑兰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多丽丝·莱辛(1919- )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2007年,她以“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我的皮肤下》是莱辛自传的第一卷。自传以莱辛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在线性时间结构的基础上,莱辛灵活使用时间叙事技巧,并辅以独特的空间叙事技巧,为莱辛的自传增添不少色彩;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也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全面、客观地看待作者。

线性结构;时间;空间

多丽丝·莱辛( Doris·Lessing,1919— ),英国继伍尔夫之后最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题材和内容都十分地丰富。《在我的皮肤下》是莱辛自传的第一卷,记录了作者从1919年到1949年之间的生活经历。自传以莱辛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在线性时间结构的基础上,莱辛灵活使用了时间叙事技巧,并辅以独特的空间叙事技巧,为莱辛的自传增添不少色彩;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也使我们能更加深入、全面、客观地看待作者。

“结构一词来源于建筑学,原义既指屋宇构造的总体式样,也可表示各个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应用到文学上,结构既可以指组成小说文本的各种因素,也可以指文学作品的组织方式或者说故事的组成形态”。[1]传统的叙事文学以单一的线状结构为主,后文学结构朝着综合的方向发展。随着结构主义的到来,叙事文学的结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结构是小说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于叙事文学来说,结构并不仅仅是作品的框架,它反映了作家对整个文本的掌控和建构能力。因此,在分析一部作品的结构时,不能只是简单分析作品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结构背后的深层内涵以及作家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

对于自传来说,“当把写作对象的自我作为一个纯粹过去的、客观的他者来描绘时,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来编织与传主相关的各种事件就成为一种最常见的叙事形式”。[2]自传的叙事结构不仅关乎作者的创作思维,也取决于作者对时间的处理方式。在自传中,莱辛坦言她在写作时会“诚实的对待”,但是她又质疑“如果我是在八十五岁时写自传,又会有多大程度的不同”。[3]可见,不仅自传的真实程度,自传的叙事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作者的记忆。而“记忆、回忆的发生方式往往与均匀流逝的物理时间不相吻合。更为重要的是,自传作者的生命观、时间观直接支配着其叙述活动”。[2]正是因为有作者的主观创作因素,以及作者个人的记忆特点,在自传写作时,时间的自然顺序往往被打乱。而作品的结构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发现。因此,对于莱辛在自传中独特的叙事结构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自传的整体结构美,更能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作者所传达的信息,以达到对作者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 线性结构

自传以记录传主的人生经历为主,因此常见的叙述形式是以时间顺序叙述发生在传主身上的各种事件,传主的生平经历构成作品的主要情节,成为小说的主体结构。传主是首要的描写对象。正如菲力浦·勒热讷所说,自传是“当某个人主要强调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的个性的历史时,我们把这个人用散文文体写成的回顾性叙事称作自传。”[4]这就确立了自传的倒叙的叙述方式,倒叙是“指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5]即从“现在”开始回忆过去。

莱辛自传的第一卷《在我的皮肤下》时间跨度为三十年。以莱辛的成长阶段为分界点,自传可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莱辛在南罗德西亚农场的童年生活;在自传中,莱辛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她在农场的童年生活,上学经历以及与母亲之间的矛盾;第二部分从莱辛十四岁开始,描述了莱辛开始采取实际措施,为逃离母亲的控制而来到索尔兹伯里小镇。第三部分是自传的最后一章,1949年,莱辛在开普敦等着坐船前往英国。自传的整体结构模式是以传主的生平经历为主干,运用倒叙为主,辅以灵活的时空叙事的艺术手法,把莱辛在各个阶段的生活经历组织在一起,从而使自传具有独特的层次感,并使读者感受到莱辛多姿多彩的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英国社会的历史政治画面。

自传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描写传主的“个性历史”,其基本模式是叙述传主的生活和历史,一般从童年开始。莱辛的自传第一章简要地描述父亲阿尔弗雷德·库克·泰勒,在一战的战壕里失去了一条腿。并和照料他的护士艾米丽·毛德·泰勒结婚,于1919年生下莱辛。在莱辛五岁时,莱辛一家随父亲从波斯迁到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从此,莱辛和非洲结下了不解之缘。七岁时的莱辛是个“饱受惊吓、愁眉苦脸的小姑娘”。她被送到一个教会的寄宿学校去,这里残酷的教学方式,使这次上学经历给莱辛带来了很大的阴影。十岁时的莱辛总是噩梦连连,但莱辛也学会了怎样对付无休止的梦境。十一岁时,莱辛学会了开车。继教会的学校之后,莱辛在女子高中学习一年。“每周都收到母亲的来信,责骂要供她念书这档子事。于是她断然决定辍学。那年她十三岁。”[6]为了逃避母亲,开始外出工作。在十九岁那年嫁给比她大十几岁的弗兰克,生有一男一女;后莱辛加入共产主义小组,邂逅戈特弗里德·莱辛并于1943年结婚。

