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评析

2013-04-06任江辉

关键词:文学思潮国民作家

任江辉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评析

任江辉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一股文学思潮,是日本战后最早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本文从日本无赖派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入手,分析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想的特征,并探讨了日本无赖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文坛上出现的重要文学思潮,对日本战后文学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赖派文学思潮从出现到衰微,存在时间并不长,(大概在1946年出现,1947年达到顶峰,1948年即走向衰微),却风靡当时的日本社会。其时正值二战刚刚结束,日本的政治和经济处于转型时期,日本文坛派系繁多,文学创作理念各不相同,而无赖派文学思潮以其独特的文学理念和文学手法,反映了战败后的日本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人文思想,体现了与正统文学思潮完全相反的文学理念,促进了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和发展。

一、无赖派文学的渊源

无赖派文学思潮中的“无赖”一词,从其字面意义上来看,是指人的行为无章乱序,放荡不羁,有“无赖”,“无用”之意,但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有“反叛”,“反抗”,“蔑视”,“反对”传统之意。无赖派的主要作家为坂口安吾、太宰治、织田作之助、石川淳、伊藤整等。“无赖派”一词,最早是由太宰治提出的。1946年1月15日,太宰治在给当时的作家井伏鳟二的书信中提到:“因为我是无赖派,所以我要反抗战后的风气。”而且,太宰治又在《东西》杂志上发布论文强调其“无赖派”文学思想:“我是自由人,我是无赖派。我要反抗束缚。我要嘲笑挂着一副得势面孔的人。”因此,日本文坛把太宰治的这些关于“无赖”的言论称为“无赖派宣言”,这一流派也就这样被称呼得来。1946年,坂口安吾相继发布了论文《堕落论》和《颓废文学论》,阐述了“无赖”的言论和思想,这两篇论文也被日本文坛称为无赖派文学的纲领性论文。这样,无赖派文学的称谓就被日本文坛沿用至今。但是,由于无赖派文学与日本江户时代的戏作派文学相似,所以又被称为“新戏作派”。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称为“新戏作派”有对其文学思想过于轻描淡写之嫌弃感,称为“无赖派”又有过于夸张之意。又因其文学思想有反对体制和反对近代的特点,故有的学者又称之为“反秩序派”。因此,该文学派别的称呼有“无赖派”、“新戏作派”,“反秩序派”等几种。

二、无赖派文学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从以往的“日本帝国”变为战败国,政治、经济颓废不堪,整个社会秩序陷入了一片混乱。在急剧的社会转变中,众多的日本国民失去了生活的目的和方向,对自己现有的生活和未来产生了一种虚无感和幻灭感,对日本战后的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持有怀疑和不确定感。这一背景,为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因素。

(二)思想的变化 二战时期,日本国民的思想、行为规范均以“天皇”作为其行为核心,深深受制于对天皇的崇拜和信仰,忠于天皇的思想意识指导着整个日本国民的思想和行为。二战战败后,这一思想急剧崩溃,日本的绝对“天皇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从根本上遭到瓦解,从二战时期的以牺牲个人主义的极权军国主义转变为宣扬民主主义、和平主义,肯定个人的自由、平等的生存思想,在价值观的判断和持有上,失去了原来的标准,二战时期既有的功利思想和精神价值观完全失去了主体性,民众陷入心理上的虚脱状态。同时,二战结束后,日本封建军国主义的长期禁锢得到一定的解放,战后新的人性解放和道德革命思想得到一定的发展,超越战时形成的伦理道德等思想体系,重新出现新的价值观,并向着非理性主义方向发展,从而转变为颓废主义。无赖文学思潮就是在这样的土壤和气候中出现和形成的。

三、无赖派文学思潮的作家及创作

无赖派文学作家相互之间并不都认识,但是他们都持有共同的文学主张和文学特征,自然而然组成一个文学流派。代表性作家是坂口安吾、太宰治、织田作之助和石川淳等。根据日本文学史家的划分,也将田中英光、檀一雄、伊藤整、高见顺、北原武夫、三好十郎列入无赖派文学作家的行列。

