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影响

2013-04-02孙瑞权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1期
关键词:自我青少年意义

孙瑞权

(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影响

孙瑞权

(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的精神力量,当下我们很强调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凯根的青少年"自我"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家庭,学校及同伴群体以及大众媒体这些因素都是影响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形成"自我"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传统文化;青少年;自我

传统文化是什么?传统实际指的是由历史沿传下来的,体现人的共同体特殊本质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系.传统一般都是人们生活中最具权威的行为模式,它渗透在一定民族或区域的思想道德,风俗,心态,审美,情趣,制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文字之中,具有极其宽泛的含义.一般来说传统文化,具有潜意识性,群属认同性和可塑性等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灿烂以及它的“无与伦比”的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那些可以穿越时空的具有调节人伦关系的一般意义的道德规范,如正义,仁爱,宽恕,谦虚,礼让,诚信,自强,勇敢,节制,廉洁,勤俭等,都可谓是传统人文化的精华,应该加以绵延.但是同时,作为正在向现代化强国迈进中的中国青少年,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两种文明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物质文明.这两种文明针对青少年“自我”不同的层面发生着不同的作用.

于是,我们教育界针对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递的强调,许多的学校开始实施“读经”的活动.“读经”的实质是在教育领域强化以语言为媒介对青少年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期使青少年在发展的过程中摄取传统文化的精粹,把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但事实上,一种价值文化取向的传递,并非单纯的文字学习与输入所能达到目的的.我们必须依据青少年“自我”发展规律,施以必要的影响方能达到真正地把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历史使命.

1 青少年的“自我”形成过程的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kegan)在其著作《发展的自我》中提出“自我”的结构—发展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意义采择”(meaningmaking)在凯根看来,一个人的自我是在其个人采择社会和生活的意义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人是一个意义采择者.所谓的“意义”包含相当宽泛的内涵.一个人对他人的认识是一种意义,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是一种意义,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关系的认识还是一种意义.至于一个人对自己过去经验的组织,对当前周遭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等等,也都是意义.如何采择这些意义,或者说如何“梳理”这些意义,决定着一个人究竟接受哪些意义和否定哪些意义.这就是说,在对青少年进行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时,青少年是否会对传统文化进行纳入“自我”的意义采择是以青少年的最先接受或拒绝来显示它的社会接纳程度的.

意义采择涉及静态和动态两个过程,只要一个人不断的采择,就会出现平衡——失衡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平衡——失衡这一现象?在凯根看来,关键在于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文化的作用,另一个因素是个体的认知水平.那么,现在我们就必须要首先明确青少年周围有哪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作用着青少年的“自我”的发展.

就总的方面而言,青少年广泛的经受着来自自身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学校,家庭,社区,邻里,同伴群体以及大众媒体等各种环境的各种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负面的,健康的不健康的,积极的消沉的他们都无法回避.在本文我们只对和青少年关系最密切的五个因素进行分析就是社会的文化,家庭的文化,教育的文化,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

首先,审视我们生活的社会的文化,不能否认,我们国家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我们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在整个民间的社会心理人生态度的领域缺弥漫了一股世俗化的潮流.具体表现在价值虚无主义的流行,精神,良心等概念在人们思想中被搁置;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所谓的“注重当下利益,享受人生,能挣会花”等成为许多人的人生样板;更有缺乏精神支柱的物质主义的泛滥,物质世界越来越富有的同时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这样的社会生活,不能不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教育的文化.虽然我们已经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整个社会却有一种读书风气的低落.虽然我们的教育高举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目标,事实上,却是学生成长中日益增加的烦恼.教育目的被强化为教育手段,教育者自身利益的意识前所未有的膨胀.我国教育理论家吴康宁曾经说过“当教育者,首先乃至仅仅以其自身利益为尺度来选择行为时,受教育者实际上便不再被其视为’未来一代’或’受法律保护者’而只是其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工具而已”(吴康宁1998).各种教育失范的直接后果是学校育人环境的恶化,从而也会给青少年的“自我”形成带来无所适从.