在莱辛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索。莱辛以时间的纵向轴为基础,描写她的生活历程,具有符合逻辑的线性叙事结构,成长经历随着时间来展开,并推动着叙述的发展。这种层次分明的线性时间结构,使传主的成长过程展露无遗,也使读者能很清晰地感受传主的成长。

二 时间倒错

自传的特点决定了其回顾性的本质。基本上,自传是以倒叙的方式进行的,即从以“现在”开始回忆过去。但是作者为了追求独特的叙事效果,对叙事的结构顺序重新进行安排,并用预叙、倒叙等叙述方式建构属于她的独特的叙述结构。各种时间叙事技巧的使用,使自传更具有一种时间上的结构美,而读者通过参与叙述结构的梳理,达到了与作者更好的交流。

和所有的叙事一样,自传也包含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但是在实际叙述中,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无法完全重合,而这种不一致现象导致热奈特所说的时间倒错的出现,即“称呼故事时序和叙事时序之间各种不协调的形式”。[5]预叙和倒叙是时间倒错的最基本的表现方式。预叙“指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5]在文本开始,莱辛就打破了叙述的自然顺序。莱辛出生于1919年,这自然而然地使莱辛把自己与战争联系在一起。莱辛在自传中写到:“出生在一半的欧洲都成为坟场的1919年,全世界上百万的人正在死去,我知道我的出生是重要的。”[3]事实上,莱辛认为“是战争造就了我们”。[3]但莱辛并没有接着叙述自己的童年,而是预先插入了1990年的见闻,当时她正开始写这部自传,她在法国和苏格兰看到死于一战的部分男子名单;不久前,莱辛看了一场讽刺战争的电影—《多么可爱的战争》,在走出电影院时,看到出口站着一位孤苦的老太太,她还只是受战争影响,终身单身、无法拥有孩子的众多女人之一;还有在战争中受伤的人,如她的父亲,以及失去爱人的母亲。父亲出于对祖国的失望而举家迁到非洲,这是莱辛的命运改变的地方。“从法国—苏格兰—英国的城镇,莱辛心中的愤怒再次被激起(父母的愤怒、痛苦,以及她从他们那感受到的)。”[3]这种预叙方式对文本的线性叙述虽没造成很大的破坏,但是却使全文笼罩在这种氛围中,同时也预示着战争对莱辛的一生都有着无法磨灭的影响。出生并成长在这样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家庭,莱辛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主要是被三件事情造就的:中部非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所留下的遗产以及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7]

这种预叙在文中比比皆是。自传的第一卷以莱辛在开普敦等待前往英国为结束,等待着她重新开始的崭新的生活。尽管是以她等待离开为结局,但是莱辛在最后一卷打破了顺序性的叙述顺序,插入了八页关于戈尔弗雷德的叙述。时间倒错在莱辛的笔下运用自如,莱辛故意颠倒时间顺序,文中多次出现“许多年后”“现在”等时间标志,过去、现在、未来交错在一起。莱辛在通过运用独特的时间叙事技巧,使得自传的结构安排发生了变化,也使得读者能够参与其中,梳理自传的时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自传的叙事艺术。

三 空间转换

“时间顺序、因果关联、空间位置这几种基本的链接方式在叙事作品中往往是混合使用、不可分离的。”[1]自传虽以时间顺序为基础,但莱辛在空间结构的运用上也可谓匠心独具。除了以时间的顺序为人生经历的连接点,空间位置的转换也有此种作用,空间转换使叙述得以发展,“空间就起到了连接、组织、发展时间的作用”。[1]莱辛1919年出生在伊朗,五岁时莱辛经历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空间大迁徙,随父亲来到罗德西亚,在洛马贡迪度过了独特的童年;接下来是农场到索尔兹伯里小镇;最后一次是1949年离开非洲前往英国伦敦;这是莱辛人生中的三次大的空间迁移,而这三次迁移分别对应莱辛成长的三大阶段,童年的生活,青年的成长和成熟阶段,这三次空间的转换对莱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可以说,莱辛的每一次空间迁移对莱辛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不同的地域空间也反映着不同的社会面貌,空间的转换使得作者的生活发生改变。五岁随着父亲来到罗德西亚,她有了不一样的童年。非洲二十几年的生活塑造了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她的人生深深地烙印着非洲二字;在索尔兹伯里度过的迥异于英国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这里没有娱乐休闲活动,很少有同龄朋友的陪伴。加上母亲重男轻女,莱辛的童年缺乏父母的爱。但是另一方面,罗德西亚大草原美丽的大自然生活使莱辛与环境的关系更为紧密,大草原上最原始的自然环境却使莱辛拥有独特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虽然莱辛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时间比较短暂,但是母亲当时也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当时从英国运来的大量的廉价书籍,成为了莱辛的精神乐园。她从小就养成的广泛阅读的习惯使莱辛受到最优秀文学的熏陶;在非洲接触的人文地理环境也为她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成为莱辛生命中的独特经验。