坂口安吾于1906年出生于日本新潟县,1926年进入东洋大学文学部印度哲学系学习佛教,1930年毕业。此后发表了一些作品,但是比较晦涩难懂,并没有被日本国民接受。1942年发表了《日本文化之我见》、《青春记》等随笔,提出了对拘于形式的传统美的评判,同年其小说《真珠》遭到查禁。1946年他又在《新潮》杂志上发表了评论《堕落论》,引起了日本文坛的关注,同年其小说《痴女》、《外套和蓝天》、《石头的思想》也相继问世。1947年出版了《在盛开的樱花树下》和推理小说《金钱无情》,《为青面鬼洗兜裆布的女人》(1998),《行云流水》(1949),《飞鸟时代的幻影》(1951)也陆续出版,1955年因突发脑溢血而去世。坂口安吾在其论文《堕落论》和《颓废文学论》中阐述了无赖派文学的思想和理念,被日本文坛称为无赖派文学的纲领性论文。此外,其论文《教祖的文学》、小说《白痴》和《外套和天空》均体现了无赖派文学的特征和内涵,特别是在小说《白痴》中,描写了主人公伊泽的颓废思想和无赖行为,以及伊泽与白痴姑娘的肉体关系和不道德的伦理行为,体现了无赖派文学的重要特点。《白痴》也是作为无赖派文学作家的坂口安吾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太宰治也是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于1909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考入东京大学法文科,后中途退学。1932年发表了其处女作《回忆》,同年还发表了《鱼服记》。1935年其小说《逆行》被选为首届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开始引起日本文坛的注意,1936年第一部作品集《晚年》出版,同年发表了《虚构的春天》、《狂言之神》。1939年的《富士山百景》、《女学生》、《皮肤与心》、《八十八夜》、《黄金风景》,1940年的《快跑吧,梅罗斯!》和《女人的决斗》,1941年的《新哈姆雷特》,1942年的《正义和微笑》,1945年的《潘多拉的盒子》,1946年的《苦恼的年鉴》,1947年的《维扬的妻子》、《斜阳》,《叮咚叮咚》,1948年的《樱桃》和《人的失格》,也陆续发表出版。其中,《维扬的妻子》、《斜阳》和《人的失格》三部作品震动了日本文坛,奠定了太宰治作为日本文学名家的地位。《斜阳》描述了一个家族战后生活的急剧转变,主人公之一的弟弟在二战结束后从军队复员回来,就一直沉湎于酗酒和嫖娼的生活,作风堕落,最后以自杀身亡来结束自己的一生。而作为主人公之一的姐姐和子生活作风颓废,离婚后与一位有妇之夫的作家相爱,该作家也是悲观厌世,整天嗜酒如命。整篇小说充满着一种悲凉和颓废的格调,以小说主人公的悲观厌世、颓废的心态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堕落和颓废,是一部典型的无赖派文学作品。而作家太宰治在其个人的经历和生活上均表现出十分颓废的心态,最后也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另一无赖派文学作家石川淳,1899年出生于东京,1917年进入东京外国语学校学习法文科,1920年毕业。1935年发表了其处女作《佳人》,1937年其小说《普贤》获得芥川文学奖。此后,1938年的《玛尔斯之歌》,1939年的《白描》,1946年的《黄金传说》、《废墟上的耶稣》、《燃烧的荆棘》、《处女怀胎》、《长明灯》等相继问世。1947年,其小说《紫苑故事》获得文部大臣授予的艺术奖,紧接着1950年的《他人的自由》,1953年的《鹰》,1954年的《鸣神》、《虹》,1955年度的《落花》,1958年的《白头吟》也陆续发表。其中《黄金传说》、《废墟上的耶稣》、《燃烧的荆棘》、《处女怀胎》、《长明灯》是石川淳的代表作。他的作品“风格自由奔放,以尊重自由为主题,反对既成的权威。在日本战败后社会大动荡和价值观发生扭转之时,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寻觅自己的精神寄托”。[1](P97)基于这些特点,日本文学评论家林房雄将石川淳归为无赖派的一员。

织田作之助于1913年出生于大阪,1936年与同学创办了杂志《海风》,发表了剧作《清晨》,1938年发表了《雨》,1939年的《俗臭》引起日本文坛的关注,成为日本芥川文学奖的候选作品。1940年的《夫妇善哉》获得了第一次文艺推荐奖,同年还发表了《流浪》。1941年的《二十岁》和《青春之逆说》,1946年的《太白金星》、《世相》、《赛马》、《星期六夫人》、《我要去》、《夜光虫》也陆续出现,1947年因结核病加重大量咳血而过世。其小说《世相》、《星期六夫人》等作品均体现了无赖派文学“颓废堕落”的理念,表现了战后日本国民生活的不安和混乱,以及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堕落和颓废。与太宰治相似,织田作之助不仅在文学创作特征和理念上体现了无赖派文学的特点,而且作家本人的生活也是比较颓废,一边拖着病体写小说,一边注射着兴奋剂,以至于其小说《星期六夫人》没完稿就离开了人世。