第三,家庭文化.家庭对每一个人来说,其意义十分的重要,可是再看我们当前的家庭.中国家庭作为“社会化摇篮”的功能业已难成.许多家庭甚至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长不过是成为学校教育的助手,另外,中国家长的过多的照顾,过高的期望,过度的保护和过分的爱护从某种程度上讲都直接违背了传统文化中的“人伦”和“道德”的思想.

第四,同伴群体文化.这种文化更是被视为学校教育中的对青少年发生巨大影响的隐性的文化.

第五,大众传媒文化.信息时代中,这类文化以它的影响大、传播快的特点对青少年时时刻刻发生着作用.也被称为“第四种教育力量”.可是当前的大众传媒却有着太多的问题:不同的传媒内容给青少年不同的榜样模式和“自我”发展的诱因.有很多明显是不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和形式也作用着青少年们.即使有的传媒内容中涉及了传统文化,但多是与教育中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相背离,与学校家庭甚至社会主流文化相冲突,更加剧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意义的采择.给“自我”的形成带来混乱和茫然.

2 文化对青少年如何发生影响

首先,在青少年早期,文化的介入是通过对家庭成员的行为及其相应的行为理念的观察获得的,它的另一个介入方式是直接的意义输入——如“读经”或者是成人的说教式的教育,因为青少年此时的个体认知的水平还没有达到更好的理解并内化的程度,所以所谓的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只能是停留在自我的表层范畴,可能是最简单的模仿和口头的记忆.正如凯根所说如何采择和接受这些意义还处于变化之中.

其次,青少年正处在“自我”发展中的从唯我性自我向人际性自我的过度阶段.这一阶段首先是具有自我性阶段植入的文化已不只是与儿童一起的双亲文化,还有学校和同伴的文化,并且学校和同伴文化显然占具优势.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学校隐性课程的发展与儿童的演化水平基本上是匹配的.学校具备把儿童培养成一个人的条件.但,同时新的文化介入使得儿童产生了归属和接纳的渴望.这就使得传统文化在影响青少年的自我时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如果传统文化的内容是青少年同伴文化所接受的,则传统文化会进一步内化到他们自我的层面成为他们自我的稳定的内容.但是,就目前而言,更多的情况是,新的同伴文化具有更强烈的时代的特色,甚至带有一定的反“传统性”(尽管这些反传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确定性).因为他们所获得的传统文化多数是来自取材于历史的流行文学又往往以拼凑野史和奇谈怪论来吸引读者,专好表现传统文化的丑恶面.国际上获大奖的现代电影里发映的“传统”也无非是男人拖着辫子,女人裹着小脚.加上中小学语文,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里传统文化的含量极少,这就导致大多数青少年都对古代历史文化不感兴趣.这些都会使得青少年自我的意义采择产生失衡.青少年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他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同时他也需要认可别人.另一方面,他有他过去的自己,他有的思想,他有的个性.并且随着他的个体的认知水平的发展,他还有了他做出取舍的权利和标准.这时,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意识“放手”为青少年引入一种新的文化,以便帮助他更好的形成完整的“自我”.

当然,凯根强调的“文化”是广义的.而我们所强调的传统文化则是具体的,它属于一种倾向于价值方面的意义.但这并不是说传统文化“植入”青少年的自我建构中时是不需要他们自己的经验,体验和感受;恰恰相反,我们所强调的是青少年是需要在这种经验,体验和感受中接受(植入)传统文化的,当然这种经验,体验,感受也只是对传统文化的再经验,再体验再感受.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自我影响过程决非是一种单纯的文字符号的输入所能达到目的的.“读经”只能是一种最表层的记忆.

最后,青春期是自我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这时期的青少年尚未完全故事化,其自我往往面临一些困境.他们往往不能成为自己故事的真正主体,而是在外界强加的动机和目的下生活,因此与成人常处于对立状态.“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促进他们叙事的主体性作用,使他们参与自己的生活世界的建构.”