莱辛在短暂的学校教育之后,以眼疾为由离开了学校。十四岁那年,在莱辛眼中是“决定性”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莱辛不仅在服饰和饮食方面反抗母亲对自己的控制,甚至为了逃避母亲,莱辛开始外出工作。她做过护士、保姆,曾干过电话接线员工作一年,也上夜校学习快速打字。也是在这里,莱辛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在第一次婚姻即将破裂的那段日子里,莱辛度过了一段比较艰难的时期。后来莱辛遇到了多罗西·施瓦茨(Dorothy Schwartz),索尔兹伯里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之一,莱辛开始与她频繁地见面,并加入该组织。在组织中,莱辛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们信仰公平正义,同情被压迫的人们,致力于改变社会不公的现象,创造美好的未来。在这里,莱辛逐渐成长,形成自己的政治信仰,并有了她终身的爱好和事业—文学创作。这些生活工作经历使她接触了各种阶层的人,这拓宽了莱辛的视野,并加深了她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理解;也拓宽了莱辛的文学创作天地。

自传的第一卷以莱辛在开普敦等待去英国为结束。她认为只有离开,才能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才能确立自己的身份。伦敦对莱辛意味着新的希望,莱辛在等待着她的未来,等待着英国寻找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每一次空间迁徙都给莱辛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空间的变换见证了莱辛各个阶段的成长过程。莱辛对非洲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是她的创作背景,更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是在一次次的空间移动中,莱辛的人生经历得以丰富,个性日见明朗,空间转换也因此成为作者展示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现实的一种手段。

在莱辛的自传中,回顾性的叙述以作者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但全文并非以纯粹的线性结构贯穿文本始终,而是通过时间倒错、预叙、场景等时间技巧打破叙述的时间逻辑,并使用空间的转换对应莱辛的成长阶段,展示莱辛的丰富的成长经历,使其生活具有鲜明的结构。叙述节奏的快慢,叙事时间依作者的意识变得忽快忽慢,层次分明;时空艺术带来了自传叙事方式的改变,作者自由地穿梭于不同的时空,它使我们能更加深入、全面、客观地看待作者,更加透彻、清晰地了解莱辛自传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同时也使读者能参与其中,提供了更多思考、想象的空间,使自传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1]赖骞宇.18世纪英国小说的叙事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3-107.

[2]刘佳林.时间与现代自传的叙事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24-28。

[3]Doris Lessing. Under My Skin [M].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4: 8-17,76.

[4]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M].杨国政,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1:3.

[5]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4-17.

[6]J.M库切.评多丽丝·莱辛自传[J].郑云,译.书城杂志,2008(02):66-77.

[7]《进步》杂志莱辛访谈录[J].邓中良,缪辉霞,译.外国文艺,2008(02):78-85.

ClassNo.:I106.4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theStructureofUnderMySkin

Sheng Jianl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China)

Doris Lessing(1919-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ritish contemporary writers. In 2007,she won the Nobel Prize as “the epicist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 who with skepticism fire and visionary power has subjected a divided civilization to scrutiny”. Under My Skin is the first volume of Lessing’s autobiography. Lessing’s growing process is the main line of her autobiography. Based on the linear structure, Lessing flexibly uses other temporal narrative techniques, supported with unique spatial narrative skills, which add new meanings to her autobiography, and can make the audience understand the writer more deeply, thouroughly, and objectively.

linear structure; time; space

盛剑兰,在读硕士,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1672-6758(2013)12-0139-3

I106.4

A

猜你喜欢

莱辛自传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我是鲨鱼 沙奎尔·奥尼尔自传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敬一丹否认新书是自传
关于推荐《施仲衡自传》的通知
《我母亲的自传》中的创伤叙事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