除此之外,田中光英的《野狐》,伊藤整的《鸣海仙吉》、《火鸟》,均描述了战后日本国民的颓废、堕落心态和行为,都是典型的无赖派文学作品。

四、无赖派文学思潮的特征

无赖派文学思潮作为日本战后最早出现的代表性文学思潮之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第一,反叛天皇制度的精神内涵。日本的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发动了非正义的战争,给日本国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创伤。大多数日本国民意识到战争是由日本天皇为核心的日本军国主义造成的,在心理上极力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权威和日本天皇制度的神化。当时日本文学界就战争责任问题展开论争,争论的核心也在于继续维持或者完全否定绝对的天皇制度问题。无赖派作家是反对天皇绝对神化和权威化的一个群体。中村光夫的《日本现代小说》中就提到坂口安吾在《堕落论》中的观点,即“只要天皇制度继续存在,只要这种历史的诡计在日本的观念中继续起作用,就不可能指望日本开放出人和人性的真正的花朵”[2](P135)。显然,无赖派文学作品充当了反叛天皇制度和军国主义的载体,其作品均体现着反抗天皇制度和集权主义的思想意识。

第二,以颓废堕落的国民生活描写来对抗当时社会思想,以追求思想的解放。无赖派文学作家认为军国主义和天皇专制禁锢了日本国民的思想,战争扭曲了当时日本国民的心灵,因此二战后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人性的解放”,要从二战时期的陈旧体制和天皇权力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从陈旧的社会秩序、社会伦理、社会道德的约束中释放出来,以期求得思想的解放。无赖派文学研究会编著的《无赖派文学》中就提到了太宰治的论点:“自由思想的本来姿态,就是反抗精神,是破坏一切的思想,是作为压迫和束缚的一种反应,与此同时发生斗争性质的思想”[3](P36)。显然,无赖派文学创作的目的在于追求思想的自由解放,但是在旧有的天皇制和战后美军占领的社会体制下,无赖派文学作家的反抗和呼吁却显得虚弱无助,无赖派文学作家也不能打破和粉碎这种社会体制,于是就以颓废堕落的国民生活描写,来衬托社会体制的堕落和颓废,以期进行抗争。这种抗争不是以崭新废除陈旧,以真善美来代替假恶丑,而是以堕落来体现真善美,以颓废来反衬人性的特点,以对颓废和堕落的实践和表达来追求思想的自由和解放。

第三,创作手法以自我解嘲和自我戏谑的方式进行。在无赖派文学作品中充满着颓废的人生哲学和虚无主义理念,通过抛弃道义和人情的虚伪面具,揭示人性在情感和肉体方面的阴暗面,在自我解嘲和自我戏谑中追求自我的“人性解放”。通过自我解嘲和自我戏谑的创作手法,来对战争时期的封建伦理、陈旧道德进行反叛。所以其作品中均留下了作家自身颓废堕落的痕迹和映射。作为无赖派文学作家的太宰治,不仅在其文学创作的思想和理念中充满着“颓废和堕落”的内涵,其个人生活上也表现得“颓废和堕落不堪”,因而他只好以自我解嘲和自我戏谑的方式来阐释作品的文学理念和文学内涵。

第四,对日本近代文学传统的反叛。无赖派文学理念和文学方法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社会的矛盾和日本国民的心态变化,其哲学思想内涵是直觉主义、唯心主义,是反理性的。因此,无赖派文学作家在文学创作理念上反对传统文学观念,反对现实主义及自然主义,反对日本的私小说,对原有的惯例和规则全然不顾,摒弃传统的文学理论和观念的约束。在创作理念上,无赖派文学作家将现实生活与文学艺术创作割裂开来,塑造无赖派文学的“虚构世界”,极力反对日本传统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的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的一致性的文学观念,采取反客观的描写方式,主要倾向是反对现实主义。

第五,“价值颠倒说”。无赖派文学作家以颠倒的方式来阐释其文学价值观,也就是以堕落来代表“上进”,以颓废来代表“健康向上”,摈弃陈旧的价值体系的虚伪性,“他们主张肉欲不应受到包括道德在内的任何观念的制约,要剥去伪善的道学家的面具,从健全的道义上堕落,正是人的存在的第一条件,也是人的存在的本质。他们的作品,将长满疮疤的少年看作基督,将白痴女看作圣女,将堕落看作向上,将人格失落看作人格恢复,如此等等都形象地表现了这种逆说”。[4](P390)