3 加强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途径

3.1 家庭文化——传统文化潜在的影响方式

事实上,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从他一出生便开始了,我们知道,不同国家的文化世界不仅有统一性和稳定性,而且具有特殊性.一个人出生下来,就面临着一个现存的,既定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价值和意义,首先要通过家庭的习俗,礼仪教育等形式灌输给他.我们可以称之为家庭文化,而家庭文化的大部分又来自这个国家历史所沉积下来的“社会遗传密码”即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文化观念的深层次转化为人的无意识层,成为每一个现实的人的“天性”.当然这种天性并非真的天性,而是历史的沉积(和传统文化相联系的)但对每一个人来说,它又成为先在的了.它也说明,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每一个家长的意识层里,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青少年的“自我”建构发挥着它的作用.也就是说,家长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意识和继承的如何在青少年早期就已经潜在的影响着他们的最初的对传统文化的意义采择了.

3.2 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的总体导向

社会文化中所植入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大背景和舆论的导向的形式,如果社会文化多元性中青少年所接受的与传统文化相背的内容多一些,则会给青少年植入传统文化带来阻碍,甚至使他们的自我建构出现矛盾.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初期由于法制还不是很健全而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也会使得青少年产生矛盾的认识.比如“孟子”所提倡的义利观相对于利欲熏心的不良竞争的矛盾;讲“礼”“仁”的君子之道相对于“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的矛盾;老子所谈的“大道”相对于投机钻营的经营理念;墨子的“节俭”相对于“名牌”的效应等等,都让青少年在建构自我的阶段面临着采择的失衡.当然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环境则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的内化传统文化.

3.3 学校文化——影响青少年自我的发展的隐形和显性内容

学校文化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类便是我们所提到的同伴文化,另一类则是指具体的学校文化.首先,同伴的交往,使儿童之间达到彼此提供文化环境的程度,同时,同伴之间的交往使儿童习得了某些“圈外”的语言、行话、仪式和行为.而这些又鉴于青少年归属与独立的渴望,使得这一文化大多以“反传统文化”的形式出现(更多是针对于他们的家庭文化而言的).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关心、爱与同情置于法律之上,为了维护互惠的关系,不惜牺牲法律.而这种“反传统”正如凯根所言.其实更多的是以传统文化的反面来反对传统文化,而反传统就其本质,只是传统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有时,反而使青少年的“自我”退回到更加原始的阶段.这便需要具体学校文化的介入来帮助青少年处理或度过这一阶段的失衡.

所谓的学校文化是指应该提供或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它要告诉青少年:他的任务不是单单去考虑别人的需要、判断、期望和义务,而是要把自己的需要、判断、期望和义务与别人的需要、判断、期望和义务进行比较和区分.如果两者相异,只要自己的需要、判断、期望和义务是积极的,即便违背别人的意愿也不应该有所内疚.如果他要使自己人格健康的话,他首先必须学会人格整合.

就学校文化而言,我们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能使绝大多数青少年“自我”发展趋于完整.由此观之,教育就要培养他们这样一种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教育还要培养他们这样一种心态:人不知而不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教育就要培养他们这样一种忧患意识:忧患自己德之未修、学之未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不患人不知而患己不知人的方面.而不是仅提供一种培养“精英”的平台,只让少数的“佼佼者”可以建立“自我”的良性结构而使大多数的青少年处于失衡或走向反向极端的结构.

我们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但是如何把传统文化的精华现代化,使之“古为今用”使之能为青少年所接受传承,则还需要更进一步思考.总之,青少年“自我”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是被动的传统文化的植入载体.他们还会根据自己的特殊文化经验与认知水平来择其意义,从而决定“自我”的建构内容.同时,家庭社会和学校也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中既有与现代相适应的成分也有与之相抵触的成分,应当仔细加以鉴别分析.以免对青少年的自我产生更为矛盾的影响.

〔1〕美·罗伯特·凯根.发展的自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司马云杰.价值实体论——关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3〕陈志良.与先哲对话——世纪转换中的中国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

〔4〕陶志琼.新旧之间:教育哲学的嬗变[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5〕陈会昌.德育忧思——转型期学生个性心理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G515.3

A

1673-260X(2013)11-0275-03

猜你喜欢

自我青少年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青少年发明家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
诗里有你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