五、无赖派文学思潮的评价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日本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存在于日本文学由战时文学向战后文学转换的重要历史时期,是日本战败的产物,也是二战后日本最早出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思潮。日本学术界对无赖派文学思潮的看法褒贬不一,有的认为是昙花一现,不值得提起;有的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客观的立场来看,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既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也有其局限性。

第一,无赖派文学思潮的进步性。

1.无赖派文学思潮对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刘炳范指出:“这一时期,日本文坛派别众多,文学理念纷杂不定。在众多的派别中,以战后民主主义文学派,战后派等所谓的‘正统’文学对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做出一种愤慨激昂的样子,进行着毫无深刻性的所谓批判,反省。就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虚伪理念和所谓正统文学表示不满和批判的‘无赖派’诞生了。无赖派是一个与当时日本文学流行的社会认知态度和文学理念截然相反的文学流派。这一派别的出现对于促进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5]。很明显,无赖派文学思潮作为日本战后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有力地促进了战后日本文学的转型和发展。

2.无赖派文学思潮具有时代特征,集中反映着战后的日本社会矛盾和日本国民的心态,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无赖派文学思潮符合战后日本的整个社会状况和国民心理,曹志明认为:“日本战败后,社会动荡,秩序混乱,传统道德,价值观丧失,人们的思想空虚,感到不安、绝望。在这种形势下,无赖派提出反对权威,追求思想自由和人性解放。在文学创作上,反对传统的私小说,反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要求摆脱传统小说的束缚,采取反客观的描写手法。这些主张正好符合当时人们的失落、绝望的心理,使之产生了共鸣”[6](P102)。无赖派文学思潮的内涵体现了当时日本的时代特征,受到了当时日本国民的普遍欢迎。

第二,无赖派文学思潮的局限性。

1.无赖派文学思潮具有一定的颓废和堕落的病态表现。无赖派文学大多涉及到无业者、流浪汉、穷人、没落者、酒鬼、妓女、赌徒、吸毒者等颓废堕落的社会群体,内容大多是肉体欲望上的追求、心理变态的刻画、伦理道德的丧失,具有虚无颓废思想和悲观绝望的倾向,在创作手法上以自我戏谑和自我解嘲的方式,以求得对世俗的反叛,因而,其颓废堕落的文学思想具有极端性和病态性的一面。

2.无赖派文学思潮具有“消极”和“破坏性”的文学内涵。叶渭渠教授指出:“无赖派文学思潮有不满于现实的一面,他们反叛精神的出发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又深深地打上了虚无主义的烙印,往往从个人反抗的角度,采取‘堕落’的办法来改变现状,乃至追求肉欲与卑俗,来作为对旧的道德价值观的挑战。这是从恶俗中沦落的反叛精神,是畸形的病态的反抗。这种思想和行为,是破坏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所以这种反抗的办法是不足取的。因为这种办法既无助于批判战后的社会现实,也拯救不了个人所面临的命运”[7](P392)。

六、结语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作为战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的出现、发展与战后日本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当时日本国民的心态紧密相关,集中体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时代特征,与当时日本国民的心理产生了共鸣,有力地促进了战后日本文学的转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由于无赖派文学思潮具有一定的颓废和堕落的病态表现,同时伴有“消极”和“破坏性”的文学内涵,故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曹志明.日本战后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日)中村光夫.日本现代小说[M].东京:岩波书店出版,1978.

[3]无赖派文学研究会编著.无赖派文学[M].东京:教育出版中心出版,1975.

[4]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刘炳范.论无赖派与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J].东北亚论坛,2000(2):88-91.

[6]曹志明.日本战后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郭剑卿〕

The Analysis of Japanese Mulaiha Literature Thought

REN Jiang-hui
(School of Foregin Langunges,Jimei University,Xiamen Fujian,361021)

Japanese Mulaiha literature thought appeared after World WarⅡ,it is the earliest typical literature thought.This article presen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Japanese Mulaiha literature thought,analyses the character of it,discusses its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influence.

Japan;Mulaiha literature;thought

I109.9

A

1674-0882(2013)02-0058-04

2012-12-23

集美大学社科预研基金项目(Q201201)

任江辉(1979-),男,福建惠安人,博士,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

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文学思潮国民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思潮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①教授访谈录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女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